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吧 关注:25,028贴子:145,987

从免除外债到无偿援外,一篇百度帖子引发的血案。。标题党V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第一次在这个贴吧发帖似乎,只想说好累。在网上乱找半天。。。。。。
好吧,首先是我在官家吧看到的一篇帖子,下面是内容。。。
PS;请暂别插楼,谢谢


1楼2013-05-01 17:47回复
    下面是吧友探讨
    咳咳,也有我的





    4楼2013-05-01 17:53
    回复





      5楼2013-05-01 17:54
      回复
        以上网友百度ID



        6楼2013-05-01 17:56
        回复
          和此文楼主讨论过后,小弟也便去百度了相关新闻
          下面是我整理的各种资源


          7楼2013-05-01 17:57
          回复

             二、对外援助资金
              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3种类型: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其中,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资金在国家财政项下支出,优惠贷款由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提供。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5-01 18:01
            回复
              接上,
              该负责人强调,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尊重受援国主权和意愿,不干涉受援国内政,不谋求任何政治特权,真心实意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赢得了受援国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14楼2013-05-01 18:12
              回复

                以下是此腾讯专题下的网友评论 :
                雨 发表评论,有一篇文章叫“大国外交”纵观我国的好友国家“伊朗,朝鲜,部分非洲国家”纵观敌对我国的国家”欧盟,美国,东盟,日韩外蒙。谁好谁坏,一目了然。地球就像个大杂院。有很多邻居,当大多数的邻居都敌视你,当大多数邻居都嘲笑你的时候。我想,那肯定你自己有原因。当你自己家的孩子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你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去装B.那么换来是是谁对你的尊重??当你作为一个家长,却对自己的孩子不公平的时候,却不让邻居们说你。当你不尊重自己孩子的生命,却不让邻居们说你的不是。。换来一定会是邻居对你的不尊重!!我不知道大家的观点如何,但是我相信,我就是很普通的老百姓,我能代表多少人?我相信很多人会顶起来我的帖子!我相信,编辑你也不会删除我的帖子,因为你也有父母~!
                战神 发表评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积极的援助贫困国是正确的,积极的,也是友好的外交必修课。但是没有限制的援助,比如越南,朝鲜等,他们并没有把中国善意的援助当成善意。反而反咬一口。比如对外反击战。朝鲜更是由对中国的恭敬变成了要挟一样,好像中国是应该的似地,这应了一句古语,救急不救穷。贫穷是自己国家造成的。向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我自己认为还是应该援助的,反之,一律不予援助。
                3流沙 发表评论,还不如拿来改善社会保障,到现在都解决不了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这种行为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赔本赚吆喝。
                宝贝 发表评论,用中国人民的血汗换取集团私利的典范
                ⌒芥末巧克力 发表评论,你吃的撑不下了吗?大街上要饭的 寒冬里摆地摊的 上不起学的 生病没钱治的等等 很多你可以去资助啊
                [引用] 来自 郑州市 的qing 发表于 2013-03-26 09:59:38
                我们吃的撑不下了,怎不可以把吃不了的给外人呢
                yutou 发表评论:,没有绝对的援助,只有相对的援助,是一种利益的交换。那种无偿援助对他人对已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辩证法如是说。
                雪山无尘 发表评论,数亿人民用血与命造就了社会主义大国的繁荣。
                我有一双这老布鞋,鞋面光鲜,鞋底考究,穿着很舒服,只是有经常把脚磨出血,撕开鞋面原来是一层层破布组合。


                19楼2013-05-01 18:22
                回复

                  “中国对外援助过多!”“打肿脸充胖子!”“形象工程!”……在近年部分网络舆论喧嚣中,中国对外援助被扣上一顶又一顶帽子。中国总体上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国内还存在不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某些受援国后来对华关系发生变化,等等,都成为批评者抨击中国对外援助的理由。其实,即使不考虑历史上援外对中国突破严酷贸易禁运开辟市场和外交阵地的不可替代作用,不考虑援外曾经如何为中国成为全球工程承包大国奠定基础,不考虑援外可能为中国创造多少未来市场等等,仅就成本支出而言,中国对外援助也远远谈不上过多,不足以对我们的财政和经济构成负担,反而偏少,与大国地位不甚相称。
                  首先,中国援外支出占我国财政收入和GDP比重很低,仅占财政收入的千分之几、GDP的万分之几。根据历年财政收支数据,同期中国援外支出绝对金额从60.69亿元上升至136.14亿元,增长124%,占我国GDP比重从0.038%下降到0.034%,占我国财政收入比重从0.230%下降至0.164%。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中国财政和经济的沉重负担。
                  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纳入考虑,我国援外支出增幅更小。2004—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63%,以人民币计算的援外支出剔除通胀因素后只增长90%。
                  进一步与同期我国财政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支出相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援外支出比这些项目的支出少得多,增长也慢得多,根本不足以明显挤占国内民生和发展资源。
                  比如,2004年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等于当年援外支出的55.5倍,2010年上升到92.2倍;2004年中国财政科技支出相当于同年援外支出的5.5倍,2010年上升至23.9倍;2004年中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相当于同年援外支出的25.1倍,2010年上升到67.1倍;2004年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相当于同年援外支出的14.1倍,2010年上升到35.3倍;2009年中国财政住房保障支出相当于同年援外支出的5.5倍,2010年上升到17.5倍。
                  2004年到2010年,中国援外支出金额增长124%,各项国内支出增幅少则近3倍,多则近9倍。以影响国内民生为由主张压缩援外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由此可见,中国对外援助实在算不上太多。从我国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看,对外援助是必要的。我们的对外援助具体形式、方法需要不断更新,但有些人既指责中国国际形象不好、不负责任,又激烈抨击中国对外援助,除了干扰实干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21楼2013-05-01 18:24
                  回复

                    批判中国对外援助的人们,请闭上你们的嘴!
                    http://bbs.tianya.cn/post-free-2330915-1.shtml
                    这是我无意中打开的天涯的一篇帖子,主贴和回复较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3-05-01 18:31
                    回复
                      END
                      上帝原谅我的单机百度。。。。当水经验了


                      26楼2013-05-01 18:34
                      回复
                        看起来好高端的样子


                        IP属地:广东27楼2013-05-01 19:37
                        收起回复
                          看起来好高端的样子


                          IP属地:广东28楼2013-05-01 19:38
                          回复
                            看起来好高端的样子


                            IP属地:广东29楼2013-05-01 19:39
                            回复
                              最近删帖好恐怖啊


                              IP属地:广东30楼2013-05-01 1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