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池听雨吧 关注:7贴子:3,172
  • 13回复贴,共1

.行走留痕__若素。【存档】小说、诗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IP属地:山东1楼2013-05-20 20:21回复

    一、小说的由来
    汉语中“小说”一语,最早见之于战国时代《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又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所造。
    东汉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袭此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现能见到的被称之为小说的最早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干宝的《搜神记》、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托名魏曹丕的《列异传》;托名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有“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之称。其中以东晋时代出现的干宝的《搜神记》,与南朝宋代出现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成就最高。
    在我国,小说的真正发育成型,自成一体,始自唐代。
    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罗烨《醉翁谈录》,《错斩崔宁》、《快嘴李翠莲记》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长篇讲史之作。
    现代小说:“五四”以来。
    英语小说为“fiction”本义即谎言和假话;
    从具体作品看,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出现的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中的历史传说,公元1世纪印度《五卷书》中的佛教故事,阿拉伯人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等,是其小说之源。
    在欧洲,小说创作的真正开始,比中国要早。
    罗马帝国时代,即出现了阿普琉斯的长篇小说《变形记》(又叫《金驴记》),有“小说之父”之称。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开短篇小说先河:
    随后有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主要写巨人国王祖孙三代传奇事迹。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19世纪勃兴,大家迭出。


    IP属地:山东2楼2013-05-20 20:44
    回复

      二、小说的特点
      ·何谓小说?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小说就是说故事”
      巴尔札克说“小说就是庄严的谎话”。
      英国女作家伊利莎白.鲍温:“小说是一篇臆造的故事。”(《小说家的技巧》)
      《牛津词典》中的界定是:“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散文,在或多或少的复杂情节中,描写真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行为。”(此更确:写人物。故事不等于小说。)
      与其他文体相比,小说的突出优势正是在于:可以借助虚构,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幽妙玄秘的人物心灵。如果说,诗歌主要是以“真情感人”,小说则主要是以“假事”诱人。戏剧剧本虽亦系虚构,但因要服从表演需要,作品只能由人物台词及唱段构成,只能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展示生活场景,而小说则是由“叙事者”的讲述(也就是“小说”之“说”)构成的,故无时空限制,可以自由展示更为深邃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今,经由长期的发展演变,小说虽已呈现出各种不同体式,但其基本特点还是一致的。
      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虚构想象为基本方式,以自由灵活的语言,注重刻画人物,讲述故事,写景状物,能够更为广泛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从小说源头看,古代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即想象虚构的产物。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将《山海经》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即是就其虚构想象性而言的。如“大荒之中,有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大荒西经》)
      不少学者认为《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根据即在于其中刻画人物、讲述故事的非实录性特征。另如《史记》之文学性。与诗歌、散文相比,小说的优势正是在于:在虚构的时空中,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历历在目的环境,设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IP属地:山东3楼2013-05-20 20:44
      回复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虚构性:
        想象编造,小说不同于新闻通讯,也不同于报告文学。
        “我只是设想有那么一些人物,遭受了最平常、最普通的自然灾害,就是洪水和大火,我让这些人物的发展完全由着一个出自本性的单纯的动机去支配。”(富克纳冰山96页)“对我来说,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写小说就无非是围绕这个特定场面设计情节,或解释何故而致如此,或叙述其造成的后果如何。作家就是要尽量以感人的手法,在可信的动人场面里创造出可信的人物来。”(福克纳冰山100)
        “我一开头就创作,什么样的事,边写边发生。”(冰山第89)
        1、故事虚构: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读者欲罢不能。
        故事性是小说的本原特点,故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常常是小说成功的关键,特别是长篇小说。
        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是:“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之简记,而《三国演义》作者则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写刘备在三次寻访及一再误认等,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如《林海雪原》。
        将生活素材加以编造,“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巧合”,使之引人入胜。亚理士多德《诗学》中:合情合理的不可能,不合情理的可能。
        如“阿Q”之画圆。《西游记》中之不可能,但似又可信。


        IP属地:山东4楼2013-05-20 20:44
        回复

          3、细节虚构:
          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如:
          《祝福》中成为乞丐的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几只麻雀在院子里觅食;远处传来几声狗叫(茅盾语)
          武松打虎:抓住顶花皮疙瘩。
          4、心理虚构:
          《三国演义》中,曹操杀董卓败后而逃,一个叫陈宫的县令救了他,护送至父友吕伯奢家,杀猪招疑,杀吕全家而逃。时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欲拔剑杀。忽转念: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
          另有对话虚构、环境虚构等,如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神秘的红高梁大地等。


          IP属地:山东6楼2013-05-20 20:45
          回复

            (二)灵活性
            在情节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小说语言不受时空限制,既可客观地铺排赋陈,也可直接出面议论抒情,既可写人物对话,又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视角亦可自由转换,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一是情节结构的灵活性:不像戏剧影视受时空限制。如心理空间。
            二是语言的灵活性:以叙述与描写语言为主体,同时还可兼收并蓄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语言形式。不像诗歌语言要受到抒情效果、押韵平仄之类限制;戏剧语言要受到舞台空间、人物对话之类限制;电影剧本语言要受到可视性之类限制。
            小说语言类型:
            叙述:交代背景、时间,讲述故事情节。就是“说”,如话说....
            描写:肖象描写:《复活》中玛丝洛娃出场;景物细节:老舍《骆驼祥子》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
            议论:《三国演义》开篇。《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莫言笔下的小黑孩子:“只有跑的动作,没有跑的速度。”(乃文学语言)
            抒情:甚至可直接插入诗词:《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如《西游记》。
            影视之不可替代,如心理描写、想象之境等。


            IP属地:山东7楼2013-05-20 20:45
            回复

              (二)按整体风格:
              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小说:按生活本来的样子虚构。像似生活。《红楼梦》《高老头》《红岩》等。含左拉之自然主义(写实及生物学观点)
              ·浪漫主义小说:表现理想化的生活及形象,手法夸张、离奇。《西游记》《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沙威。
              ·表现主义小说:以象征、荒诞出之,表现主观世界。卡夫卡《变形记》《城堡》
              ·意识流小说:主要内容是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如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另有代表作《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王蒙《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不同于传统心理描写。与弗洛伊德有关。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主体是现实生活,但其中又交织着离奇怪异的情节,从而构成一个人神不分、虚幻迷茫的艺术世界。如:拉美(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
              莫言《爆炸》,张炜《九月寓言》等。


              IP属地:山东11楼2013-05-20 20:46
              回复

                (二)开头与结尾的重要性
                1、开头的重要性:找感觉,定基调,激活创造力。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托尔斯泰也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因为你宝贵你自己的思想,总怕把这一思想一开头就写坏了。”因此,他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用了十种不同的写法,最后才确定下来,《战争与和平》的开头,前后修改了十五次。(龙协涛编著《艺苑趣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12页)
                李渔:“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苦难遽别,此一法也。“(《闲情偶记.词曲部.大收煞》
                开头例:
                托尔斯泰受此影响,《安娜》:
                “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妻子发觉了丈夫和他们家从前的一个法国女家庭教师有暧昧关系……”正式出版时,前面又加了一句议论。
                司汤达《红与黑》:
                维里埃尔这座小城可以算是弗朗什孔泰的那些最美丽的城市中的一座。它的红瓦尖顶的白房屋散布在小山的科坡上,一丛丛茁壮的栗树把山坡每一个细小的起伏都显示出来。杜河在它的城墙下面,离着几百尺的地方流过,城墙是从前西班牙人修筑的,现在已经成了废墟。
                左拉《娜娜》:
                已经晚上九点钟了,游艺剧院的大厅里还是空荡荡的。在二楼楼厅和楼下正厅前座里,有几个早到的观众在那里等待,他们在多枝吊灯半明半暗的灯光照耀下,隐没在石榴红丝绒面子的座椅中。.....
                楼下正厅前座里出现了两个年轻人。他们站在那里举目四顾。
                2、结尾的重要性:有余味
                汪先生很重视小说的结尾,余味足,却又自然天成。如《詹大胖子》、《晚饭花》的结尾。


                IP属地:山东13楼2013-05-20 20:47
                回复

                  五、怎样才是好小说
                  小说首先要写得让人看下去。小说要写得让人看完了,还想再看一遍。小说要写得让人重看一遍之后,藏于书架,打算以后再看第三遍、第四遍.....
                  此可谓衡量小说质量高下的三重比较直观的尺度。
                  1、有趣
                  首先让读者愿意看,故事吸引人,人物有独特个性,语言富有文学性。
                  如语言:铁凝《笨花》;萧红《呼兰河传》;安琪《乡村物语》
                  小说趣味,诗歌情味。李白“床前明月光”
                  2、内容凝练
                  鲁迅:“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做到不易。海明威“站着写”。
                  跳读现象。《红楼梦》不可跳读。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路遥《平凡的世界》。《苍天在上》,17集,有的两个场面,一场争吵。
                  3、有意味
                  好作品,趣味之余,耐琢磨。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意味,人性意味,人生哲学意味。如《红楼梦》;汪曾祺的小说,没什么奇特的故事性,甚至根本就没什么象样的故事,但却有着攸远深长的人生韵味,经得起反复品读。


                  IP属地:山东14楼2013-05-20 20:47
                  回复

                    六、小说的写作
                    1、要重视生活体验,观察生活,捕捉生活,思考人生。
                    即注意观察个性,捕捉个性,研究个性,描写个性。只有从个性出发,通过个别,才能见出一般。不一定成为典型,但却具备了可能性。从概念出发,则只能失败。故歌德讲:“理会个别,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正生命。”;姚雪垠讲“个性出典型”
                    观察研究其个性表现,及个性的复杂。不是观察人物做什么,而怎样做。此谓想象描写之基础。
                    2、阅读体悟
                    读名家,自悟。
                    与理论的关系:
                    福克纳:“年轻作家要是依据一套理论去搞创作,那他就是傻瓜。”(冰山95页)“评论家的大作我是从不拜读的。”(福.山106页);海明威说:“哪个狗崽子自己能写作,就不用上大学去教创作了。”(冰山第89页)
                    3、注意语言文字的推敲
                    文学,要讲究点儿笔墨文字方面的功夫。要文通句顺(避病句)。
                    4、加强自我修养
                    非功利性:真诚的生命追求。池莉说“写作是一种活法。”尼采说“羞于成为作家的人是最好的作家。”杜甫诗云:“文章憎命达,螭魅喜人过。”丁玲“一本书主义”。
                    要有自己的眼光:首先是文化眼光,不随波逐流。艺术眼光,有独特追求。不盲目摹仿。更要注重多方面的文化修养。


                    IP属地:山东15楼2013-05-20 20:47
                    回复

                      汉许慎《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
                      实际上,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庙宇。造字本义:祭祀时赞颂神灵和先王。
                      可见,诗之特征。
                      比较:诗话
                      一、诗歌的由来及变迁
                      1、中国:
                      ·早在公元前6世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
                      ·公元前4世纪:“楚辞”。屈原《离骚》、《九歌》,宋玉。
                      ·汉代,五言为主体的“乐府诗”,古诗十九首、《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等。
                      ·唐: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宋:主要成就是词的创作。
                      ·明清:高启、陈子龙、王士祯、纳兰性德、龚自珍等。
                      ·“五四”时代:白话诗(自由诗)。时代变化。胡适《尝试集》中《病中得冬秀书》、《四月二十五夜》。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
                      ·当代:北岛、食指、顾城、舒婷、海子等。台湾诗人余光中等。顾城《一代人》;北岛《回答》;孔孚《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2、西方: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女诗人萨福《月亮下去了》。
                      ·古罗马贺拉斯。歌德、拜伦、雪莱、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美国的惠特曼等。
                      ·当代活跃的诗人:如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大师。《几分钟》,《上海的街》。
                      瑞典文学院6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这是1974年以来瑞典人再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获奖者姓名。他说,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以凝练而清晰透彻的文字意象给我们提供了洞悉现实的新途径”。瑞典文学院的授奖声明还形容他的作品“简练、细腻,充满深刻的隐喻”。


                      IP属地:山东16楼2013-05-20 20:47
                      回复

                        二、诗歌的种类
                        可从不同角度划分。
                        (一)从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点划分:
                        1、抒情诗: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通过直接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诗歌样式。
                        具体又有三种情况:
                        a.托物言志,即依托某种物象抒发情志。如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
                        b.借景抒情,即借助眼前景物抒发情志。如杜甫《望岳》。
                        c.直抒胸臆,即以情感活动为线索,直接抒发情志。如李白《古风》、屈原《离骚》等。
                        2、叙事诗:借助一定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形象塑造抒发情感,表达理想或愿望的一种诗体。其故事及情节,虽类小说,但又与小说不同,仍重抒情:
                        粗线条勾勒人物,主要通过饱含情感的诗句的导引,让读者想象人物。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贵妃。
                        情节的跳跃性,只是作为抒情线索,其它亦由读者想象完成:如《木兰辞》中写木兰战场上情况。
                        好的叙事诗,故事虽熟,人们仍喜欢吟诵,乃情味使然。
                        3、散文诗:兼有散文与诗歌特点的一种文体。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野草》。


                        IP属地:山东17楼2013-05-20 20:48
                        回复

                          三、诗歌的特点
                          诗是与人的感情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诗辩》)
                          “诗=(直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郭沫若)
                          “诗”之语义。“诗言志”
                          诗歌是一种重在抒情,重在创造性的感觉与想象,音韵和谐,以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为主导追求的文学样式。
                          与小说之类叙事性作品相比可见:小说常以真实生动的客观现实生活,诱人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取胜。而诗歌则是通过独特的感觉、想象,再造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的产物。


                          IP属地:山东19楼2013-05-20 20:48
                          回复

                            具体特点:
                            1、最富于情感性
                            凡文学都离不开情感,但小说以人物故事为要,诗则集中抒发情感。诗中也有思想内容,但以情感为要。
                            清人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云:“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
                            有时甚至谈不上思想内容,“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而已。李白《静夜思》;杜甫《绝句》;王昌龄《采莲曲》;《望庐山瀑布》
                            非爱国主义。如艾青写欧洲山河之诗。
                            小说与叙事诗比,小说写人举止细致入微,诗中则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给人以欣喜、激动之情,激起想象。
                            小说写景物亦历历在目,诗中则“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最富于主观创造性
                            凡文学作品都要写到人、生活、景物,但诗系主观心灵化的创造,忌写实,更重独特感觉与想象。
                            ·独特感觉:有时,一首有意味的诗,就是一种瞬间的独特感受。
                            ·通感: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情感的作用,往往会产生一种超越感官的体验,使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沟通起来,此即通感。通感妙在:不可见可见,具象化;综合信息刺激,激发想象力。如:宋·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孟郊诗中“商气洗声瘦”“钟声云外湿”;宋林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艾青“写一首南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创造性想象:情感逻辑进行形象变形的创造。再造出抒情形象。如: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忌写实:诗之想象超画,是画不出来的,是无法转换为影视画面的。如:“草儿扶露珠同眠”“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3、注重意境的创造
                            是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人将其比之为光华之于星,波涛之于海,生命之于人,是品评诗之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情志与景物的有机结合,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诗人主观情感意绪的完美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面上写的不过是冰天雪地中一个老人在独自钓鱼的场景,但透过特定的文字组合及表现的氛围,令人体味到的是诗人独立不羁的情怀,令人联想到的是某种昂然不屈的人格追求。
                            ·意境创造的要则之一是:情景相生,意与境谐。李白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是对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之间妙合无垠之境界的追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许多名作,达到的亦正是这样一种高妙境界,即不论托物言志,还是借境抒情;既令人回味无穷,又使之想象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同时感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司空图强调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到严羽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
                            ·好诗是不可解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戒直露,含蓄。如:金昌绪《闺怨》;哲理诗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失败之作往往:
                            1、有意无境,如郭沫若《牵牛花》
                            2、有境无意,


                            IP属地:山东20楼2013-05-20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