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3日09:29来源:新华网-瞭望周刊 作者:陈鹏 陈梅 “新编辑部”的尴尬
当年王朔冲着伪善、伪装和伪崇高抡起的利斧,如今已难觅踪迹;当解构早就让太多的真假命题一地碎片,谁还有能耐把它们捡起来拼凑完整。
文/陈鹏陈梅
21年前,在黑灯瞎火的《人生指南》编辑部,一干编辑守在望远镜旁等待小行星撞上地球。
“别点灯,小心暴露了目标!”编辑老刘说。
准光头李冬宝难改一贯作风,“又不是轰炸机,哪亮往哪扎!”
——浓浓的王朔式调侃无处不在,它成就了经典的《编辑部的故事》(下称“老编”),李冬宝、戈玲、余德利、老刘很快妇孺皆知,也捧红了青年演员葛优、吕丽萍,相声演员侯跃华。
21年之后,《新编辑部的故事》(下称“新编”)重装登场,然而众人屏息等待“行星撞地球”的冷幽默已经变成喧嚣而夸张的搞笑。
缺了王朔的“新编”让人隔阂不已:老戈玲(吕丽萍饰)还在坚守,和新来的海归总监安妮(陈好饰)带领四人拯救半死不活的《人间指南》,可缺了李冬宝护驾、余德利耍贫,老戈玲已左支右绌,好不艰难;陈好没有摆脱“万人迷”的气质,老刘之子刘向前(王千源饰)虽然一味上演办公室“厚黑学”,却用力过猛;头牌摄影师袁帅(黄海波饰)也不咸不淡,和当年的余德利相去甚远……
21年间,新、老两个“编辑部”跨越了两个时代。21年前的《人间指南》之所以牢牢抓住观众,就因为王朔、冯小刚、马未都三大编剧对1990年代初期的人情世相、社会痼疾予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戏谑反讽;彼时,市场经济大潮澎湃欲出,王朔等人精准而有力地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地上烹制了这部力作,他们的冷嘲热讽、插科打诨不仅及时,而且深刻。
在“老编”里,精彩台词俯拾即是,如李冬宝的“你说我吧,多聪明,真是蓝精灵转世,一休托生,打针吃药都弄不傻”;米继红的“听说城里生活好,我就来了,鸡窝关不住金凤凰,牢房锁不住自由人!”这些台词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关切无处不在,又以罕见的自嘲精神解构了自己——王朔对中国知识分子向来“刻薄”,他认定中国文人的最大能耐就是“痛击别人放过自己”,而“老编”却是王朔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勇敢尝试,非此,“老编”的讽刺挖苦就不可能引发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
“老编”被誉为中国电视喜剧系列的开山之作,几位主角无需借助噱头、恶搞就令人会心地笑出声来并且陷入深思。
21年前,受郑晓龙之邀,才华横溢的王朔、冯小刚、马未都一起把这部戏侃了出来。先设计了小人物李冬宝,之后是若即若离的女孩戈玲、抠门的刘书友和一天到晚老想发财的余德利;大家还想讽刺一下当时无处不在的思想僵化的老太太,就有了牛大姐……每集一个话题,攒了20多集,各自认领分头去写。拍摄时,王朔和冯小刚式的京味调侃被演员们一气呵成。“老编”出世时争议颇大,但立即受到中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
郑晓龙不是不知道世易时移,“新编”筹备10年数易编剧,王朔式的调侃、反讽已不可复制,观众在历经了各式各样的美剧熏陶以及《爱情公寓》等一批搞笑情景剧的洗礼后,笑点已飙高。“新编”使出了浑身解数:无厘头、荒诞、后现代、黑色幽默、相声贯口、小品、歌舞……却还是遭遇了“滑铁卢”。
原因很简单,观众并非难以逗乐,关键在于郑晓龙采取了怯懦的迎合而非果敢的引导。当年,“老编”站在一个极高的文化支点上睥睨观众,对时代的把握异常精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赢得了掌声,堪称引导观众趣味的经典案例;而“新编”的编导们远远失去了王朔等人审视、整合和批判时代的功力,只是一味在浮躁的娱乐泡沫中打转,观众又怎么可能为你击节叫好?
丧失把握时代的能力是新一代文化生产者面临的“焦虑症候群”。当年王朔冲着一切伪善、伪装和伪崇高抡起的利斧,如今已难觅踪迹;当解构早就让太多的真假命题一地碎片,谁还有能耐把它们捡起来拼凑完整?21年之后的今天,重构才是当务之急,文化生产者太需要站在新的制高点上交给观众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了。
“老编”之后,国内还有几部成功的情景喜剧,如《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家有儿女》等等,最成功的当推《武林外传》。《武林外传》的风格和路数与“老编”大异其趣,是一部典型的以无厘头为准星、以爱情亲情友情为标靶的好剧,它并未迎合任何人,却真诚地赢得了所有人。相比之下,国内的情景剧如果再不跳出固有的定式、浮躁的怪圈,恐怕还将陷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新编”的最大功能,或许就在于让观众见识了这一国产喜剧面临的困境。□
当年王朔冲着伪善、伪装和伪崇高抡起的利斧,如今已难觅踪迹;当解构早就让太多的真假命题一地碎片,谁还有能耐把它们捡起来拼凑完整。
文/陈鹏陈梅
21年前,在黑灯瞎火的《人生指南》编辑部,一干编辑守在望远镜旁等待小行星撞上地球。
“别点灯,小心暴露了目标!”编辑老刘说。
准光头李冬宝难改一贯作风,“又不是轰炸机,哪亮往哪扎!”
——浓浓的王朔式调侃无处不在,它成就了经典的《编辑部的故事》(下称“老编”),李冬宝、戈玲、余德利、老刘很快妇孺皆知,也捧红了青年演员葛优、吕丽萍,相声演员侯跃华。
21年之后,《新编辑部的故事》(下称“新编”)重装登场,然而众人屏息等待“行星撞地球”的冷幽默已经变成喧嚣而夸张的搞笑。
缺了王朔的“新编”让人隔阂不已:老戈玲(吕丽萍饰)还在坚守,和新来的海归总监安妮(陈好饰)带领四人拯救半死不活的《人间指南》,可缺了李冬宝护驾、余德利耍贫,老戈玲已左支右绌,好不艰难;陈好没有摆脱“万人迷”的气质,老刘之子刘向前(王千源饰)虽然一味上演办公室“厚黑学”,却用力过猛;头牌摄影师袁帅(黄海波饰)也不咸不淡,和当年的余德利相去甚远……
21年间,新、老两个“编辑部”跨越了两个时代。21年前的《人间指南》之所以牢牢抓住观众,就因为王朔、冯小刚、马未都三大编剧对1990年代初期的人情世相、社会痼疾予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戏谑反讽;彼时,市场经济大潮澎湃欲出,王朔等人精准而有力地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地上烹制了这部力作,他们的冷嘲热讽、插科打诨不仅及时,而且深刻。
在“老编”里,精彩台词俯拾即是,如李冬宝的“你说我吧,多聪明,真是蓝精灵转世,一休托生,打针吃药都弄不傻”;米继红的“听说城里生活好,我就来了,鸡窝关不住金凤凰,牢房锁不住自由人!”这些台词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关切无处不在,又以罕见的自嘲精神解构了自己——王朔对中国知识分子向来“刻薄”,他认定中国文人的最大能耐就是“痛击别人放过自己”,而“老编”却是王朔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勇敢尝试,非此,“老编”的讽刺挖苦就不可能引发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
“老编”被誉为中国电视喜剧系列的开山之作,几位主角无需借助噱头、恶搞就令人会心地笑出声来并且陷入深思。
21年前,受郑晓龙之邀,才华横溢的王朔、冯小刚、马未都一起把这部戏侃了出来。先设计了小人物李冬宝,之后是若即若离的女孩戈玲、抠门的刘书友和一天到晚老想发财的余德利;大家还想讽刺一下当时无处不在的思想僵化的老太太,就有了牛大姐……每集一个话题,攒了20多集,各自认领分头去写。拍摄时,王朔和冯小刚式的京味调侃被演员们一气呵成。“老编”出世时争议颇大,但立即受到中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
郑晓龙不是不知道世易时移,“新编”筹备10年数易编剧,王朔式的调侃、反讽已不可复制,观众在历经了各式各样的美剧熏陶以及《爱情公寓》等一批搞笑情景剧的洗礼后,笑点已飙高。“新编”使出了浑身解数:无厘头、荒诞、后现代、黑色幽默、相声贯口、小品、歌舞……却还是遭遇了“滑铁卢”。
原因很简单,观众并非难以逗乐,关键在于郑晓龙采取了怯懦的迎合而非果敢的引导。当年,“老编”站在一个极高的文化支点上睥睨观众,对时代的把握异常精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赢得了掌声,堪称引导观众趣味的经典案例;而“新编”的编导们远远失去了王朔等人审视、整合和批判时代的功力,只是一味在浮躁的娱乐泡沫中打转,观众又怎么可能为你击节叫好?
丧失把握时代的能力是新一代文化生产者面临的“焦虑症候群”。当年王朔冲着一切伪善、伪装和伪崇高抡起的利斧,如今已难觅踪迹;当解构早就让太多的真假命题一地碎片,谁还有能耐把它们捡起来拼凑完整?21年之后的今天,重构才是当务之急,文化生产者太需要站在新的制高点上交给观众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了。
“老编”之后,国内还有几部成功的情景喜剧,如《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家有儿女》等等,最成功的当推《武林外传》。《武林外传》的风格和路数与“老编”大异其趣,是一部典型的以无厘头为准星、以爱情亲情友情为标靶的好剧,它并未迎合任何人,却真诚地赢得了所有人。相比之下,国内的情景剧如果再不跳出固有的定式、浮躁的怪圈,恐怕还将陷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新编”的最大功能,或许就在于让观众见识了这一国产喜剧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