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吧 关注:4,612,784贴子:111,923,235

“中美电影协议”影响下的市场之争,含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和片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如期发行,报告全面回顾了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的方方面面,不仅涵盖了以电影产业各环节为基础全面调研的“产业研究报告”,也包括了以电影市场数据为依托深入分析的“市场调查报告”。2012年是“中美电影协议”实施后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既出现了国产电影市场份额10年来首次低于进口片这样的无奈现实,也涌现出了《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画皮Ⅱ》等一大批票房超高的影片;既出现了万达收购AMC影院公司、小马奔腾收购“数字王国”公司这样的海外资本扩张事例,也遭遇了国产影片国际票房收入的新低。本版特选取《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关于华语电影明星对电影制片影响的章节予以刊发,希望能对华语电影明星制的建立与发展有所裨益,同时摘登部分电影业内人士在报告发布会上的精彩发言。。



1楼2013-05-10 13:54回复
    陈坤票房号召力第一, 周迅,黄渤紧随其后。。。


    2楼2013-05-10 13:55
    回复
      2011-2012年华语电影明星
        从近几年整体的票房表现来看,明星因素对于影片的票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尽管准确评判明星的价值难度很大,但这已经成为制片产业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下表统计了2011-2012年明星主演影片的票房情况(统计样本为2011年和2012年两年超过500万票房的国产影片),按照明星主演影片的累计总票房排名如下: 注:为了使排名更具客观性,统计过程中严格区分领衔主演与主演,因而有部分明星虽然参演影片多,且参演影片的票房高,但排名仍相对靠后,如杨幂等。此外,若一部影片由多位明星领衔主演,则其影片的总票房同时计入到这几位明星的票房统计当中。因为该表统计样本的年限为2011-2012年,
      仅供参考。


      4楼2013-05-10 13:57
      回复
         表中的数据显示,2011-2012年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星前10名依次为:陈坤、黄渤、徐峥、王宝强、成龙、古天乐、周润发、李连杰、谢霆锋、甄子丹;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女星前10名依次为:周迅、赵薇、刘亦菲、杨颖(Angelababy)、杨幂、范冰冰、张柏芝、徐帆、闫妮、姚晨。男星的票房号召力相对来说比较平衡,女星则相差悬殊。男星排名第一的陈坤凭借《画皮Ⅱ》《龙门飞甲》等影片吸引近20亿的票房,随后的黄渤、徐峥和王宝强仅凭一部票房冠军《人再囧途之泰囧》即有超过10亿的票房入账,其他片子只添零头。第10名甄子丹也吸引了近6亿的票房收入。而女星的冠亚军票房的大部分来源都是《画皮Ⅱ》。周迅另有《听风者》《大魔术师》和《龙门飞甲》,将超过16亿票房归入名下,排在随后的赵薇除《画皮Ⅱ》之外,还有一部《爱》,使她的票房号召力扩大到超过8亿。而排在第10名的姚晨仅有约3.6亿的票房收入。上表中的统计方式或许不够科学,但数据是基本准确的,可以作为制片决策中的一个参考。


        5楼2013-05-10 13:58
        回复
           500万片酬俱乐部
            近几年来国内一线明星身价走高,动辄曝出天价片酬。不但业外人士感到困惑,业内人士也经常为混乱虚高的明星片酬所苦恼。为了更好地理解、规范明星市场,在上表的明星票房排名之外,还可以将公众认知度、传媒曝光率、个人品牌美誉度、对票房的影响力、行业好评度、片酬等作为标准,尝试性地提出一个“500万片酬俱乐部”的概念:以单部影片片酬500万元作为划分标准,用“500万片酬俱乐部”来界定一线明星的范围。目前可以进入“500万片酬俱乐部”的华语明星有周润发、成龙、甄子丹、李连杰、刘德华、谢霆锋、梁家辉、梁朝伟、古天乐、吴彦祖、陈坤、葛优、姜文、冯绍峰、赵薇、周迅、范冰冰、杨幂等。“500万片酬俱乐部”这一概念,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并非这些明星的真实身价。比如周润发、李连杰的片酬都是在1000万以上的,而某些资历、品牌、影响力逊色一些的年轻明星,可能要价500万元,但实际还拿不到。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促进明星市场秩序逐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片方在和一、二、三线演员谈判时,亦可将其作为参考,以实力定价,杜绝随意要价,促进国内电影市场的良性循环。


          6楼2013-05-10 13:58
          收起回复
            我国的明星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明星的造就和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团队制造和维护的结果。目前国内的明星制还不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包括:
              ①动作明星后继乏人。动作功夫片是华语电影最成熟,也是最具特色的类型片,类型与明星往往相辅相成,因此动作功夫片的明星片酬也相对较高。国内比较著名的动作男星如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都已过知天命的年纪,在影坛也叱咤30年以上。甄子丹更是因为近几年接连出演《锦衣卫》《叶问》《精武风云》《武侠》《最强囍事》《关云长》等影片导致对自己形象的过度消耗,观众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目前华语电影圈内还没有可以接替这一位置的小生。虽然诸如谢霆锋、余文乐等演员有向动作明星发展的倾向,特别是谢霆锋,多部动作影片表明他已经在做这方面的转型,但是这些明星与具备“功夫出身”条件的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的功夫动作明星形象还有很大距离。同时,赵文卓、吴京等具备“功夫出身”条件的明星,在外形气质、公众形象、戏路和定位等方面又缺乏成为大众化明星的基础。综合来看,长相英俊、武打功底出身、形象积极向上的动作男星后继乏人。
              从女星方面来看,情况更不乐观。之前的“打女”类型明星郑佩佩、杨紫琼、林青霞等都已青春不再,逐步淡出。曾经成功塑造过“玉娇龙”形象的章子怡,舞蹈专业出身,在动作片领域偶有贡献,之前的《尖峰时刻》和2013年年初的《一代宗师》都有不错表现。近年来,李冰冰、赵薇在动作片领域都偶有涉猎,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花木兰》等。但整体来看,由于“打女”要求女星外貌与体能兼备,因此适合培养的明星十分缺乏。从2012年的银幕表现看,除了刘亦菲、张柏芝、杨颖等女星偶有武侠作品推出,其他动作片几乎清一色男性主角。并且此三人目前类型化定位不明确,功夫片形象仅占其形象构成的较小比重。


            7楼2013-05-10 13:59
            回复
              ②玉女明星缺失。为观众提供堪当“大众情人”的玉女明星,是电影造星体系的重要职责。但玉女明星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求演员外表清纯可人,并且对演员公众形象的要求十分严苛,需时刻保持正面形象,与绯闻隔绝。之前的“玉女”王祖贤、朱茵、张柏芝、Twins等,或因年纪或因绯闻原因都难以继续维持玉女形象。现在影坛中的一线女明星如周迅、赵薇、范冰冰、李冰冰、汤唯、舒淇等都不再年轻,无法担起大众情人、玉女掌门的职责。女星中的新秀如刘亦菲、杨颖、杨幂、张雨绮、黄圣依等人中,有形象气质不符合大众情人符号要求的,有公众形象不佳的,比较有潜力塑造成玉女明星的杨颖也需要进一步包装。事实上具有玉女潜质的二、三线演员并不在少数,只是造星机制不够给力,还缺乏适合的影片将其捧出。


              8楼2013-05-10 13:59
              回复
                 ③造星机制不够成熟。中国电影产业的造星机制还不够成熟,年轻明星缺乏。美国电影市场上活跃的明星有很多是青少年演员,如《饥饿游戏》的主演詹妮弗·劳伦斯等。这与美国观众的平均年龄偏低有关。反观中国电影市场,则一直是靠老演员、老面孔在支撑,明星老龄化问题颇显严峻。比如成龙年近60岁,却依然打拼在动作电影的前线。而苦觅出位机会的新人却无法获得合适角色,一展身手。这一方面是因为制片公司为了防范投资风险,不敢启用新人;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观众虽然已经对老明星不满,但还在买某些老明星的账。为了应对明星老龄化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青年演员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真正的实力来争取观众认可,抢夺电影市场;另一方面,造星平台应进一步开放,吸纳更多的青年演员在电影创作中表现实力,展示形象,同时还应建立通畅的“台阶”机制,持续加码扶持新人的推出和成长。说到底,造星机制的关键是,要有投资人肯冒风险,在一线好影片中既用老明星,也用新人,且要给新人能够出戏的好角色。


                9楼2013-05-10 14:00
                回复
                  ④明星形象维护机制不成熟。明星的公众形象对于其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发展。明星形象维护机制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即发生丑闻后的危机公关。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明星经纪团队的危机公关能力不强,导致一线明星丑闻频出,形象受损。比如2012年年初甄子丹与赵文卓的骂战,甄子丹团队的危机公关不够到位,对甄子丹的形象损害极大。之前则有章子怡、张柏芝等人,都遇到过更为严重的危机事件,并严重影响了本人的形象。因此,必须要加强明星形象的维护机制,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做出公关应对,尽量维护明星的正面形象。


                  10楼2013-05-10 14:00
                  回复
                    ⑤明星身价虚高、市场混乱。近几年来演员的片酬一路走高,明星市场一片混乱,严重影响了制片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张柏芝在复出之后接连三部影片《极速天使》《杨门女将》《河东狮吼2》片酬都非常高。但实际上,张柏芝丑闻缠身,负面消息不断,只有知名度而没有美誉度。观众对其公众形象不认可,导致影片票房十分低迷,张柏芝本人也成为“票房毒药”。再如孙红雷,本来身价并不高,但在《战国》中竟然获得一线打星的片酬。由此看出,所谓明星身价虚高,市场混乱,一方面是明星本人漫天要价,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制片方不够专业,不能合理判断明星的价值,最终导致了明星市场秩序的混乱,人为加大了制片业的经营风险。上文所提出的建立“500万片酬俱乐部”的设想,就是试图通过圈定一线明星及其合理片酬的方式,为其他的明星片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引导混乱的明星市场逐步有序化。当然,目前进入“500万片酬俱乐部”的成员都已是影坛老人,而现在年轻观众喜欢的青年演员,如杨颖、赵又廷、彭于晏等,虽然在票房表现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尚没有进入榜单。中国电影的一线明星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
                      (本文摘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题目为编者所加)


                    11楼2013-05-10 14:01
                    回复
                      业内观点
                      一窝蜂投资小片现象值得警惕
                      □ 高 军(国盛影业北京集团总经理)
                      《泰囧》创造票房奇迹之后,《北京遇上西雅图》《分手合约》等多部低成本影片获得票房佳绩,相反《忠烈杨家将》等大片却票房不佳。从2011年的《观音山》《失恋33天》开始,国产小片屡屡战胜大片已成为一种市场现象。在2011年这个分界点之前,低成本电影和文艺片很难得到市场认可,票房普遍较差,市场上的热片还大多是高投资的商业大片。但近两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连《桃姐》这样比较纯粹的文艺片都能获得几千万元的票房。我觉得这是件好事,但同时也觉得有一些隐忧。
                      我担忧的是,如果小片屡屡战胜大片的现状导致全行业普遍选择转向制作中小投资影片,而忽视大中型投资影片制作的话,会对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我们的电影制作机构普遍选择将资金投向低风险的中小成本影片,将导致国产大片水平更加不济,那么中国观众想观看大片的话,就只能去选择好莱坞大片。而事实是,没有高质量商业大片支撑的电影产业,是很难做大做强的。更让我担忧的是,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地拍摄中小成本影片,必将助长全行业的投机心理——谁不想花小钱赚大利?如果一本万利成为所有投资人的终极投资趋向,我们的电影产业将会特别的危险。我认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的行业需要理性,事实上大量中小成本影片在市场上都是失败者。当《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突破5亿时,我们不应该忽视那些与它投资相近、票房成绩却很差的影片——而这类影片的数量,其实要远远多于《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成功案例。
                      近几年《血滴子》《忠烈杨家将》等古装大片票房不佳的确是事实,但这些影片赔钱并不是因为它们投资大,而是因为它们定位不准确、质量不过关。像《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这样品质过关的商业大片,照样能收获高票房。在一个健康的电影产业环境中,各种类型的影片应该和谐并存,不是说中小成本影片市场接受度高了,商业大片就一定不赚钱。况且中国电影迟早要“走出去”,我们要让国际市场认可中国电影,只靠《泰囧》这样的影片是远远不够的。最后一句话,没有精品大片的中国电影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电影。


                      12楼2013-05-10 14:01
                      回复
                        院线经理不专业影响电影生态
                        □ 刘 歌(万达院线副总经理)
                        得益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原本游离于电影行业之外的经营者进入了城市电影院线管理层以及一些基层管理岗位,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对于电影产业的认知是空白的。所谓“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只懂得其他行业管理模式,不理解电影产业真正核心价值的院线管理者,是很难经营好一条院线的。我曾经与一个从业8年的影院经理聊天,惊讶地发现他对于上下游产业、分账比例等问题基本上是零认知,他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影院一天能赚多少票房。
                        正因为这种不专业,很多影院出现了偷漏瞒报等可怕的现象,而更为可拍的是,影院经理不专业的眼光会直接影响影院的排片,很多品质很高的艺术片就此被挤出了排片表。而当某种类型的影片很难进入院线排片表时,这类影片的投资势必会受到影响。我们常说电影投资者的不专业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殊不知院线经营者的不专业更会破坏电影产业的生态平衡。我认为,提高院线经理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大对在岗者的培训,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14楼2013-05-10 14:03
                        回复
                          营销应尽早介入电影创作
                          □ 梁 巍(北京剧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电影营销应该尽早介入影片创作,越早介入越好。主创在构思一部电影时,一定会考虑如何创作一个好看的故事、塑造一个精彩的人物,但如何才能让观众顺利地接受这些好故事、好人物?这就需要营销团队的介入。
                          我曾经作为营销团队的一员参加过很多项目讨论会,导演一上来就详细表述自己准备如何拍摄某个镜头,而且一讲就讲一两个小时,事实上这些信息对于营销工作而言,基本上是没有价值的。在我看来,一部影片的创作团队在创作初期,就应该把电影当成是一个产品来制作。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影片都是在公映前20到30天才把各种宣传物料送到发行方和宣传方手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优秀的宣传策略也很难产生最佳效果。制片方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时间提前到半年或者更长?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两三年前,大多数投资人和导演都不愿意与我们开会,认为我们的建议毫无意义,但从去年开始,一些制片方开始越来越早地与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我相信随着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院线发行的细分和制作的细分,电影从业者会越来越重视营销在电影产业中的作用。


                          15楼2013-05-10 14:03
                          回复
                            最大的隐忧是缺乏核心的知识产权
                            □ 张 昭(乐视影业CEO)
                            我们的电影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最大的隐忧是缺乏核心的知识产权。其实遑论我们,就算好莱坞的一些大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最近美国一家著名的特效制作公司被马来西亚政府低价收购了,我的一个朋友帮助那家公司进行了产权评估后对我说:“你都不敢相信,一家做了20年特效的公司竟然没拥有多少知识产权!”的确,这家公司制作了很多特效形象,但知识产权都是人家制片方的,而公司自己拥有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又不值几个钱。这个例子说明,缺乏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一定是缺少核心竞争力的。


                            16楼2013-05-10 14:03
                            回复
                              http://www.zjwenyi.cn/n16/n13135/n15138/473280.html 来源地址。


                              17楼2013-05-10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