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池听雨吧 关注:7贴子:3,172
  • 9回复贴,共1

·行走留痕__若素。【存档】文学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IP属地:山东1楼2013-05-23 13:15回复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IP属地:山东2楼2013-05-23 13:1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IP属地:山东3楼2013-05-23 13:16
      回复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基本概念】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思考问题】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IP属地:山东4楼2013-05-23 13:16
        回复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思考问题】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IP属地:山东5楼2013-05-23 13:16
          回复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基本概念】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思考问题】
            2.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IP属地:山东6楼2013-05-23 13:17
            回复

              第七章 文学创作过程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思考问题】
              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若有,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IP属地:山东7楼2013-05-23 13:17
              回复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基本概念】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思考问题】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答:“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IP属地:山东8楼2013-05-23 13: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一,文学概念的广义、狭义区分
                  广义:无论东西方,早期的文学概念所指都是比较宽泛的,主要指文章著作等,或者进而扩大到现在一般所说的文化
                  狭义:指渐趋狭窄,主要指审美性的诗赋、文章即美文
                  西方现代对学的理解通常是指富有想象性、虚构性的作品
                  “五四”以来,习惯于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戏剧和影视)等文学体裁看做狭义的文学
                  二,文学活动说及其意义
                  有关文学活动的理论主要有两方面来源:已是马克思的艺术掌握世界方式说;二是艾布拉姆斯的艺术构成要素说
                  马克思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即人的精神活动分为四种:
                  1.以理论方式:如哲学火科学活动等2.以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如文学艺术活动3.以宗教的方式:如宗教或巫术活动等4.以实践—精神方式:如基于实践理性的道德、伦理观念活动等
                  文学的本质特征
                  1,以语言文字塑造想象性艺术形象——艺术创造特征2,包含想象性形象的文本(纸质文本或电子文本)——作品存在,特征3,直接诉诸心灵直觉——接受心理特征4,诗性思维和艺术话语创造的纯意识形式——艺术思维及意识特征5,蕴含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特征
                  归纳分析为三个方面:
                  1,文学是塑造想象性形象的语言艺术2,文学是传达生命精神的纯意识形式3,文学是诉诸心觉的审美文化形态
                  文学的多元属性
                  1,诗学属性(诗艺性)2,美学属性(审美性)
                  文学的心理属性:主要包括情感性、想象性、虚构性
                  文学的语言学属性:主要包括语言疏离性、文采性等
                  文学的哲学属性:原道性(文原于道)、载道性(文以载道)等
                  社会学属性: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倾向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塑造想象性形象,以纯意识形传达生命精神,通过心觉实现沟通的一种审美文化形态,它是有诗艺性、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虚构性、意识形态性等多种属性。
                  一,人为什么需要文学
                  1,认识作用:认识自己的心灵诗意的生存方式
                  二,人诗意的栖居
                  1,完整的整体2,真情流露(修辞立其诚,本色,认真)3,都遵循执着与洒脱的辩证法
                  三,文学理论学习的三种境界
                  1,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2,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3,成为一个有信念的人
                  文学典型论、文学消费与接收的性质、文学批评


                  IP属地:山东9楼2013-05-23 13:18
                  回复

                    《何谓文学》
                    主要讲四个问题:“文学”术语的由来与变迁;文学定义综述;什么是文学;文学视野的开放性
                    一、“文学”术语的由来与变迁
                    “文学”这一术语本身,其含义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古今不同。教材中归纳为两种情况: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1、广义的文化含义
                    是对一切文章的统称,除诗歌、小说、散文之外,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各类文字作品。按此,文学等于文化。此之谓广义的文学概念。
                    ①在我国,
                    ·于先秦典籍,“文学”一语已广见。最早见之于《论语》,但与今义不同,指的即是文章、典籍、文化知识、文化学说等。如:“文学:子游,子夏。”(孔子《论语.先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论语.公冶长》)
                    此指学问、文章,是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荀子“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文章典籍”“文化知识”意。
                    韩非子“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五蠹》)指儒学墨学等。
                    ·据鲁迅先生的研究,“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典论.论文》中有“文以气为主”“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等语。后,陆机、刘勰、萧纲、萧绎等进一步予以界分。
                    ·西晋,陆机在《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采、动听、清丽)。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玉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亦指文学性创作。
                    ·梁简文帝萧纲:“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梁元帝萧绎:“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金楼子·立言》)
                    均注意到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故谓“自觉”。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史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一直不很清楚,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那个“文”,就不是单指文学,而是泛指各类文章的。如他专章论述的“诸子”、“论说”、“诏策”、“檄移”、“章表”、“奏启”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儿。《文心雕龙》被看作是一部文学理论经典,这多少是有点误解的,实际上,刘勰要总结探讨的,是更具普遍性的写作规律。质是之故,刘勰特别看重的是“文”的实用功能,对于某些不具实用功能而更属于文学的东西,他有时反倒持排斥态度。如在《诸子》一篇中,他就将《列子》、《淮南子》中的神话、寓言之类视为“虚诞”,予以责难。这样一种“文学”观,实际上也就“文化”观了。
                    故而古代文史哲不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书信等均被视为文学。
                    影响所及,鲁迅自己的杂文,也一直被视为文学作品。
                    ②在西方,
                    长期以来,也是一个模糊概念。
                    虽然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我们从他所强调的“诗”的主要目的是“求知”来看,就清楚亚里士多德也还并没有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在后世的许多人看来,凡写文章的人都可被称之为“作家”,凡文字材料就是文学,甚至包括自然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诗的艺术”“美的艺术”之类术语;18世纪的康德,进而提出文学艺术是游戏,“机械艺术”与“审美艺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功利性等主张。但长期仍含混。
                    故而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有2位历史学家,3位哲学家。
                    第2位(1902)是德国的狄奥多.蒙森,是一位历史学家,代表作是《罗马史》,此著以精确的史料,宏大的气魄,精湛的学识,传神的文笔著称。
                    第8位(1908)是德国的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尼采的学生,自称研究的是精神生活哲学,通常被看作生命哲学。代表作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获奖理由是“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广阔的视野和热情,雄浑的表现手法”。
                    后来,法国哲学家享利.柏格森(1927年获奖),著作有《直觉意识研究》《时间与意志自由》《论笑》等;英国著名哲学家威廉.罗素(1950年获奖),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史》,另有三卷本《数学原理》;英国著名政治家,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1953年获奖),获将作品是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再未有非文学作家获奖。
                    可见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文学有文化、文章之意,此即广义的文学概念。


                    IP属地:山东10楼2013-05-23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