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遇 背后的故事
杨钰莹 人生于世,有许多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追求了很久,求之不得,不再心念于此,顺其自然时,它却突然出现在眼前。《可遇》就是这样一首可遇不可求的歌。《可遇》是一首会安静的走进人心里的歌。知道不可求,于是不怒不哀,不急不怨,守着一颗心,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何境遇,泰然处之,甘之如饴。知道可遇,所以心有所向,梦有所依,相信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人、期待的事始终在不远处等待着你。以这样的心态,将偶然成全为必然。对于杨钰莹,人们都惊叹她二十年来几乎不曾改变的容颜,多关注她外在容颜的保养秘诀,实际上了解她的人才知道,她的心态更值得推崇。任外界繁复喧嚣,她自简单宁静,温婉如故;任人言翻云覆雨,她自淡然从容,宠辱不惊。她明白可遇不可求的缘,所以随缘而遇,随遇而安,安之若素,自在欢喜。我们遇见春花秋月,遇见小桥流水,走过山重水复,走过柳暗花明,不过是遇见、走过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在茫茫歌海中徜徉的你突然听到了《可遇》这样一首歌。《可遇》,献给有缘人。 《可遇》背后的故事 2011年的春夏,《可遇》的词作者苏拉与好友钰莹及一众音乐人几度游历江南,他们如此爱慕那里的一草一木、灵山秀水,每每沉醉于斯。苏拉一直想写一首歌词,来表达这一路的流连感悟,然而种种情绪在心里交织着、碰撞着,却无法言表,倍感词穷的惭愧。难道只能怪前人已将江南写尽? 2012年的春天,大家再次同往江南,行至扬州瘦西湖时,大家上得船来,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烂漫、湖水潋滟,想起去年春天来到,也一起乘船游湖的情境,苏拉心有所动。钰莹情不自禁唱起了歌,洛兵弹起了吉他,张全复打着节拍,李汉颖和声,朱德荣指挥,周笛酷酷地作着背景。苏拉不由感慨:此声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有,这些人不知各自修行了多少年,这一刻才在这最美的湖上同船共渡。船儿行至二十四桥,原本明媚的春光突然黯淡下来,像入夜前的隐晦,似乎有意要让人憧憬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了。也就是那么一会儿的功夫,一阵风吹过,天空又明朗如画。这时,一条船从我们船旁摇过,艄公惊喜道:“诶,是杨钰莹!去年她坐的是我的船噢!”钰莹笑着向他挥挥手,艄公喜滋滋地哼着小调慢下了速度。船上歌唱的情景,二十四桥的风云变幻,与另一条船擦肩相逢旧相识,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可遇不可求。船一靠岸,大家注定又天各一方;二十四桥犹在,但在桥上走过、在桥下穿行的又会是谁呢?而艄公今年看到的钰莹当然已不是去年的钰莹了。在瘦西湖的杨柳岸边,《可遇》中的词句如此自然的涌进了苏拉的心里,描绘的一切也是如同春风吹开花朵、云化作雨、有缘人相遇一样自然,传达出既淡然从容、随遇而安,又始终相信期待、珍惜所有的生命态度。苏拉把词发给了张全复,因为太喜欢阿复那首《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阿复被词中的美好意境打动,很快写出了两段旋律,悠扬婉转、清雅动人。但在写副歌的时候遇到了瓶颈,怎么也找不到最贴切的感觉,于是就先放下了。直到夏天到来,容中尔甲邀请几地音乐人去他的家乡四川体验生活,秀美的巴山蜀水,广阔的诺尔盖草原,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让大家深深感动。在郎木寺,大家聆听一个容貌清朗、思想睿智的喇嘛讲藏传佛教的真谛,言辞浅显却令人顿悟,众人散去后,钰莹、阿复、许建强、苏拉还在郎木寺外流连不舍,天空那么近那么蓝,山色青翠,空气中有泥土青草和野花的芬芳,身穿深红色长袍的喇嘛三三两两或席地而坐,或依泉而卧,一个老喇嘛双手合十,对我们安详微笑。钰莹的泪水突然夺眶而出,阿复、许建强和苏拉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那份感动彼此心照。四人安静地伫立了好一会,钰莹说了一句让大家很受触动的话:“生活还是有那么多的美好,上天既然给了我们创造美好的能力,给了我歌喉,给了你们那么美的旋律和歌词,我们一定要创作出更多的好歌给大家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美好。”大家都非常认同、感慨。阿复也说自己很久没有这样落泪了,真的很难得,这种情景可遇不可求啊,我好像找到了《可遇》的感觉。从江南到四川,不同的山川风物,却遇见了同样的心灵震荡。果然,不久,阿复就写出了行云流水般的旋律,一气呵成,动人心扉,将歌曲带入一个身处红尘却又仿佛超然于物外的境界。负责编曲的郭亮拿到这首歌后,先是被有强烈画面感的歌词打动,在弹奏哼唱了几遍旋律之后便深深爱上了这首歌。他觉得歌声中最难的得是那种淡雅且高贵的浪漫忧郁气质,旋律韵味十足。他在编曲的头尾部分营造了空灵的禅意,让听者产生无边的遐想,弦乐和尼龙弦吉他编织出了温暖的质感,仿佛置身二十四桥清风拂面,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气质会令人深陷其中久久不能忘怀。郭亮说他每次哼唱这首歌时都会异常感动,对《可遇》充满了期待。钰莹自己也对《可遇》情有独钟,她说这首歌有郎木寺寺前眼泪的纯净和被护佑的温柔,她时常回味江南点点滴滴,回味郎木寺的情不自禁,在这首歌的境界中沉醉与超然。《可遇》道出了人生的意味深长,简单清澈。
杨钰莹 人生于世,有许多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追求了很久,求之不得,不再心念于此,顺其自然时,它却突然出现在眼前。《可遇》就是这样一首可遇不可求的歌。《可遇》是一首会安静的走进人心里的歌。知道不可求,于是不怒不哀,不急不怨,守着一颗心,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何境遇,泰然处之,甘之如饴。知道可遇,所以心有所向,梦有所依,相信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人、期待的事始终在不远处等待着你。以这样的心态,将偶然成全为必然。对于杨钰莹,人们都惊叹她二十年来几乎不曾改变的容颜,多关注她外在容颜的保养秘诀,实际上了解她的人才知道,她的心态更值得推崇。任外界繁复喧嚣,她自简单宁静,温婉如故;任人言翻云覆雨,她自淡然从容,宠辱不惊。她明白可遇不可求的缘,所以随缘而遇,随遇而安,安之若素,自在欢喜。我们遇见春花秋月,遇见小桥流水,走过山重水复,走过柳暗花明,不过是遇见、走过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在茫茫歌海中徜徉的你突然听到了《可遇》这样一首歌。《可遇》,献给有缘人。 《可遇》背后的故事 2011年的春夏,《可遇》的词作者苏拉与好友钰莹及一众音乐人几度游历江南,他们如此爱慕那里的一草一木、灵山秀水,每每沉醉于斯。苏拉一直想写一首歌词,来表达这一路的流连感悟,然而种种情绪在心里交织着、碰撞着,却无法言表,倍感词穷的惭愧。难道只能怪前人已将江南写尽? 2012年的春天,大家再次同往江南,行至扬州瘦西湖时,大家上得船来,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烂漫、湖水潋滟,想起去年春天来到,也一起乘船游湖的情境,苏拉心有所动。钰莹情不自禁唱起了歌,洛兵弹起了吉他,张全复打着节拍,李汉颖和声,朱德荣指挥,周笛酷酷地作着背景。苏拉不由感慨:此声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有,这些人不知各自修行了多少年,这一刻才在这最美的湖上同船共渡。船儿行至二十四桥,原本明媚的春光突然黯淡下来,像入夜前的隐晦,似乎有意要让人憧憬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了。也就是那么一会儿的功夫,一阵风吹过,天空又明朗如画。这时,一条船从我们船旁摇过,艄公惊喜道:“诶,是杨钰莹!去年她坐的是我的船噢!”钰莹笑着向他挥挥手,艄公喜滋滋地哼着小调慢下了速度。船上歌唱的情景,二十四桥的风云变幻,与另一条船擦肩相逢旧相识,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可遇不可求。船一靠岸,大家注定又天各一方;二十四桥犹在,但在桥上走过、在桥下穿行的又会是谁呢?而艄公今年看到的钰莹当然已不是去年的钰莹了。在瘦西湖的杨柳岸边,《可遇》中的词句如此自然的涌进了苏拉的心里,描绘的一切也是如同春风吹开花朵、云化作雨、有缘人相遇一样自然,传达出既淡然从容、随遇而安,又始终相信期待、珍惜所有的生命态度。苏拉把词发给了张全复,因为太喜欢阿复那首《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阿复被词中的美好意境打动,很快写出了两段旋律,悠扬婉转、清雅动人。但在写副歌的时候遇到了瓶颈,怎么也找不到最贴切的感觉,于是就先放下了。直到夏天到来,容中尔甲邀请几地音乐人去他的家乡四川体验生活,秀美的巴山蜀水,广阔的诺尔盖草原,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让大家深深感动。在郎木寺,大家聆听一个容貌清朗、思想睿智的喇嘛讲藏传佛教的真谛,言辞浅显却令人顿悟,众人散去后,钰莹、阿复、许建强、苏拉还在郎木寺外流连不舍,天空那么近那么蓝,山色青翠,空气中有泥土青草和野花的芬芳,身穿深红色长袍的喇嘛三三两两或席地而坐,或依泉而卧,一个老喇嘛双手合十,对我们安详微笑。钰莹的泪水突然夺眶而出,阿复、许建强和苏拉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那份感动彼此心照。四人安静地伫立了好一会,钰莹说了一句让大家很受触动的话:“生活还是有那么多的美好,上天既然给了我们创造美好的能力,给了我歌喉,给了你们那么美的旋律和歌词,我们一定要创作出更多的好歌给大家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美好。”大家都非常认同、感慨。阿复也说自己很久没有这样落泪了,真的很难得,这种情景可遇不可求啊,我好像找到了《可遇》的感觉。从江南到四川,不同的山川风物,却遇见了同样的心灵震荡。果然,不久,阿复就写出了行云流水般的旋律,一气呵成,动人心扉,将歌曲带入一个身处红尘却又仿佛超然于物外的境界。负责编曲的郭亮拿到这首歌后,先是被有强烈画面感的歌词打动,在弹奏哼唱了几遍旋律之后便深深爱上了这首歌。他觉得歌声中最难的得是那种淡雅且高贵的浪漫忧郁气质,旋律韵味十足。他在编曲的头尾部分营造了空灵的禅意,让听者产生无边的遐想,弦乐和尼龙弦吉他编织出了温暖的质感,仿佛置身二十四桥清风拂面,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气质会令人深陷其中久久不能忘怀。郭亮说他每次哼唱这首歌时都会异常感动,对《可遇》充满了期待。钰莹自己也对《可遇》情有独钟,她说这首歌有郎木寺寺前眼泪的纯净和被护佑的温柔,她时常回味江南点点滴滴,回味郎木寺的情不自禁,在这首歌的境界中沉醉与超然。《可遇》道出了人生的意味深长,简单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