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1812吧 关注:143贴子:3,741

【史前巨兽】犀牛的进化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5-09 22:49回复
    犀牛属于奇蹄目(Perissodactyla),现存的奇蹄目动物包括三个科:马、犀牛和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蹄上的脚趾数是奇数的,这个和偶蹄目动物正好相反。
    奇蹄目大约出现于始新世,可能有由原蹄兽这样的裸节目进化来的,和今天存在的其他哺乳动物科目都没有太近的关系。
    奇蹄目出现之后,迅速分为了几支发展。第一支就是马和驴,第二支就是貘和犀牛,它们要较为亲近的关系,进化史上也出现过比较近似的物种,另外还有两支是早已灭绝的动物,雷兽家族和爪兽家族。


    3楼2013-05-09 22:4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貘和犀牛这支最早出现在北美,根据现在的看法,貘首先出现,而犀牛从貘中分化出来。这支动物的早期代表为犀貘,关于犀貘的地位,一直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1873年发现它的时候,它被归在貘的一类;后来又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犀牛;再后来又有人把它归到貘的一类去;虽然最近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看作是最原始的犀牛,因为它的牙齿的形状和犀牛很相像,但以比较保守严谨的看法来说,犀貘属于貘类中的沼貘亚科,和今天的犀牛和貘关系都不近,仍是一类古貘。
      犀貘的大小和当时的貘和马都差不多,远比现在的犀牛要轻盈,远远不能和当时的庞然大物雷兽等相比。从它的骨骼来看,它还有不少原始特性,比如它还有4个脚趾,其中的3个是用于行走,另外一个没有什么作用。在以后的演化中,这个脚趾渐渐消失,犀牛才彻彻底底地变成“奇蹄目”。


      4楼2013-05-09 22:50
      回复
        犀貘复原图


        5楼2013-05-09 22:51
        回复
          之后,犀牛就进行了迅速的分化,主要分成了3支。第一支朝着轻盈的方向发展,变成了跑犀类(Hyracodontidae),第二支向着水陆两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两栖犀(Amynodontidae),最后一支则向着现代犀牛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犀类动物(Rhinocerotidae)


          6楼2013-05-09 22:51
          回复
            跑犀(Hyracodon)出现于始新世(Eocene)的北美大陆,然后扩散到欧亚大陆。它大小约1米半长,高约75厘米左右。比起它的祖先,跑犀的骨骼更加轻盈,腿更加细长,更加善于奔跑,所以无论从形态还是生活习性,跑犀都更像它的远方亲戚——马。和马一样,跑犀的发展见证了从始新世到渐新世(oligocene)地球自然生态的发展。始新世的时候,陆地上以森林为主,但是随着天气的变干,大草原(savanna)逐渐成为主流生态环境,跑犀也随之而逐步变化。最早期的跑犀,臼齿比较简单适合,唇部比较发达,以嫩叶为生,到了渐新世,部分犀牛的臼齿就变得复杂,适合一个以草为主食。犀牛在各个分支上几乎都演化出以树叶为食的browser和以草为食的grazer。由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大环境更替,始终贯穿着包括脊椎动物的演变中,犀牛也毫不例外。跑犀的灭绝可能出于后来出现的偶蹄目动物的竞争


            7楼2013-05-09 22:51
            回复
              跑犀复原图(和马相比,跑犀的头占比例更大一些


              8楼2013-05-09 22:52
              回复
                跑犀类动物共有多达12个属,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类似跑犀一样的中等大小擅长奔跑的动物。可是其中的一支在渐新世中期却演变成为哺乳动物界的奇迹,这就是史上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巨犀(Paraceratherium或Indricotherium或Baluchitherium)。
                巨犀游弋在亚洲的高加索到中亚直到蒙古一带,目前已经认定了4种。主要有三支:巨犀,副巨犀,准噶尔巨犀。天山副巨犀,天山准噶尔巨犀都是有名的大型物种。它肩高高达5米半,长度达到8米(不算尾巴)。头部仰起的高度达到7米半,仅仅一块头骨就有1米3。据估计,它的体重能达到15到20吨,最多达到30吨。现在最高的动物长颈鹿的高度是6米左右,最重的陆上动物非洲象大概能达到7吨。巨犀无论在高度和体重都到达了陆上哺乳动物的顶峰。巨犀的这个身体大小是非常不寻常的。突破了其他陆生动物难以逾越的20吨大关,中生代的蜥脚类恐龙突破了这个极限,创造了生理上的奇迹(棘龙20吨绝对胡扯,化石网的14吨倒差不多,否则也超过了)3 千万年后,巨犀再一次突破这个限制,它是大得变态的蜥脚类恐龙之外唯一做到这一点的动物。
                这么大的动物当然只能靠吃植物为生,仅仅从它的身高看来,也几乎肯定它吃的是乔木枝叶。它的门牙高度特化,只剩下上下各一对,门牙突出,呈锥子状,看上去象小型的象牙。它有一个灵活的上唇,可以用于抓住树枝。这些都是和它生活习性相适合的。
                巨犀的灭绝原因不明,可能是跟气候植被的变化有关在哺乳动物史发展史上,多种著名的大动物,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雷兽,都莫名其妙地自然而然地灭绝,随后再由另外的大动物代替。巨犀也逃不过这个宿命。


                9楼2013-05-09 22:5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0楼2013-05-09 22:52
                  回复
                    犀牛的另一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发展出了一个相当另类的分支,这就是水陆两栖的两栖犀,两栖犀(Amynodontidae)最早也是在始新世出现在北美大陆,然后向欧亚大陆扩散。两栖犀体型象现代的河马,四肢粗短,身躯巨大,还长着河马一样的大獠牙。生活在河畔。这些都令人相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现代的河马相似,都是半水栖的生物。
                    两栖犀类的早期代表是始新世的两栖犀Amynodon,中后期代表是渐新世的Metamynodon和Cadurcodon。
                    Metamynodon身长达4米,体重大概有3~4吨。它有两对发达的獠牙,很可能是用于挖掘或者用于防身,相信它的食物以硬质植物为主。
                    Cadurcodon是两栖犀中非常另类的一种,应该说在整个犀牛家族中都很另类,它长了一个灵活的鼻子。这点和现代的貘很象。
                    两栖犀类在渐新世达到最鼎盛,特别在北美地区,最终在渐新世结束时就灭绝了。


                    11楼2013-05-09 22:53
                    回复
                      后两栖犀复原图


                      12楼2013-05-09 22:53
                      回复
                        跑犀和两栖犀在始新世和渐新世到达自己的顶峰,构建了犀牛的第一代王朝。然而在渐新世末期就双双衰亡,最后的几种代表苟延至中新世也灭绝了。原先跑犀中不起眼的一支在渐新世开始出现,到了中新世开始极速发展,开创了犀牛的第二个王朝,这就是犀类。
                        犀类是三支犀牛中最为繁荣的一类,现存所有犀牛都属于这一类,所以我们对这类犀牛也更加熟悉。它们同样起源于北美大陆,遍布于辽阔的北美大陆,后来它们向欧亚大陆进军,最后还成功进入了非洲和东南亚。它们发展出超过50个属。
                        最早期的犀类代表是副跑犀,它生活在渐新世的北美。它的祖宗相信是跑犀中的一枝,它同样没有角,但是它发展出了不一样的特征。犀类动物和跑犀类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门牙。它们的第一对门牙呈铲子状,第二对门牙呈尖锥状,这个成为辨别犀类动物的特征。新脚犀的大小和牛差不多,身长3.5米,体重大约是2吨左右,比一般的跑犀要大,也是种典型的粗壮动物。这预示着犀类动物发展的方向。


                        13楼2013-05-09 22:53
                        回复
                          副跑犀复原图


                          14楼2013-05-09 22:55
                          回复
                            从副跑犀开始,无角的犀牛在北美得到极大的发展,占据了北美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生态位。中新世的无角犀(Aceratherium)是这个繁荣家族的顶峰。和副跑犀相比,无角犀的下门牙更加突出,是防御天敌最重要的武器。无角犀大概是犀类动物中比较善于奔跑的一种,速度大概类似于北美野牛。
                            在无角的犀牛发展的同时,另一些犀牛也开始最重要的发展,这就是最具辨识度的特征——犀角。犀角在所有带角的哺乳动物中独树一帜,它并不是骨头的一部分,而是类似毛发一样的皮肤衍生物。毛发也能这样硬吗?是的,因为它的结合特别紧密。但是如果用手刮犀牛角的话,你会刮下一丝丝头发状的纤维。并不是严格的角,所以说,奇角鹿,雷兽,重脚兽,北美米拉鼠等鼻角动物完全消失了,犀牛则不是真正的鼻角动物。
                            由于犀角不是骨头的一部分,所以在犀牛头骨化石中不能直接看到犀角。不过这难不倒古生物学家,因为有角的犀牛在头骨上会留下一个皱褶状的痕迹,非常容易辨别。推测犀牛角形状则主要根据角腔的大小。除非一些冰冻的披毛犀尸体留下了角。
                            犀牛发展出四种不同的角型。最早出现的是单角犀。最早的单角犀的代表是起源于渐新世的欧洲的远角犀(Teleoceras),它在中新世迁移到北美,在北美达到最繁盛。这是一类非常特化的犀牛,它四肢极其粗短,身躯却非常庞大,体态和现在的河马类似。它有一个极其短小的角,估计并不主要作为防御的用途。远角犀的生态和河马以及它的堂兄弟两栖犀类似,都是在河畔过着半水栖的生活。
                            远角犀在北美数量非常多。它们留下了如此多的化石,乃至北美的印第安人大量利用它们的肋骨化石作为构建房屋的原料。
                            另一种的犀牛角型是并排双角。这种犀牛以北美起源的并角犀(Diceratherium)为代表,这是一种只有猪一般大小的犀牛,它的鼻尖上有两个角,这两个角是并排的,不是一前一后,有点类似重脚兽,这种角型在犀牛中并不多见。并角犀在北美分布极广,在长达1千万年的日子里,成为北美大草原的统治性动物。


                            15楼2013-05-09 22:5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6楼2013-05-09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