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篆印吧 关注:125贴子:944
  • 9回复贴,共1

《通感》是钱锺书先生的一篇文章。


1楼2013-05-17 08:25回复
    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有人批评这一句,说什么呢:
    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2楼2013-05-17 08:27
    回复
      于是,有人针对这种说法,提出反对意见。
      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春意多了,当然就闹。红叶多了,当然就烧,用烧来形容红色,用闹来形容杏花,春意。
      灼行不行呢?灼的面积太小,形容不了大面积的红叶。
      对你的回忆,灼痛了我的心。这个可以用灼。


      3楼2013-05-17 08:30
      回复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
        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
        安静,说是冷。热闹,说是热。
        表温度表触觉的词,用来表声音表听觉。


        4楼2013-05-17 08:32
        回复
          下面,我们来讲书法和篆刻的通感。
          形容王羲之的字,有句话,龙跃天门,虎卧凤阁。
          你说这是什么形容?
          书法的线条,要有弹性,要有质感,
          说书法写得行云流水,
          说质似金,其质似玉,其质似木,陈巨来这样形容过别人的篆刻。
          这说的,都是把视觉上的感受,用其它的感觉词,来表示出来。这都是通感。
          搞艺术的人,一定要在通感上下功夫,不然,你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5楼2013-05-17 08:33
          回复
            李岩让大家画蚊香,
            这个蚊香的质感,就必须是立体的,有弹性的,
            像根面条放在纸面上,而不是一个薄片子。
            有弹性,就是像弹簧一样,好像你一松手,它就会弹起来。
            生日蛋糕,那个奶油,挤出来的时候,是一根什么样的线,
            牙膏,挤出来的,是一根什么样的线,你就得写成那种感觉。
            你要是不理解,你就去买几管牙膏,挤挤看。
            等你能理解了,你的线条就过关了。
            大家刻的印,线条,我总说是没束住。
            为什么没有束住呢,就是你的线,太散了,力量上,散了。没有挤出来的那种紧的感觉。
            紧,才能到位。你的刀,笔,到位了,才会有紧的感觉。就是束住了。
            你的笔锋,如果散开了,你还在写,写出来的线,那就一定是散的。
            笔锋保持一个圆锥的状态,它含的墨水,才能有力地渗到纸里面去,
            就像是挤进纸里去的。线的两边,会有一定的渗化,那个线条,就会有立体感。
            那个渗化,不能太过,那是你笔里的水分太多。
            你发的力度,使笔里的水墨,挤出来,挤到纸上去。
            这样,才不滑。才有立体感。


            6楼2013-05-17 08:38
            回复


              IP属地:加拿大8楼2013-06-16 07:46
              回复
                原来如此,俗手和大师差别有时真是隔了一线,但这一线,非十年苦功丁达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6-25 23:24
                回复


                  10楼2013-10-23 10:48
                  回复
                    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2-03 16: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