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中,韩梅霜和康尔克因为枪毙赵永生等四个逃兵的问题发生争执,康尔克说:“在这里,我才是最高长官。”韩梅霜回答:“关于谁是谁的上司,你可以直接向第十五绥靖区保密局解释,向你的大伯解释。”很明显,在保密局内部,韩梅霜这个上尉军官是康尔克这个中校军官的上级。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军统的历史说起,军统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复兴社特务处,1938年改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在抗战期间,军统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发展到了顶峰。1945年时,军统在编人员4万5千人,控制的外围运用人员和公开武装超过10万人。军统直接听命于蒋介石,此外不受任何政府部门制约。军统控制了各地警察、宪兵、财政部缉私署、水陆、邮电、航空检查、各行营、各战区司令部的情报部门、各兵工厂的稽查部门等等。戴笠的实际权力仅次于蒋介石。抗战胜利后不久,戴笠飞机失事身亡,国民党内部对军统群起而攻之,军统被迫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只留下了1万人的核心人员。保密局及其下属单位是秘密部门,不对外公开。被裁减下来的军统人员都被安排进了警察、情报、宪兵、缉私、水陆稽查等公开部门,实际上仍然受保密局领导。保密局的原则是秘密领导公开,在公开部门工作的人员受各地保密局外勤站、组领导。
剧情开始时,康尔克的身份是前指政训处主任,政工干部在国民党军中不受重视,升迁慢,待遇低。政工干部的出路是讨好部队长,设法转为带兵官,这条路走不通,有些人就加入了军统。康尔克显然是保密局在公开部门工作的人员。
而韩梅霜的身份是前线保密局特派员。当时保密局的秘密工作人员公开活动时,因为不能公开身份,都会委任一个国防部专员的头衔,一般只有各省站的少将或者上校站长才有国防部专员的头衔。韩梅霜一个上尉军官就当上了国防部专员,可见深受保密局信任,所以她说她有权力撤换前线的任何军官,包括康尔克。
后来,成立第十五绥靖区韩城特别行动组,因为资历原因,康尔克担任组长,韩梅霜担任副组长,康宁司令官还要特别向韩梅霜解释。特别行动组只是公开招牌,其实质是保密局韩城站,在内部,应该是韩梅霜这个秘密人员领导康尔克这个公开人员。韩城的警察局、宪兵、韩长发保安司令部的情报、军法部门,原则上都应该受保密局韩城站领导。韩梅霜在韩城的权力应该仅次于她父亲。
所以,后面的剧情,康尔克背着韩梅霜在特别行动组胡作非为,甚至肖晓蓉这个韩梅霜自己带来的人也要听命于康尔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当然,如果这样编剧的话,赵永生的潜伏工作就太顺利了,就无法制造戏剧冲突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军统的历史说起,军统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复兴社特务处,1938年改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在抗战期间,军统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发展到了顶峰。1945年时,军统在编人员4万5千人,控制的外围运用人员和公开武装超过10万人。军统直接听命于蒋介石,此外不受任何政府部门制约。军统控制了各地警察、宪兵、财政部缉私署、水陆、邮电、航空检查、各行营、各战区司令部的情报部门、各兵工厂的稽查部门等等。戴笠的实际权力仅次于蒋介石。抗战胜利后不久,戴笠飞机失事身亡,国民党内部对军统群起而攻之,军统被迫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只留下了1万人的核心人员。保密局及其下属单位是秘密部门,不对外公开。被裁减下来的军统人员都被安排进了警察、情报、宪兵、缉私、水陆稽查等公开部门,实际上仍然受保密局领导。保密局的原则是秘密领导公开,在公开部门工作的人员受各地保密局外勤站、组领导。
剧情开始时,康尔克的身份是前指政训处主任,政工干部在国民党军中不受重视,升迁慢,待遇低。政工干部的出路是讨好部队长,设法转为带兵官,这条路走不通,有些人就加入了军统。康尔克显然是保密局在公开部门工作的人员。
而韩梅霜的身份是前线保密局特派员。当时保密局的秘密工作人员公开活动时,因为不能公开身份,都会委任一个国防部专员的头衔,一般只有各省站的少将或者上校站长才有国防部专员的头衔。韩梅霜一个上尉军官就当上了国防部专员,可见深受保密局信任,所以她说她有权力撤换前线的任何军官,包括康尔克。
后来,成立第十五绥靖区韩城特别行动组,因为资历原因,康尔克担任组长,韩梅霜担任副组长,康宁司令官还要特别向韩梅霜解释。特别行动组只是公开招牌,其实质是保密局韩城站,在内部,应该是韩梅霜这个秘密人员领导康尔克这个公开人员。韩城的警察局、宪兵、韩长发保安司令部的情报、军法部门,原则上都应该受保密局韩城站领导。韩梅霜在韩城的权力应该仅次于她父亲。
所以,后面的剧情,康尔克背着韩梅霜在特别行动组胡作非为,甚至肖晓蓉这个韩梅霜自己带来的人也要听命于康尔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当然,如果这样编剧的话,赵永生的潜伏工作就太顺利了,就无法制造戏剧冲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