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江畔木棉红吧 关注:89贴子:1,514
  • 10回复贴,共1

李林青文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和镇上寻东坡
李林青
一位朋友曾对我说过,他以前不喜欢儋州人,但自从去了一趟东坡书院后,这个印象忽然间就变了,而且很彻底。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深深感动于儋州人的豪爽和温情。当年东坡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来到儋州,是儋州军使张中迁东坡一家于官屋,后被像瘟疫似的董必迫逐后,是当地土著披荆斩棘为东坡搭桄榔庵遮风避雨,儋州人对垂老投荒的东坡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了。如此看来,儋州人实在是古道热肠!”
  时过境迁,八百年过去了,无论今人如何评说儋州人,已不要紧,要紧的是东坡给儋州带来的风采遗韵。
  说天佑东坡实不为过,他的夫人王弗、王闰之,侍妾朝云,太后——神宗的母亲,哲宗的祖母,以及神宗皇后——皆像守护神一样眷顾着他,使他温暖,纵然遭遇人生太多的失意也波澜不惊、从容淡定。佛道人物佛印、参寥、吴复古、维琳长老在他的生命旅途中筑起了一座座流动的僧舍道观,使他时时皆可抽身参悟,从而回复到“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静谧境界。
  东坡虽常以策论或讽喻诗披沥政见,获罪于敌,但在世人心中,东坡仿佛与政治家不沾边,他或许也不喜欢以政治家自居。在文学建树上,东坡在迁黄州时完成千古传诵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定风波》、《临江仙》等作品,在贬惠期间完成了大部分和陶诗,并开始偕朝云修炼佛家功法。贬谪儋州后,他又继续挥洒余绪,完成了和陶诗数十首,以及创作了堪称五言压轴之作的《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及《澄迈驿通潮阁》、《六月二十夜渡海》等杰作,真是赫赫文焰,光照华夏。
  走在中和镇上,随便找一家茶店坐下来,听当地老人说东坡,说他篡改王安石诗文的逸事,说他揶揄当地村姑的掌故。一位父老这样讲,相传苏东坡有一天酒后遇见一位标致的村姑,便吟诗道:“寻幽探胜意踌躇,乘醉策杖觅归途。雨后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胜仙姑。”村姑见东坡取笑,立即回敬:“东坡游罢过西湖,举杯邀月作狂徒。是非只因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东坡听罢方知遇到何仙姑,待上前致嫌时,突然大雨倾盆,溪水暴涨。东坡悔恨难归,恰逢铁拐李来到,于是用铁拐化作一桥渡东坡过溪。
  东坡在贬所留下故事无数,他的平民化、乐天知命、幽默风趣,使得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他到儋州后,彻底回归了平民化的生活。他不仅寄身于陋庵,讲学于草堂,常常独自策杖访友,亲自酿酒,上山采药,小儿子苏过不在家时,自己还要下厨弄两个下酒菜。
  令人倍感亲切的是这位通家在论到平生功业时,特别点到儋州。古老的北门江在默默流淌,那个在田塍边上漫步的老头儿,对儋州人来说是如此熟悉,他策杖走在椰影婆娑的村落,在宁静的犬吠声中微醺。这位集傲岸、旷达、幽默、戏谑于一身的一代文坛巨子是在儋州顿悟的,而启悟他的人,竟是一位七十多岁的乡间老太婆。今天,走在千年古镇中和,迎风招展的酒肆幌子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有传说,传说一个爱吟诗的老头儿曾经来过,落魄天涯的赵鼎、胡铨、李光曾经因为这个幽默的老头儿先前来过海南而倍感冥冥中知音不灭。
  东坡自海口经澄迈越临高至儋州后,有一次向琼岛西北漫行,来到昌化江畔,留诗二章后离去。雪泥鸿爪究竟预示什么,后人无从得知,但肯定牵着一份说不清的缘。


1楼2013-05-06 22:18回复
    李林青的文字很纯熟,是个多面手,散文、小说、诗歌、古诗词、评论,样样精通,样样都达到很高水准。可是昌江的人才呐!


    6楼2013-05-06 22:39
    回复
      昌江文学的重量级人物出现。他将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天才人物。


      IP属地:海南7楼2013-05-06 22:53
      回复
        支持昌江人才!


        8楼2013-05-07 09:44
        回复
          昌江代代出才人


          9楼2013-05-07 17:19
          回复
              柳州杂记
            ○李林青

            柳州是我心仪已久的城市。惦记它就来看它,我认为这样的理由已经足够充分,于是我来到了柳州。柳州(也称龙城)就建在石山脚下,只要想攀岩,地点就在家门口。可攀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柳州的石山多半是陡的,如果不是有人工开凿的栈道,想攀上去不仅要费体力,还要费毅力,不过准备好了,就可以抛开一切顾忌,轻装上阵做一个无畏的勇士。可惜我有攀岩的心,却没有攀岩的胆,难怪天下好事都让给有胆有识的人。
            我到柳州不仅看到桂花,喝到桂花茶,还写下了桂花诗。早在少年时,我就读过“八月桂花香”的谚语,但其香如何却不得而知。直到前年来到柳州,才晓得桂花香真的名至实归。龙城的许多街道上都种着桂树。到了农历八月,正是秋凉如水的季节,桂花便当仁不让地怒放开来了。无论清晨或者黄昏走在大街上,都可闻到一阵阵扑鼻的桂花香。
            为了欣赏桂花,我和几位朋友还专程驱车到市郊的园林技术学院看过桂花呢,那是一次开心的月下之行!只见金黄的桂花落在月光照沏的台阶上,落在凉雾里,细碎的无声的多像遥远的往事。听柳州朋友介绍说,桂花落了,拾掇晒干细加珍藏,待桂花开尽后,可以为茶,为糕,为酒,还可以给孤独的日子带来无限芬芳。
            桂有金桂、银桂、月桂、四季桂、丹桂之分,它所散发的花香被中国古代诗人誉之为“广寒香”。读罢林林总总咏桂花的诗,只有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最为别致。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当空明月,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在那遥远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想必会打湿皎洁的桂花呢!
            桂花开了,龙城的漠漠风尘仿佛淡了许多。一座古老的城市,沉浸在八月无边的桂花香里。许多人慕名来到柳州,徘徊再三后才带着记忆和怀想离去,由此可以想见,柳州人文景观的感召力之一斑。到柳州的旅人,仿佛都是冲着一个人来的,那就是柳宗元。而柳宗元就像一株月中飘香的丹桂,忽然被一只神秘的手移植到柳州。有人猜测那是一种命运,有人猜测那是一种夙缘,而我宁愿把他当作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冥冥中宗元要回柳州,要追寻他儿时记忆中的柳州山水,要仔细抚摸一次罗池的月亮、重新体味一回驾鹤临风的高致。

            在柳江流域,当地人曾发现过震惊世界考古界的“柳江人”。在柳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沉淀着许多原始文化,让我们经历千万年之后仍然可以深情谛听到远古人类的神秘跫音。
            2003年,本人初到柳州,正逢国家考古队对大龙潭鲤鱼嘴贝丘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二千多件,包括挖到了二万年前的石斧等。这些古老的石器已失去了往日的温度,但是今人握在手中,将会带来心灵巨大的震撼。
            人类多么奇怪,它亲手毁灭了一些东西,又把另一些东西发掘出来,这个悖论将被延续到最后,直到有一天人类不再追寻自己的童年。二万年对于地球,对于银河系,对于大千世界又算得了什么,人类失去的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我们学会珍惜的话。
            一条鱼,漂游四海,直到有一天它停止了呼吸,那么它就失去了根,再也记忆不起曾经历过的风浪。而人类不同,它始终在追溯自己的源头,并且害怕它永远从记忆中澌灭。为了寻找一种业已失去的感觉,人类把目光重新投向脚下的土地,也许这片承载万物的神秘厚土能向人类揭示什么。发掘出来的石器,曾经代表远古人类的思想,经过时光的摩挲,那些曾经如爝火般的思想依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但远古人类缔造的原始神话更令人回味无穷。这是文明发展的两极,难道现实与神话之间永远是阴阳反背殊路难以同归吗?我来自何方?归向何处?我是什么?这始终是人类的心病。这些问题无从解答,因此疑惑是永远的。忧郁从未从人类心间消失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但是考古学家不承认这一点,突破将从土层开始,并把人类的目光带往纵深。


            IP属地:海南10楼2013-05-07 22:30
            回复
                一帘幽梦影
              ○李林青
              夜里读书,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地过去,心中浮翩的思绪便如雾霭般随着窗外曙色的光临慢慢荡漾开来。记得古人曾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教人趁时多读,可我总觉得,书籍只须夜读才深得书趣。
              读《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写阮籍、王戎、刘公荣相会,阮、王乘兴对饮起来,却不给刘公荣酒喝,并说:“胜过公荣的,不能不给酒喝;不如公荣的,不能不给酒喝;就象公荣这样的可以不给他酒喝。”由此可见魏晋之际玄人风范之一斑。我的床头有一册《唐宋词人年谱》,其中冯正中年谱有载,孙晟与冯延巳同为平章事,孙无文采,被冯讥之为“金盏玉杯盛狗屎”。由此可见当时文人的傲岸与放达。先前曾读过一则故事,故事说唐代高僧寒山问拾得说:“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又如何处之?”拾得答日:“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由此可见佛家高妙的境界。
              今读《幽梦影》,玄人风范有之,文人傲岸与放达有之,佛家高妙的境界也有之,真可谓奇书一部。
              《幽梦影》的作者张潮,曾任过康熙帝的翰林院孔目,善填词,著有《心斋聊复集》、《花影词》、《幽梦影》等。张潮行文,天地澄澈,犹如清初一面明镜,悉照万物皆见仪态。读罢《幽梦影》,我偶然想起张岱。张岱所好甚泛,但尤好美人。无独有偶,张潮对美人也久存心仪。他的“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为心。”他曾引古人的话“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来表达自己对美人的旷古思慕。更令人引发幽思的是,张岱在明亡之后,竟断绝尘缘,披发入山专心著述。而张潮在完成清绝奇警的《幽梦影》之后,也竟不知去向。我想,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叟,寄身在一叶小舟上,身边是随风婆娑的芦苇,足下是潋滟的波光,暖阳之下微黄的书页翻开来,这就是放达的与天地俱老的人生。 古人心灵,能通幽境,一念之差境界迥别。他们归隐,一在深山,一在水湄。山上天高可仰,水边鱼游可观,荡荡风物四时变幻,不是冥冥中注定有这等福分,尽管心中万般企望也是枉然。
              “二张”在中国文学史上鲜有人提起,且终老何时何地竟像谜一般,数百年来兀然横亘在后人心头。


              IP属地:海南11楼2013-05-07 22:31
              回复
                琼园种酒记
                ○李林青
                秋天的琼园,百草依然是绿的。它是我的精神家园,有必要对它加深认识。海外的杨耀宇先生为我制作的“市外桃源”一匾,把我心中的认识至少加深了一层。
                琼园有许多难忘的人和事,我不愿把他们永远埋在心里,从而疏忽一辈子。偌大一个琼园,地上种着兰花、蜀葵、茶花、菊花、龙吐珠等数十种花草,而地下却埋种着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五粮液、茅台、剑南春、银杏酒、葡萄干红、古井坊、一代天骄等美酒。我想,把酒种在地里让它开出醉人的花,肯定是一桩雅事,但距离创意不知还有多远呢。因为“西汉美酒”用青铜锺贮存至今已有2000余年,古人的创意已横亘二十多个世纪,而二十多个世纪以来这一创意尚未干涸,依然飘泛着神秘的酒香,有谁能说得清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每凡懂酒的人都晓得,酒密封好后会愈陈愈醇,这是什么原故呢?我想,也许是酒具有自动吸收大自然中精微物质的特性,从而使酒的品质向好的方向变化的缘故。这就是我在琼园种酒的理由,在“翡翠绿”和“琼浆玉液”之间,我想体味一种把心情贮存起来让它慢慢变成陈酿的感觉。随着琼园的花开花落,在茂密的杨桃树下,在鹅鸭戏水的桃花溪畔,有一种令人回味的液体被我埋种在地下,并撒上营养无比的米糠,一任它在陈年往事中发酵,甚至在悄无声息地挥发。等到多年之后,在种酒的地方开出带有酒香的花,而我秉烛持图,携诗友白然或是柳取坚握锄一同寻酒那该有多诱人啊。
                我觉得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懂得在平淡的生活中发挥创意,如果失去创意的生活,花开了不觉得美,酒饮了只在乎一醉,这样的人生岂不是不懂酒乎?


                IP属地:海南12楼2013-05-07 22:32
                回复
                    不识布料的沈从文
                  李林青
                  沈从文是一条流淌不息的理性的沱江,他曾说过二句令人叹为观止的话,一即“写小说就像翻跟斗,会翻一个就会翻一百个”,一即“我不识得布料”。作为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沈从文的话充满东方人的思辨与机智。
                  沈从文的语言既新鲜又自然,今天读他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它字里行间流淌的美感仍然令人迷醉。他总是有意无意地突破一种地域局限,大量地把目光投放在整个人类富有自然规律的观照里。在历史的风烟中,在我们面前,多少肢解人性的作品走向速朽,然而遵循人性,通过自然反映潜藏在现实内部跳跃的灵性的作品,才真正称得上是精神纯美的醴醪。《边城》的美是洛神般飘逸的美,淡淡的意绪飘散在翠翠曾经呼吸过的无边的空气里。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愿意以“凄美”二字来形容沈从文营造的忧郁境界。快乐中有沉重,欢笑中有眼泪,沈从文坎坷的一生,以及美丽湘西的山水草木,仿佛都在借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一只紧握狼毫的手,以及一颗饱含情怀的心在倾诉。
                  也许是因缘际会,真挚的友情和爱情温暖着沈从文曾经落魄的心。郁达夫的雪中送围巾、徐志摩的欣赏与力荐、胡适的大胆延用、施蛰存的无私辩护、黑凤张兆和的甜蜜爱情、王际真的难中相助,使沈从文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感激。回忆当年,文人相扶何其贵,至今重温犹眼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沈从文中断了文学创作,转为从事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沈从文先生采用文物与文献互证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原始生态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一段漫长的日子里,沈从文是孤独的,但恰恰是因为孤独才成就了这位文学与史学天才。寂寞时依然有最动人的表述,这难道不是奇迹吗?下面这段文字很能表达沈从文当时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吧。“我以这方面(指对古代文物的研究--笔者注)对于这个民族在一份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到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刻的兴味。”读罢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从沈从文言称“我不识布料”的惊愕中苏醒过来,继而内心释然,直至肃然起敬。
                  保持生命独立,相信自己的观点,不附丽任何阶级和集团,忠实于自然法则,这就是文学浪漫主义的沈从文。所以说拿安其那主义来套沈从文是滑稽的,就好像拿牛轭来套奔马一样。


                  IP属地:海南14楼2013-05-07 22:33
                  回复
                    冲浪棋子湾
                    □ 李林青
                    棋子湾是琼岛西部一个迷人的港湾,也是水天茫茫的北部湾众多内湾中的一湾。湛蓝的海浪打在银色的沙滩上,刹那间飞溅成满地的碎银。海对大地的诉说穿越了千万斯年,依然回响在淘洗不尽的时光中。这有声胜无声的永不停歇的对话显得多么神秘,以至苍生万有无从解读万一。
                    随着驻地部队的撤离,棋子湾平民性的地位日益凸现,那些淹没在野草荆棘丛中的工事,已遭毁弃。如今的棋子湾已恢复为一片纯粹的海域,渔船在黄昏来临之前徐徐降下桅帆,游人不约而同地投身到它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大海空旷迷人的宁静。
                    在棋子湾冲浪是一件既刺激又充满探险的事。2001年夏,我和徐竞凯先生兴之所至,决定结伴到棋子湾冲浪去。黄昏时分,金色的夕晖无边地铺展在波动的海面上,梦幻而富有神秘的韵味。到海尾港码头租借一艘快艇,并立即学会发动,然会选定目标,把住方向,便可箭一般飞越灯塔、防波堤之外的辽远海域。快艇在波峰浪谷之间掠过,震得人胸口“嘭嘭”直响,雪白的浪花飞扑在身上,眼睛涩得几乎睁不开。那些从海上飞来的神秘海鸥,也汇入这片富有动感的欢乐海域之中。漩涡——大海制造的恶作剧就横在眼前,海鸥俯冲下来,然后贴着浪尖从容掠过。为了避免陷入漩涡之中,我忽然开足马力从漩涡之上飞掠而过。徐竞凯先生天生豪放浪漫,越是刺激越能写出好诗。如雪的浪花打在红色的救生衣上、脸上,让我俩充分感受到了 “浪遏飞舟”的高迈。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大海是智者的一滴眼泪”的话,因此我认为这滴“智者的眼泪”应该是欢乐的眼泪,因为每个人身处其中都会感受到“深深的海洋不平静,不平静的海洋是我快乐的源泉。”
                    冲浪归来,也无需马上回归营地,我愿意自由地躺在柔软的沙滩上看夕阳点亮晚霞,听渔歌唱晚,任汹涌的诗绪波追浪逐……。坐在海滩上的老人,总是对着海上冲浪的年轻人的身影发呆,多么矫健生动啊,自己年轻时不也是这般活泼好动吗?想到有一天我也会老去,会像海边的老人一般不知不觉学会呆望,心里立即就涌起年轻人少有的忧郁。不是吗?时间正在改变一切,包括我们所乘坐的快艇,脚下的这片海滩,以及举目所及的远处的丛林……。
                    当我和徐竞凯先生顶着满天繁星回到营地时,朋友们已在熊熊的篝火旁,跳起了令人捧腹的自编舞蹈。


                    IP属地:海南16楼2013-05-07 22:35
                    回复
                      写了好多作品,文笔不错。支持昌江作家。


                      21楼2013-05-08 0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