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母校学生问
- 卢昌海 - 二零零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母校杭州二中经《钱江晚报》社给我发来了一些高中学生的提问, 为编撰中的一本介绍二中校友的新书收集素材。 本文及文末的 附录 是我对那些问题的回复, 及对编辑发来的修改稿的补充意见。
问:你觉得中国北大、清华等名校和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差别在哪里?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或者说很大的课题, 教育界的许多人都在思索, 我只是一个外行。 不过我觉得名校的造就并非只是一所或几所学校的事情, 而是整体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名校的造就离不开深厚而开明的社会文化基础, 离不开崇尚理性、 民氲主和科学的大氛围, 离不开对人格独立和学术自氲由的普遍尊重。 这些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中还很欠缺。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我想这是我国名校与世界名校之间最深层的差别。
问:有没有同事们相互间的合作得到成功的例子? 你怎样看待这种合作关系? 答:有。 事实上相反的例子, 即一个人单枪匹马得到成功的例子反而较少。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合作的环境, 在学校做研究要和导师合作, 在公司编软件要和同事合作, 即使有一天自立门户了, 也要和下属及同行合作。 在我个人经历中自进入研究生院以来的主要研究及工作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合作背景。 因此在我看来同事间的合作关系是很重要的。
问:走向社会后, 面对激烈的竞争, 是激流勇进还是知难而退? 答:我想在社会竞争中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 不同性格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 激流勇进虽然是勇者所为, 但若违背个性一味莽进, 未必不会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反之, 知难而退若能结合审时度势, 未必不能为下一次成功埋下伏笔。
问:你怎样保持一股冲劲? 我觉得我们少年有时候已经有些暮气沉沉了, 但你一天到晚为什么有那么多做不光的事情? 答:对我个人来说, 无论是冲劲也好, 忙碌也罢, 主要是来源于自己兴趣与时间之间的矛盾。 我自小对自然科学感兴趣, 现在虽已改行, 但这种兴趣始终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 我对现在所从事的计算机领域也怀有一定的兴趣。 这两个领域 (尤其是后者) 的发展十分迅猛, 而我的时间有限,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无形中产生一种紧迫感。 一般说来, 我觉得一个人兴趣越广、 越深, 就会越忙碌, 而且往往会忙碌得越快乐。
问:你从小的家境如何? 父母和你的关系紧张吗? 答:我父母都是工程师, 父亲从事铁路信号设计, 母亲从事丝绸科研工作, 家境应该说既不富裕, 也不贫寒。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 我小时候与外婆和奶奶各生活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我父母非常疼爱我, 对于我的兴趣爱好给予了很好的引导和支持。
问:和父母的冲突如何解决? 我们爱玩游戏, 但父母们都一致认为浪费时间, 你认为呢? 答:我念书的时候很少和父母发生冲突, 这主要是我父母比较开明, 对我的学习方法给予了尊重。 因此对问题的第一部分我其实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 不过我想如果发生冲突, 最好是能够心平气和, 以理沟通, 以理和解, 必要的时候各自做些让步, 退一步海阔天空。
说到玩游戏, 我觉得只要别太过沉溺就行。 我小时候很喜欢玩游戏, 差不多是凡有同龄人玩的游戏我都玩。 念中学的时候开始玩 计算机游戏, 直到现在也还玩, 虽然花的时间始终不多, 但我对计算机的兴趣最初就是从玩游戏开始的。 后来接触的人多了, 我发现其实因玩计算机游戏而喜欢上计算机科学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 玩游戏从直接促进学习成绩的角度上讲, 虽然有其浪费时间的一面, 但如果所玩游戏类型得当, 所花时间精力适度, 也未尝不能调节生活, 并对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学生毕竟还年轻, 如果长大后回想起自己的这段花季岁月时竟然连一点童趣、 一点好玩的记忆都没有, 也是一种遗憾。
问:如果父母对子女很宽松, 是否会造成他对自己比较宽松? 答:我觉得在父母和子女之间营造一个宽松的气氛, 有助于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状态。 宽松不等于完全不加引导, 宽松的意思是不要对子女约束得过于死板,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过份强加给子女, 要给子女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空间。 人生有很多道路可以通向成功,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在大方向上给予引导, 培养子女走正道。
问:你怎么看待第十名现象? (中学里成绩徘徊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长大后的出息有时比第一名大) 答:这个名词说实在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也不知道这一现象有多大的普遍性。 不过以我个人的经历为背景, 我想这其中的道理可能是 “第十名” 的学生往往比 “第一名” 的学生在个人兴趣的发展上更为超前, 更为投入, 或者说在学习上更具个性。 中学的功课文理兼备, 涵盖的学科十分广泛, 广泛到了很少有人会对所有这些功课同时感兴趣的程度。 应该说无论是 “第一名” 还是 “第十名” 都属于名列前茅, 这样的学生通常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但是为了获得总成绩的第一名, 需要学生在所有功课上都投入相当的精力, 这就往往会形成一个杂而不精的局面。 相反, 一个 “第十名” 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上有所侧重 (有所侧重当然也就意味着有所偏科, 因此只能得 “第十名”), 对自己喜爱的学科能够超越课本、 超越课堂, 达到普通同学 (包括第一名的同学) 难以达到的深度。
另一方面, 随着知识一代一代地持续积累, 通才的存在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分工, 有赖于学有专长的个体之间的互补。 在这种大环境下, 一个学有专长的 “第十名” 学生往往会比一个博学强记的 “第一名” 学生更能胜任社会所赋予的角色。 我想这就是第十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 卢昌海 - 二零零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母校杭州二中经《钱江晚报》社给我发来了一些高中学生的提问, 为编撰中的一本介绍二中校友的新书收集素材。 本文及文末的 附录 是我对那些问题的回复, 及对编辑发来的修改稿的补充意见。
问:你觉得中国北大、清华等名校和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差别在哪里?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或者说很大的课题, 教育界的许多人都在思索, 我只是一个外行。 不过我觉得名校的造就并非只是一所或几所学校的事情, 而是整体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名校的造就离不开深厚而开明的社会文化基础, 离不开崇尚理性、 民氲主和科学的大氛围, 离不开对人格独立和学术自氲由的普遍尊重。 这些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中还很欠缺。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我想这是我国名校与世界名校之间最深层的差别。
问:有没有同事们相互间的合作得到成功的例子? 你怎样看待这种合作关系? 答:有。 事实上相反的例子, 即一个人单枪匹马得到成功的例子反而较少。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合作的环境, 在学校做研究要和导师合作, 在公司编软件要和同事合作, 即使有一天自立门户了, 也要和下属及同行合作。 在我个人经历中自进入研究生院以来的主要研究及工作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合作背景。 因此在我看来同事间的合作关系是很重要的。
问:走向社会后, 面对激烈的竞争, 是激流勇进还是知难而退? 答:我想在社会竞争中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 不同性格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 激流勇进虽然是勇者所为, 但若违背个性一味莽进, 未必不会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反之, 知难而退若能结合审时度势, 未必不能为下一次成功埋下伏笔。
问:你怎样保持一股冲劲? 我觉得我们少年有时候已经有些暮气沉沉了, 但你一天到晚为什么有那么多做不光的事情? 答:对我个人来说, 无论是冲劲也好, 忙碌也罢, 主要是来源于自己兴趣与时间之间的矛盾。 我自小对自然科学感兴趣, 现在虽已改行, 但这种兴趣始终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 我对现在所从事的计算机领域也怀有一定的兴趣。 这两个领域 (尤其是后者) 的发展十分迅猛, 而我的时间有限,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无形中产生一种紧迫感。 一般说来, 我觉得一个人兴趣越广、 越深, 就会越忙碌, 而且往往会忙碌得越快乐。
问:你从小的家境如何? 父母和你的关系紧张吗? 答:我父母都是工程师, 父亲从事铁路信号设计, 母亲从事丝绸科研工作, 家境应该说既不富裕, 也不贫寒。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 我小时候与外婆和奶奶各生活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我父母非常疼爱我, 对于我的兴趣爱好给予了很好的引导和支持。
问:和父母的冲突如何解决? 我们爱玩游戏, 但父母们都一致认为浪费时间, 你认为呢? 答:我念书的时候很少和父母发生冲突, 这主要是我父母比较开明, 对我的学习方法给予了尊重。 因此对问题的第一部分我其实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 不过我想如果发生冲突, 最好是能够心平气和, 以理沟通, 以理和解, 必要的时候各自做些让步, 退一步海阔天空。
说到玩游戏, 我觉得只要别太过沉溺就行。 我小时候很喜欢玩游戏, 差不多是凡有同龄人玩的游戏我都玩。 念中学的时候开始玩 计算机游戏, 直到现在也还玩, 虽然花的时间始终不多, 但我对计算机的兴趣最初就是从玩游戏开始的。 后来接触的人多了, 我发现其实因玩计算机游戏而喜欢上计算机科学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 玩游戏从直接促进学习成绩的角度上讲, 虽然有其浪费时间的一面, 但如果所玩游戏类型得当, 所花时间精力适度, 也未尝不能调节生活, 并对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学生毕竟还年轻, 如果长大后回想起自己的这段花季岁月时竟然连一点童趣、 一点好玩的记忆都没有, 也是一种遗憾。
问:如果父母对子女很宽松, 是否会造成他对自己比较宽松? 答:我觉得在父母和子女之间营造一个宽松的气氛, 有助于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状态。 宽松不等于完全不加引导, 宽松的意思是不要对子女约束得过于死板,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过份强加给子女, 要给子女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空间。 人生有很多道路可以通向成功,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在大方向上给予引导, 培养子女走正道。
问:你怎么看待第十名现象? (中学里成绩徘徊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长大后的出息有时比第一名大) 答:这个名词说实在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也不知道这一现象有多大的普遍性。 不过以我个人的经历为背景, 我想这其中的道理可能是 “第十名” 的学生往往比 “第一名” 的学生在个人兴趣的发展上更为超前, 更为投入, 或者说在学习上更具个性。 中学的功课文理兼备, 涵盖的学科十分广泛, 广泛到了很少有人会对所有这些功课同时感兴趣的程度。 应该说无论是 “第一名” 还是 “第十名” 都属于名列前茅, 这样的学生通常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但是为了获得总成绩的第一名, 需要学生在所有功课上都投入相当的精力, 这就往往会形成一个杂而不精的局面。 相反, 一个 “第十名” 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上有所侧重 (有所侧重当然也就意味着有所偏科, 因此只能得 “第十名”), 对自己喜爱的学科能够超越课本、 超越课堂, 达到普通同学 (包括第一名的同学) 难以达到的深度。
另一方面, 随着知识一代一代地持续积累, 通才的存在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分工, 有赖于学有专长的个体之间的互补。 在这种大环境下, 一个学有专长的 “第十名” 学生往往会比一个博学强记的 “第一名” 学生更能胜任社会所赋予的角色。 我想这就是第十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