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1812吧 关注:143贴子:3,741
  • 4回复贴,共1

至尊魔影———— 史前鳄势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至尊魔影------史前鳄势力
从中生代中期直至新生代晚期的漫长岁月里,对世界上生活在江河湖泊附近的各类动物而言,幽深的水域或浓密的灌木丛中似乎始终闪现着令它们胆战心惊的至尊魔影,那可怕、致命的威胁正是来自本文的那些主角们--------史前巨鳄。
在正文开始之前,有一点我们不得不首先明确,本文提到的鳄类仅仅指鳄目动物。有些名字带鳄、且同样是大型猛食的动物却不是鳄目动物。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引鳄(Erythrorsuchus)、鸟鳄(Ornithosuchus)、劳氏鳄(Rauisuchus)、波斯特鳄(Postosuchus)、蜥鳄(Saurosuchus)、武氏鳄(Vjushkovia)还有狂齿鳄(Rutiodon)等,它们其实分别属于初龙类动物(Arochosauria)中的引鳄科和镶嵌踝类各科,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讲述的鳄目动物。关于它们的情况,可参见阿鹤所作《早期初龙》的专帖连载,惜乎没有登完!
当然,镶嵌踝类初龙中的一些成员其外貌与后来的鳄类非常相似,蜥鳄的外形与新生代大型陆栖鳄类就很相像;而植龙类中的一些种属的外形与鳄类就更像了,像狂齿鳄一眼望去与鳄类几乎没有区别,但实际上二者在鼻、腭、肩胛和臀部都有区别,尤其是鼻孔的位置,植龙类的鼻孔位于其头顶而不象鳄类位于吻部前端。
狂齿鳄的复原图-----很像现代鳄类吧。早期的鳄目成员----原鳄(Protosuchus)直到三叠纪中晚期才蹒跚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们是一类只有0.8到1米左右的小型陆生食肉动物,与后期鳄类相比,其腿部相对身体其它部位显得很长,它行动迅速,战战兢兢地穿行在波斯特鳄、鸟鳄、以及早期食肉恐龙---艾雷拉龙(Herrerasaurus)、腔骨龙(Coelophysis)等的阴影之下,而此时所谓的副鳄类却达到了其演化的颠峰,几乎所有的淡水领域都被植龙(Phytosaur)、迷鳄(Mystriosuchus)凿齿鳄(Smilosuchus)、狂齿鳄等副鳄类牢牢占据,其中更是产生出了身长达8米的巨无霸----剑鼻鳄(Machaeroprosopus)。
原鳄的复原简图。三叠纪晚期的楔形鳄(sphenosuchus)和Barberenasuchus也是早期鳄目动物的代表,它们比原鳄类更加“苗条”,也可能更加敏捷。(最新的发现表明楔形鳄科的某些种类居然一直“坚持”到了白垩纪早期)。
我国在云南禄丰晚三叠纪也发现过原鳄类的代表,名甲板小鳄(Mi-crochampsa scutata)。化石只保存了11个连续的脊椎骨,三排甲板和一些肋骨,是我国现知最小的一种鳄类。它的发现,说明即便在鳄类的早期进化阶段,我国南方的湖沼中就已有原鳄类生存。
但就是这样的鳄目动物却和恐龙、鱼龙、蛇颈龙等动物一样成功地度过了三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次灭绝不仅使恐龙类成为了世界的主人,也使鳄类动物获得了发展的良机。当时间进入侏罗纪后,鳄类开始了多途径进化,并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态圈,向大海、陆栖和水陆两栖三个方向开始演化。


1楼2013-05-09 22:45回复
    二.陆栖鳄类:
    早期的原鳄和楔形鳄等就是典型的陆栖鳄类,与有可能是热血爬行动物的恐龙类不同,鳄类仍是冷血爬行动物,陆栖鳄类身上基本都有鳞甲防护,头骨较高,牙齿出现初步分化,与两栖鳄类相比身体结构显得较为“进步”。但由于整个中生代时期,各类强大的食肉恐龙盘踞在陆地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陆栖鳄类的生存。故而,中生代陆栖鳄类的体形往往不太大(仅与同时代食肉动物而言),四肢修长,行动敏捷,食性较广。
    目前,侏罗纪大型陆栖鳄类的化石发现不多,主要还是楔形鳄、地平鳄(Terrestrisuchus)等早期鳄类的继续繁衍。在南美生活的布氏鳄(Bretesuchus)可算是“鹤立鸡群”了,它的体长可超过4米,拥有强有力的牙齿和下颌骨,四肢较长而健壮。虽说有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食肉牛龙(Carnotaurus)、阿贝力龙(Abelisaurus)等巨无霸环伺在侧,但凭借速度和可怕的咬嗜力, 布氏鳄在当时的南美草原和林地中仍堪称幽灵之一。(当然,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布氏鳄可能如后来新生代的鬣狗类一样,营腐食生活,专门打扫那些巨大食肉龙类的残羹剩饭)。
    布氏鳄(Bretesuchus)的复原图。在中白垩纪的非洲西南部,利比哥鳄(Libycosuchus)是非常普遍的中小型食肉动物,体长一般不会超过2.5米,它们有着类似鲨鱼的利齿和铠甲,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长着一个像猪嘴一样前突的吻部。其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高高的草丛和灌木中度过,这给了它们躲避天地和猎食的良好环境。利比哥鳄在幼年时主要靠捕食昆虫、蜥蜴或小型哺乳类为生,成年后,结伙袭击中小型素食龙甚至腔骨龙类大概也是它们愿意干的事。
    南美阿根廷平原近年来发现了一些白垩纪晚期的陆栖鳄类,例如诺托鳄(Notosuchus)和科玛绘鳄(Comahuesuchus),它们的头骨和牙齿很有特点。但科学家们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白垩纪南美陆栖鳄类诺托鳄(Notosuchus)和科玛绘鳄(Comahuesuchus)的头骨复原图。锯齿鳄类(Pristochampsids)是在始新世的中期横空出世的一类成功的陆栖鳄类,据研究,它们很可能是由在中生代中苟延残喘的地平鳄中的一支进化而来。其最典型的就是始锯齿鳄(Pristichampus),它体长3到4米,拥有强健的四肢,四肢上坚硬的类蹄组织代替了普通鳄类的爪。其最明显的特征还在于,始锯齿鳄长有一副尖锐还带有锯齿的可怕牙齿,当它觅食时就像一辆重型装甲车在欧洲、北美的原野上游荡,犹如袖珍版的暴龙类再现。始锯齿鳄发现猎物后能发起强有力的冲刺,这使得它们对当时弱小的伪齿兽类、新月兽类等踝节类哺乳动物产生了极大地威胁,体形庞大、行动缓慢的冠齿兽、恐角兽的幼崽更是它们捕杀的好对象,包括中兽类、牛兽类在内的早期食肉类哺乳动物也不得不对之退避三舍。
    始锯齿鳄正追猎古马类动物。
    当锯齿鳄类肆略于北半球之时,始新世中晚期的南美大陆也大量出现了一类全新的陆地掠食鳄类,它们就是西贝鳄亚目动物(Sebecosuchids),主要包括两个属:西贝鳄(Sebecus),和公社鳄(Ayllusuchus)。其实最早的西贝鳄亚目的成员早在白垩纪后期即已出现,但直到始新世晚期才在南美大陆昌盛起来。它们的身材较为纤细,四肢较长且近乎直立于腹部,牙齿较长且弯曲、扁平,齿间隙较大,与肉食性恐龙的牙齿有相似的特征,最初有的学者还以为是某些食肉龙类残存到了新生代呢。人们至今对于西贝鳄类的生活习性了解甚少,只知道在食肉恐龙退出历史舞台后,而大型有胎盘类食肉猛兽尚未崛起前的那段岁月中,西贝鳄类是南美大陆绝对的顶级掠食者,其锋芒甚至压倒了恐鹤等大型食肉鸟类。(有学者甚至从西贝鳄类牙齿及颌骨发育的情况,推断出它们好象是埋伏在林地里的好手,这些长腿凶暴的家伙没准就是当时过于繁盛的大型食肉鸟类的天敌。)


    3楼2013-05-09 22:4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在第三纪早期的整个古新世期间,陆栖动物处于大灭绝后的恢复期,鳄类动物也一样,大都以中小型和杂食性为主,除森林鳄外,双犬齿鳄(Diplocynodon)也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它属于短吻鳄家族的早期成员,自始新世以来广泛分布在欧洲、北美洲等地,由于发现其没有容纳下颚第四颗齿的凹窝,从而易与其它鳄类区分开,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原始,且进化方向也始终保守,但却直到上新世才灭绝。
      黑鳄(Melanosuchus)是始新世美洲另一类比较常见的鳄类动物,这也可能是美洲短吻鳄家族中出现过的最大成员了,体长可到6或7米,长有较大的眼睛且旁有突起的骨脊,狭窄而短的吻部,这些都已经是现代美洲短吻鳄的特征啦,不过黑鳄那时的分布可要广得多,非洲尼日尔地区也有发现(Melanosuchus niger)。 1986年南美大陆又传出了更为激动人心的消息,一个加拿大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巴西亚马逊平原发现了距今为止最为庞大的史前鳄类的头骨化石,该头骨化石长达1.5米,据古生物学家们推测,这条普鲁斯鳄(Purussaurus)全身可达15米,体宽2.7米,重达18吨左右,几乎有恐鳄的三倍重,比暴龙还要庞大。据推测,普鲁斯鳄的行动比较缓慢,它主要靠埋伏袭击一些同样大型缓慢的龟类、沙加兽类、钝脚类、啮齿类(Phoberomys patteroni)以及别的爬行类为生,这些动物在当时的南美非常普遍。当时更令人吃惊的是,该普鲁斯鳄的牙齿没有丝毫老化的现象,估计它还应该能够继续生长,直至19到20米长,这是多么壮观的巨鳄呀。
      同时期,巴西平原上还栖息着另一类巨大鳄类----亚马逊莫拉氏鳄(Mourasuchus amazonensis),身长也达9米左右,好象与现今凯门鳄有某种亲缘关系,并生存到了中新世早期。只是由于资料太少,且本人对德文一窍不通,故无法描述,见谅。
      普鲁斯鳄的头骨化石与其发现者。
      普鲁斯鳄的复原简图。
      普鲁斯鳄的沼泽生活。

      密林中的恐怖-普鲁斯鳄
      现代澳洲是咸水、淡水鳄类的天堂,史前也是这样,始新世出现的神源氏鳄(Kambara murgonensis)曾遍布澳洲的大小水域,它只能算是中等大小的鳄类(体长6米左右),但已经显示出宽吻鳄类的典型特征。有趣的是,其后在澳洲出现的巴氏邪鳄(Baru wickeni)和Pallimnarchus等史前宽吻鳄类与其都没有什么直接的亲缘关系,神源氏鳄类在中新世绝迹后没有留下任何后裔。Pallimnarchus的双腭较大,但其牙齿远远没有同时代的陆栖鳄Quinkana的牙齿锋利,它们不能撕裂、切割下猎物的肉体,只能使其淹死,再慢慢吞食,当然它们还得提防恐怖的Megalania prisca巨蜥以及Quinkana鳄的袭击。而巴氏邪鳄其实与陆地鳄类之王莫氏金卡纳鳄(Quinkana Molnar)还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所以有学者认为,巴氏邪鳄也可能营陆栖生活。


      7楼2013-05-09 22:47
      回复

        神源氏鳄(Kambara murgonensis)的头部复原图。
        澳洲中新世生存的巴氏邪鳄(Baru wickeni)的头骨复原图。经过中新世末期的纷纷绝迹,上新世时的鳄类显得比较“沉闷而乏味”,可就在这时,在中亚的大湖中孕育出了一种非常“苗条”的巨鳄----喙嘴鳄(Rhamphosuchus),这种鳄类是专门以水中鱼类为主食的,可是其身体非常细长,身长达到15米左右,但重量远远不及南美的普鲁斯鳄。喙嘴鳄类的演化非常成功,其存在时间相当长。据考证我国华南地区上新世生存的田氏鳄(Tienosuchus)以及古代危害两广居民捕鱼及家畜的宋鳄,就是喙嘴鳄类的后裔。另外马来切喙鳄也与喙嘴鳄类有相当的亲缘关系。
        喙嘴鳄的复原简图
        喙嘴鳄头骨化石
        进入更新世后,由于气候的变冷,高纬度地区的鳄类相继绝灭,其余的也没什么有特色,除了在非洲和南美生活的角鳄(Ceratosuchus),它们有着一对不知何用的角,可惜资料太少,以后再补充吧。
        角鳄复原图
        历史的卷章终于翻到了今天,非洲的尼罗鳄、南美的奥里诺科鳄和澳洲重达1吨多的湾鳄依然主宰着各自的领域,只要人类善加保护,鳄类----这种大自然制造的完美猎手就还将子子孙孙繁衍下去。

        史前鳄类与人类的比较。


        8楼2013-05-09 22:47
        回复


          9楼2013-05-11 2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