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从邓丽君的唱功谈起》
——摘自互联网(供有梦想的童鞋们参考)
中国人学唱歌有一个奇怪念头,老是想往高音唱。其实一个人的音域是天生的,你是唱高音的料子就唱不了或唱不好低音,你要是唱中低音的料子也同样唱不好高音。硬是想在自己的正常音域(TESSITURA)外练唱,不但不可能唱好,而且会损坏声带。德德玛有高音吗?邓丽君故意吊高音吗?真正好的歌手,是能把自己的正常音域充分唱好的人。
关于音域
最优秀歌唱家象邓丽君,她的CD到处都能买到,她所唱过的所有歌里,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不会超过两个八度。其他最优秀的中国歌唱家也一样,不信就去统计一下。
按同类型的男女声来说,他们的真声音域相差并没有八度,大概只有四五度,拿男女高音来说,男声高音一般到小字二组A,女声一般到小字二组D,这在以真声唱法为主的流行唱法中得到印证。例如王菲,邓丽君这样具有高音音色的歌手她们的真声也只是到小字二组D或再高半音,绝大部流行女歌手的歌的最高音不会超过小字二组D就是这个道理。
女声真声能超过小字二组D算是很不错了,就好象男高音超过小字二组A一样。能拿毛阿敏来说,在她几首名曲中,《绿叶对根的情意》的难度最大,有14度,但最高音也只是到小字二组F,黄绮珊也只能唱到小字二组G,能力已经很超人了。
就拿我国女高音的保留曲目《我爱你中国》来说,只有12度,最高音也只是到小字二组G,按你的说法应该是一般没有训练过的女高音都能唱,那是不是这首歌太简单了,对那些女高音歌唱家是不是一种讽刺?
有一首流行歌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有16度,最高音到高音C,它就是要真假声结合,能体现出真假声的声区。
关于颤音
颤音的处理每个人都不一样,气息到位了,自然就有了。邓丽君的颤音就控制的特别的好。
颤音就是气息的滚动产生出来的,但是人为的刻意的去颤出来,就是摇晃,流行歌曲和声乐的颤音不同,在声乐里面,颤音的定义和滚动不太一样。
在流行歌曲里面,人为的颤音只要不要太过分,象费玉清和邓丽君那样的颤音是很科学的,这需要很好地气息支撑。
早期的邓丽君在发声方面没有经过训练,所以位置靠前,因此其音域自然不会很广!而她唱的小调式歌曲一般都难度不大,讲究的是琅琅上口,所以感觉不明显,但是她在丽风时期《我要对你说》中唱道“远方有人在呼唤”的时候很明显是唱到了其高音的极限。
而在去日本接受了歌唱强化训练后,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邓丽君的歌声更加动人更有感情了呢?其实也是因为发生技巧改变的缘故,那个时候她的发声位置已经靠后,也就是专业上说的声音应该是从前额头发出的,而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这样越是唱到有感情的时候,反倒越是收敛,效果也就越好!这样的唱法再配以邓丽君独特的鼻腔共鸣效果,所以听邓丽君的歌,很少会听到其强烈的呼吸换气声,即便是现场演唱也是如此,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松!这个时期的前期,她有一首《爱的理想》,后面的曲调相当之高,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发声运用了美声的一些方法。给人感觉底气十足!而同样那首《我要对你说》在中期时伊馆演唱会上唱时,已是游刃有余啊!
后期,据介绍邓丽君去西方进一步学习了发声技巧,并指出其应该改变唱法,否则嗓子的寿命便会缩短,同时歌曲的风格也有些改变,作品大都比较大气。加上可能肺部有些疾病,所以明显可以感觉从《我只在乎你》后开始,邓丽君的发声位置放到前面了,比较随性和放松,不会集聚丹田之力去演唱,可能本身底气也已不足,所以给人的感觉,声音比较尖,不够宽厚了,唱到高音的时候的确会比较吃力。
不过,无论如何,邓丽君对自己的嗓音还是相当了解的,她知道在身体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歌曲,对唱腔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变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转型,并且始终得到歌迷的认可!这已是难能可贵!
邓丽君最为人所赞叹的,就是毫无气声,听来一点也不费力,因为她有着很好的气息功底,确能温婉地唱出,使声音具透明却又不失扎实感,柔中带刚,就像《海韵》,《襟裳岬》那样,不仅柔,爆发力也够,甚至有声乐家评价邓丽君,是罕见能利用近似声乐的技巧,唱出最流畅的流行歌曲,却不像艺术歌曲般曲高合寡,有些声乐家,换气方面的火候甚至还不如邓丽君。
——摘自互联网(供有梦想的童鞋们参考)
中国人学唱歌有一个奇怪念头,老是想往高音唱。其实一个人的音域是天生的,你是唱高音的料子就唱不了或唱不好低音,你要是唱中低音的料子也同样唱不好高音。硬是想在自己的正常音域(TESSITURA)外练唱,不但不可能唱好,而且会损坏声带。德德玛有高音吗?邓丽君故意吊高音吗?真正好的歌手,是能把自己的正常音域充分唱好的人。
关于音域
最优秀歌唱家象邓丽君,她的CD到处都能买到,她所唱过的所有歌里,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不会超过两个八度。其他最优秀的中国歌唱家也一样,不信就去统计一下。
按同类型的男女声来说,他们的真声音域相差并没有八度,大概只有四五度,拿男女高音来说,男声高音一般到小字二组A,女声一般到小字二组D,这在以真声唱法为主的流行唱法中得到印证。例如王菲,邓丽君这样具有高音音色的歌手她们的真声也只是到小字二组D或再高半音,绝大部流行女歌手的歌的最高音不会超过小字二组D就是这个道理。
女声真声能超过小字二组D算是很不错了,就好象男高音超过小字二组A一样。能拿毛阿敏来说,在她几首名曲中,《绿叶对根的情意》的难度最大,有14度,但最高音也只是到小字二组F,黄绮珊也只能唱到小字二组G,能力已经很超人了。
就拿我国女高音的保留曲目《我爱你中国》来说,只有12度,最高音也只是到小字二组G,按你的说法应该是一般没有训练过的女高音都能唱,那是不是这首歌太简单了,对那些女高音歌唱家是不是一种讽刺?
有一首流行歌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有16度,最高音到高音C,它就是要真假声结合,能体现出真假声的声区。
关于颤音
颤音的处理每个人都不一样,气息到位了,自然就有了。邓丽君的颤音就控制的特别的好。
颤音就是气息的滚动产生出来的,但是人为的刻意的去颤出来,就是摇晃,流行歌曲和声乐的颤音不同,在声乐里面,颤音的定义和滚动不太一样。
在流行歌曲里面,人为的颤音只要不要太过分,象费玉清和邓丽君那样的颤音是很科学的,这需要很好地气息支撑。
早期的邓丽君在发声方面没有经过训练,所以位置靠前,因此其音域自然不会很广!而她唱的小调式歌曲一般都难度不大,讲究的是琅琅上口,所以感觉不明显,但是她在丽风时期《我要对你说》中唱道“远方有人在呼唤”的时候很明显是唱到了其高音的极限。
而在去日本接受了歌唱强化训练后,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邓丽君的歌声更加动人更有感情了呢?其实也是因为发生技巧改变的缘故,那个时候她的发声位置已经靠后,也就是专业上说的声音应该是从前额头发出的,而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这样越是唱到有感情的时候,反倒越是收敛,效果也就越好!这样的唱法再配以邓丽君独特的鼻腔共鸣效果,所以听邓丽君的歌,很少会听到其强烈的呼吸换气声,即便是现场演唱也是如此,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松!这个时期的前期,她有一首《爱的理想》,后面的曲调相当之高,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发声运用了美声的一些方法。给人感觉底气十足!而同样那首《我要对你说》在中期时伊馆演唱会上唱时,已是游刃有余啊!
后期,据介绍邓丽君去西方进一步学习了发声技巧,并指出其应该改变唱法,否则嗓子的寿命便会缩短,同时歌曲的风格也有些改变,作品大都比较大气。加上可能肺部有些疾病,所以明显可以感觉从《我只在乎你》后开始,邓丽君的发声位置放到前面了,比较随性和放松,不会集聚丹田之力去演唱,可能本身底气也已不足,所以给人的感觉,声音比较尖,不够宽厚了,唱到高音的时候的确会比较吃力。
不过,无论如何,邓丽君对自己的嗓音还是相当了解的,她知道在身体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歌曲,对唱腔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变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转型,并且始终得到歌迷的认可!这已是难能可贵!
邓丽君最为人所赞叹的,就是毫无气声,听来一点也不费力,因为她有着很好的气息功底,确能温婉地唱出,使声音具透明却又不失扎实感,柔中带刚,就像《海韵》,《襟裳岬》那样,不仅柔,爆发力也够,甚至有声乐家评价邓丽君,是罕见能利用近似声乐的技巧,唱出最流畅的流行歌曲,却不像艺术歌曲般曲高合寡,有些声乐家,换气方面的火候甚至还不如邓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