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黑麦迪试试吧 关注:10贴子:518
  • 9回复贴,共1

【你敢黑麦迪试试】古诗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IP属地:福建1楼2013-05-11 20:46回复

    1. 常见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IP属地:福建2楼2013-05-11 20:47
    回复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2. 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 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 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 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 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 张九龄——委婉蕴藉。
        16. 韦应物——清新典雅。
        17. 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 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 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 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 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 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 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 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IP属地:福建10楼2013-05-11 20:49
      回复

        26. 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 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8. 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 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 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 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 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IP属地:福建11楼2013-05-11 20:49
        回复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① 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IP属地:福建15楼2013-05-11 20:51
          回复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② 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六)分析写作方法
              一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二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IP属地:福建16楼2013-05-11 20:51
            回复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 、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 “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 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三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 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一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二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三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IP属地:福建17楼2013-05-11 20:51
              回复

                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l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l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l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


                IP属地:福建19楼2013-05-11 20:52
                回复

                  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l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l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l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


                  IP属地:福建20楼2013-05-11 20:53
                  回复

                    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l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IP属地:福建21楼2013-05-11 2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