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箱”:
薛定谔的猫是量子理论重叠性原理的著名解释,有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薛定谔的猫理论贡献在于它论证了微观世界里量子理论所告诉我们的物质的自然特性与行为和我们在宏观里所观察到的物质的特性和行为之间存在的明显冲突。
这是薛定谔的(理论)实验:我们把一只猫放进一个铁容器中,同时放进一瓶氢氰酸。在铁器皿中,还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在测试中,即使单个原子的衰退,都会像斧头一样,打碎小瓶杀死猫。观察者不知道物质的原子是否衰退,相应的,就不知道小瓶是否坏了,氢氰酸是否挥发出来把猫杀死了。根据量子法则,我们就不知道猫是死了还是活着,这时猫处于重叠状态。只有我们打破盒子,才知道猫的状态,而这时重叠状态消失了,猫可能活也可能死了。这种情况被称为量子不确定性或观察者的矛盾。因此观察或测量本身影响结果,如果我们不观察就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我们知道,重叠实际上在亚原子级发生,因为可以看到干扰的效果,已经证明在亚原子级单个的微粒同时存在于多个位置。这一事实暗示了在宏观层面上(例如猫,与电子相比)事物特性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个棘手的领域。据说薛定谔本人,在后来也希望他从来没有遇见过那只猫。
关于薛定谔的猫箱,可以这样理解:
在密闭的箱子里有一只生死不明的猫,甲说是活猫,乙说是死猫,但是在打开箱子前谁都不能证明猫的死活。此时A与B的假说都不能被证明,同样也无法驳倒,如此就导致两个假说都成立的情况。
薛定谔的猫箱可以看做多层世界收缩术的一种。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
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波动力学的创始人。 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生于维也纳一个油布工厂主的家庭,中学时就对数学、物理学和逻辑严谨的古代语法有浓厚的兴趣。1906~1910年,他在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191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1913年与R.W.F.科耳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A(即218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1921年,薛定谔受聘到瑞士苏黎士大学任数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工作了6年。1927年接替普朗克任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受德国纳粹党徒的迫害,离开苏黎士到英国任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同年和狄拉克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薛定谔在格拉兹再度受到纳粹的迫害,于9月1日仅“带了一只小小皮箱”逃往都柏林,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成为理论物理学的领导。在那里,他逗留了17年。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1956年,他回到奥地利,成为维也纳大学物理系的名誉教授。
1957年薛定谔接受了德国高级荣誉勋章。他还被许多大学和科学团体授予荣誉学位,其中包括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柏林普鲁士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等。1957年他一度病危。1961年1月4日,他在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