赤天亢帝吧 关注:114贴子:6,524
  • 4回复贴,共1

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天下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IP属地:新疆1楼2007-07-17 12:45回复
    1652 
    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四月,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会合冯双礼 
    部于五月中旬进攻靖州。清续顺公沈永忠派总兵张国柱领兵八千名往援,在 
    靖州陷入明军重围。经过短暂的交战,清军大败,损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 
    名(其中满洲兵一百零三名)、战马八百零九匹,几乎全军覆没,张国柱率 
    残部于二十二日“踉跄奔回”③。明军趁胜攻克靖州、武冈州④。


    IP属地:新疆2楼2007-07-17 12:4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三节 李定国衡阳大捷 
      李定国等部明军连续攻克湖南大批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为 
      震惊。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八旗精兵南下①,二十 
      日离开北京,原定计划是经湖南进入贵州,同吴三桂、李国翰所统四川清军 
      合攻贵阳②。孔有德兵败身死的恶耗传来,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进 
      军方向,先占湖南宝庆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阳市),然后进军广西③。 


      《敕谕敬谨亲王稿》,见《明清档案》第十四册,A14—177 号、A14—178 号。177 号(又见《明清史 
      料》甲编,第三本,第二九四页)上有“顺治九年七月十八日用宝”字样。尼堪所统兵马数不详,但顺治 
      帝敕谕中说他所统为“精锐兵将”,见《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五。清定南、 
      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强,桂林失守后,定藩兵马逃入广东,顺治 
      帝惟恐广东有失,特发专敕告诫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切毋愤恨, 
      轻赴广西;倘贼犯广东,尔等宜图万全为上计”,等候定远大将军尼堪军至 
      广西后,两潘兵力听从尼堪指挥④。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县;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往宝庆。二十一 
      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州府(今衡阳市)三十余里处。李定 
      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阵,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 
      不堪一击,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进”,次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 
      定国大军相遇①。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先埋伏重兵,命令 
      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胜” 
      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 
      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②。同时被明 
      军击杀的还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③。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 
      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④,全军欢声雷动。清军不敢再战, 
      在多罗贝勒屯齐(或译作吞齐)的率领下垂头丧气退往长沙。


      IP属地:新疆5楼2007-07-17 12:46
      回复
        陈聂恒也记载,“定 
        国智勇冠其曹,且严纪律,民皆安之。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 
        矣。故所至有功”②。清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的相继败亡,对 
        于明清双方都是震动朝野的大事。就其影响而言,桂林、衡阳大捷远远超过 
        了战役本身。攻克桂林之后,李定国趁势收复广西全省,清朝官员“号天大 
        恸;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③。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 
        八旗精锐出征,竟然兵败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连顺治皇帝也悲叹:“我 
        朝用兵,从无此失。”④跟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吞齐(即屯齐)、巴思汉,贝子 
        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高级将领后来都受到革 
        爵、革职等严厉处分⑤。 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 
        损失可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丧。清广西巡抚王一品因患病回京, 
        幸免于桂林之厄。顺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荐他复任广西巡抚,王一 
        品如临深渊,规避不前,行贿托人题免,发觉之后被清廷处以绞刑②。谈迁也 
        记载,顺治十年有三个人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 
        得广西,“悸惧却不能手”③ 
         另一方面,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却为之精神振 
        奋,重新燃烧起复兴的希望。人们常常引用黄宗羲的一段话:“逮夫李定国 
        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④他写这段 
        话是在事过境迁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但我们不难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 
        的人在听到桂林、衡州大捷时那种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当时在长江 
        下游从事秘密复明事业的顾炎武闻讯之后赋诗云:“廿载吴桥贼(崇祯四年 
        孔有德等在吴桥县叛变,故称吴桥贼),于今伏斧砧。国威方一震,兵势已 
        遥临。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又云:“传 
        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不有真王礼,谁收一战功。”①


        IP属地:新疆6楼2007-07-17 12:46
        回复
          炎黄正义


          7楼2007-07-18 1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