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瑞与其女冯洁
事事如意(面塑) 冯海瑞
旧京风情(面塑) 冯海瑞本报记者 许 悦 2013年初,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向选出的7位民间工美大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这其中就有“面人汤”的第三代传人冯海瑞。当78岁的他闻知获奖消息时,第一反应竟是:“他们以后不会不让我参加展览了吧?”这样单纯的想法惹得全家人哄然大笑。面对痴情一生的面塑艺术,冯海瑞的态度同样单纯。可是,从最初的兴趣到如今的责任,孜孜不倦数十年,他的艺术人生真的不简单。 北京面塑源自山东菏泽 面塑,就是用面来塑造各种形象。它出现于汉代,当时是作为陪葬的祭祀品。之后历经了一两千年,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见的面塑玩偶。在民间艺术的范畴里,面塑是一门带有表演性的艺术形式:艺人坐于街口,打开工具箱,取出一块面团现场表演,不过10分钟便可捏得一个玩偶。北京面塑源自山东菏泽地区的“花贡”,同时也借鉴了南方米塑的一些经验。每逢年节,菏泽这一地区的民众就会举办祭祀活动,家家户户都用带颜色的蒸面做一些贡品,以供奉每个节日所代表的神仙,于是形成了带有立体性的花贡,有人物、花果、福禄寿等。相对于北京面塑,菏泽花贡却要大得多。菏泽的艺人背着材料箱,来到城里演示面塑制作,并将其出售,花贡逐渐变为立在木棍上的玩偶。上世纪,北京大街小巷经常见到的举签式面人,它们的根儿就在山东菏泽。清朝末年,山东的面塑艺人沿京杭大运河来到北京的东大门——通州。通州人汤子博能诗善画、博学多才,他对这种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把国画艺术和面塑艺术结合起来,赋予了传统面塑新的生命力。经他的创新,传统的举签式面人变成了托板式面人,于是这些街头的玩偶跃上了橱柜、书桌,变身为供人们欣赏的案头艺术,北京“面人汤”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捏面人要会画人物 冯海瑞自幼喜欢这门艺术,小时候因为这个爱好,没少受到父母的责罚。他回忆道,每逢父母让他出去打瓶酱油,但凡路上看见捏面人的艺人,他就会一路跟着看,有一次竟从木樨园一路跟到永定门,直到那人收摊,他这才想起回家,还把该买的东西忘在了脑后。最初,捏面人只是冯海瑞的爱好,却不得门道。1973年,他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面人汤”的第二代传人——汤金章。汤金章的岁数才比他大两岁。那时,冯海瑞下班后晚上常去师傅的家中学习面塑,让师傅给指点一二。冯海瑞年轻时在北京印染厂工作,负责图案设计,虽会绘画,却不能画人。他从师傅那里得知,捏面人需要有绘画的基础,因为捏的是玩偶,必须要会画人物。于是他也开始练习人物绘画。冯海瑞说,学习捏面人,不能只学手艺的皮毛。如果一个面塑艺人经过了专业的绘画训练,那么他在捏塑时就能够透过包在外面的衣服看到人物里面的骨骼,经其手的面人就是有里有外、活生生的人,并且更加耐看。“面人汤”一脉传人的面塑宗旨是:既要有形,也要有神。他们塑的是面神,不是面人。冯海瑞退休之后,便在家潜心从事面塑艺术。在他看来,退休之后的事业要比前半生从事的印染有成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