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早始于《本草图经》,但实际上真正文字考证出处最早见于北宋唐慎微的著作《证类本草之卷第三十》中原文记载:“生河中府、秦州、剑州。根黄白色。形如瓦松,茎、叶俱青,有如松叶,无花。三月生苗,四月长及五、六寸许。四时采其根,晒干用。下乳,亦通顺血脉,调气甚佳。亦谓之百蕊草。”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中华本草》中对百蕊草的原文记载:“清热;利湿;解毒。主风热感冒;中暑;肺痈;淋巴结结核;乳痛;疖肿;淋证;黄疽;腰痛;遗精。”
3.现代临床医师的用药参考标准《新编药物学》(第十六版):第二篇抗微生物药中收录了抗感染植物制剂的百蕊片,作为抗感染植物药制剂,有制菌作用,治疗肺炎、肺脓疡、乳腺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泌尿道和外科感染。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中华本草》中对百蕊草的原文记载:“清热;利湿;解毒。主风热感冒;中暑;肺痈;淋巴结结核;乳痛;疖肿;淋证;黄疽;腰痛;遗精。”
3.现代临床医师的用药参考标准《新编药物学》(第十六版):第二篇抗微生物药中收录了抗感染植物制剂的百蕊片,作为抗感染植物药制剂,有制菌作用,治疗肺炎、肺脓疡、乳腺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泌尿道和外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