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儿乖乖1984吧 关注:62贴子:1,522
  • 10回复贴,共1

〔古玉〕古玉之六难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一,“光气”之难仿。
高古之玉,委身于土,历之千年,
然一朝出土,则光华自现。
虽朽如鸡骨,亦不失其光。
然“光气”之谓,其华在“光”,其精在“气”也。
如雾如烟,若有似无,须用心察之。
有光无气,失之“贼”也。


1楼2013-05-15 23:46回复
    其二,“熟旧”之难仿。
    前辈譬古玉之熟旧“如白水煮萝卜”,颇为形象。
    而古玉熟旧之原由,盖因岁月地理之煎熬,致玉肌松弛,外表观之,若水乳充盈。
    凡未经长期入土之玉,难成此状。
    唯“老料新工”之仿品,虽熟旧无异,须详察其工耳。


    2楼2013-05-15 23:47
    回复
      其三,“皮壳”之难仿。
      古玉之皮壳,乃数千百年寒暑交替、水土侵蚀所形成,
      不同地域所出之古玉,虽年代相仿,亦皮壳不同。
      或水坑、或干坑、或沙坑、或碱土,各有其状。
      近年高仿,虽做皮工夫大有改进,对于明眼之藏家,亦不难识别
      或沁浮、或皮燥、或色异、或神伤。


      3楼2013-05-15 23:47
      回复
        其四,“工艺”之难仿。
        今之高仿,舍利器而就手工,
        故仅以“新工”“老工”为标尺,已非良策。
        然仿品以利当先,手工故可学,手艺难到位。
        如良渚之刻画、战汉之游丝、西周之毛道、红山之打磨……
        如对比真品之工艺,仿品之陋毕现矣。


        4楼2013-05-15 23:47
        回复
          其五,“规制”之难仿。
          汉之以往,美玉为神灵帝王所专享,其规甚严,其制甚谨也。
          今之做伪者依图录仿之,然往往不合其矩也。
          以良渚为例,
          真品神人纹之细腻、精确,惟感叹神工耳,
          诸多仿品,从未稍近之。


          5楼2013-05-15 23:47
          回复
            其六,“神韵”之难仿。
            形故可仿,神之难求。
            古之玉工摒全神、穷心力而为之,
            或精巧绝伦,或质朴大方,皆神态盎然。
            伪品则或追形似而忘其神,失之拘谨;
            或臆其形而改其神,失之陋鄙。


            6楼2013-05-15 23:48
            回复
              红山之神奇
              良渚之精妙
              商周之气韵
              春秋之华丽
              战国之力度
              两汉臻颠峰。
              细品千年之神器,
              必不为宵小所欺也。


              7楼2013-05-15 23:48
              回复

                宝善斋---
                真正的古玉要从:料·工·型·纹·沁五点看,
                商周至汉代的玉器,并不是都用和田白玉制成,
                战国时大量使用青玉,所以有战国青之说,
                本人收藏的四个玉杯就是实例:
                有和田白玉,和田青白玉·和田青玉·和田碧玉。
                说明战国已经大量使用和田玉。
                而且造型都很规整,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雕工采用砣轮工,基本呈V字形,
                可以看出每一条线都用好几坨而成,
                拐弯接头处有岐处现象。
                古玉是内部先有沁色而表面才有皮壳的;
                真正的水银沁是点状或线状的黑色结晶体。
                有的玉器已经蚀成小洞,里面有黑色的结晶体;
                还有一种红色呈点状的叫丁金沁。
                这些都是现在技术不能仿的。


                8楼2013-05-15 23:52
                回复
                  莲儿此帖可为一曲“辨玉赋”了,细读可知精髓,然而常人虽能明其意,却无以就其陉,若非多年历练积累,则知而难解,辨而难甄,现代人,观沁则做沁,察工而就老工,细说“明白”二字,仍是一篇大文章啊!


                  9楼2013-05-30 10:40
                  收起回复
                    评说古玉辨伪之真谛。


                    10楼2015-06-23 2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