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前辈谈论音韵问题,就把前一阵子网络上关于某人说杨宝森先生的所谓倒字问题和他说了,这位先生听后说:京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也包括字音等方面。实际上,中州韵是说尖团字的,而湖广音是说四声的,京剧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字音从来就没有一个完全固定下来的模式和死的规范,有的也是大的规范,和大的一种约束。而且,它也是根据唱腔,字音的变化而修订,目的也是为了唱腔服务。例如,有的字音如果尖团字发出来不好听那么就唱京音,欧阳中石先生说:“谈到京剧的唱工,京剧讲究的是“以字行腔”、“字正则腔圆”。不过京剧字音不等于普通话读音,它是广泛的不同地域读音的奇妙综合。这样,在咬字读音的问题上就留给了每个演唱者一个选择的空间。譬如在京剧中阳平字既可读北京音的阳平,也可根据“湖广音”读成仄声。上声字既可读北京音的上声,也可向上滑着读成平声。有的上口字有时也可不上口而读其本音。然而怎么选择,这其中就有学问了。有的演员不善选择,因而显得乏味”,比如:《穆桂英挂帅》:“一家人”的“人”字,北京音是阳平字,湖广音是仄声,那么按照京音这个字很顺也好听,按照湖广音,这个字就没法唱了,即怪又难听。所以,所谓某个演员唱倒字完全是无稽之谈,是对京剧历史和真正的音韵学的半瓶子醋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