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后世也称他为柳屯田。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生于一个儒学仕宦的家庭,又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文风昌盛的所在,长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这样的环境是使他后来成为杰出词人的客观条件。
幼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家乡崇安度过的,至今当地群众还传说柳永幼时每晚燃烛勤读,因名读书处附近的山为蜡烛山、笔架山。
柳永从青年时代起,在北宋京城开封(汴京)度过一段相当长久的岁月。为了赴考,从家乡来到汴京。因为早年科场不得志,不免涉足青楼歌榭,寻欢解愁。因此,有不少词篇清晰地反映了柳永青壮年时代在汴京的浪漫生活。
柳永于景佑元年登进士第。登第后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官。任职才月余,州守吕蔚慕其名,曾多次荐举他,但遭到侍御史郭铨的反对。此后,柳永在浙江做了多年的地方小官,先后任过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还任过泗州判官。
约在庆历三年至四年(1043~1044),柳永改官著作郎入京。入京后曾被仁宗召见,“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皇佑中,又迁屯田员外郎。但不久即因作《醉蓬莱》词杵旨,遂不复擢用。从此落拓不偶,不久即客死于旅途中。
柳永出生于一个儒学仕宦的家庭,又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文风昌盛的所在,长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这样的环境是使他后来成为杰出词人的客观条件。
幼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家乡崇安度过的,至今当地群众还传说柳永幼时每晚燃烛勤读,因名读书处附近的山为蜡烛山、笔架山。
柳永从青年时代起,在北宋京城开封(汴京)度过一段相当长久的岁月。为了赴考,从家乡来到汴京。因为早年科场不得志,不免涉足青楼歌榭,寻欢解愁。因此,有不少词篇清晰地反映了柳永青壮年时代在汴京的浪漫生活。
柳永于景佑元年登进士第。登第后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官。任职才月余,州守吕蔚慕其名,曾多次荐举他,但遭到侍御史郭铨的反对。此后,柳永在浙江做了多年的地方小官,先后任过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还任过泗州判官。
约在庆历三年至四年(1043~1044),柳永改官著作郎入京。入京后曾被仁宗召见,“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皇佑中,又迁屯田员外郎。但不久即因作《醉蓬莱》词杵旨,遂不复擢用。从此落拓不偶,不久即客死于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