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ost.baidu.com/f?kz=157188111
1 千古奸贼诸葛亮
千古奸贼诸葛亮
自古武人,其名未如关云长之高;自古文臣,其誉未如诸葛亮之隆。纵观历史上诸般人造神位之中,其脑后光圈之多,莫过于诸葛孔明了:忠臣、智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等等等等……真是自内而外,自上而下,文武全才,远见卓识,天文地理,科学艺术……处处皆可为百世之师鉴,万代之楷模。他所占有的领域几乎包括了全部古代时期人类一切可能企及的最高级境界,使人远而观之一如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然则,近而察之呢?只怕剥落泥胎外面附着的那一层金壁辉煌之后,露出的不过是泥土草根罢了。何以突发此言呢?诸位稍安勿躁,且听我一一道来:
泥土草根之一,蜀汉之亡,非亡于后主,实亡于诸葛。
为何如此说呢?咱们且看诸葛之发迹史。刘备集团之中,前后共有三大派系:北方派,荆州派和益州派。北方派,不必多说,自然是以关张二人为首的老班底。此一派系是老班底,自然最得刘备之信任;仅次于北方派的就是益州派,他们虽然加入最晚,其信赖程度几乎直追北方派。原因是他们诚心接纳刘备入川,在其间立下卓越的功勋,其中许多人还是在刘备入川后最困难的阶段来投靠的,也有从于患难的意味;最后说说荆州派,这些人之所以不得信任,只因他们的骑墙派性格所致。曹操来了也不反抗,刘备来了就接着跟随,毫无一丝半毫的气节可言。既然可以背叛一次,那么再背叛第二次也不希奇。刘备就是出于这种考量,对他们采取礼遇而不重用的态度。诸葛亮也是属于这一派,所以在刘备死前都没有太多精彩出镜的机会(演义在这里的渲染,99%属于虚构)。
诸葛亮真正发迹起来,还是在刘备将死之际。那时,做为北方派中坚的关张,益州派首领的法正都相继谢世,使得这两派群龙无首,于是以诸葛亮所率领的荆州派就渐渐抬头了。刘备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又觉得诸葛亮这个人还算老实,虽然没有大的表现,却也有一定才干,所以才将他列入托孤之臣的行列。病情为了牵制他,还安排下益州派中颇具实力与才具的李严来牵制诸葛亮,以为如此安排也算平衡,可保蜀汉长久。谁知,刘备的千虑还是失在诸葛亮一人的身上。
诸葛亮此人,最善于伪装,在刘备生前夹着尾巴做人,象法正在得志后公开报复与自己有过节儿的人这件事情,有人劝诸葛亮管管,结果人家孔明先生一缩头,来了一句:法孝直为主公入川立下奇功,还是让他顺心一下吧。所谓忠臣,居然畏惧权势,这个忠字也是大打折扣了。就这样,凭借着一个忍字和自己的年龄优势,他终于千年媳妇熬成婆,在刘备死后出头了。
诸葛亮这个人经历了汉末大乱,自然知道身当乱世,必须牢牢抓住武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威的道理。于是,他开始逐步向军队渗透自己的势力。也是他运气极好,刚刚掌权就遇到了南方三郡的叛乱。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实施其插手军队的阴谋。他高举起“受先帝托孤,敢不尽心”的大旗,把别人提出的“派大将率一旅之师往平之”的合理化建议给挡了回去,又以李严身负监视东吴动向为理由,将另一位能够与之抗衡的实力派人物架空于朝堂,然后发动了大规模南征作战。这个作战动员了国内所有可以动员的机动兵力,也就是说,他把全国的兵权第一次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攘外安内,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蜀汉刚刚经历了刘备伐吴大败的重创后,再次出动大军,对于国力而言,实在是相当不明智的举措。但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野心,咱们的“智者”孔明是什么也顾不得啦。
南中作战是诸葛亮在军队中培养个人势力,建立个人威信的第一步,他提拔了许多过去在军队内并不出众的人物,其中代表者就是马谡。不管刘备如何说此人“言过其实,终无大用”,只要听话,就可以用。马谡之所以受到垂青,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又为诸葛亮长期领兵创造了一个借口——攻心为上。这个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就蜀汉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而言,却是很不实用的。倾国而出,导致内部空虚,曹魏孙吴一旦趁虚而入,蜀汉岂不危矣?但是在野心的驱动下,咱们的“智者”孔明又一次不顾大局了。那么曹魏与孙吴为何没有动蜀汉呢?这又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运气实在是好。魏国的曹丕自己心里没数儿,对于战胜蜀汉的孙吴产生了兴趣,发动了南下之战。这样,孙吴只得动员全国力量来自卫,又怎有余力去顾及蜀汉呢?事实证明,曹丕的南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孙吴虽然胜利了,但也不能说毫无损失。两位打架打累了,都只能先顾着舔自己的伤口,结果便宜了咱们的诸葛孔明,使他可以大摇大摆的在南中地区“玩寇”。关于他在南中的所作所为,咱们后面再说。
作者: 征西大将军张合 封 2006-12-22 23:57 回复此发言 删除
1 千古奸贼诸葛亮
千古奸贼诸葛亮
自古武人,其名未如关云长之高;自古文臣,其誉未如诸葛亮之隆。纵观历史上诸般人造神位之中,其脑后光圈之多,莫过于诸葛孔明了:忠臣、智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等等等等……真是自内而外,自上而下,文武全才,远见卓识,天文地理,科学艺术……处处皆可为百世之师鉴,万代之楷模。他所占有的领域几乎包括了全部古代时期人类一切可能企及的最高级境界,使人远而观之一如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然则,近而察之呢?只怕剥落泥胎外面附着的那一层金壁辉煌之后,露出的不过是泥土草根罢了。何以突发此言呢?诸位稍安勿躁,且听我一一道来:
泥土草根之一,蜀汉之亡,非亡于后主,实亡于诸葛。
为何如此说呢?咱们且看诸葛之发迹史。刘备集团之中,前后共有三大派系:北方派,荆州派和益州派。北方派,不必多说,自然是以关张二人为首的老班底。此一派系是老班底,自然最得刘备之信任;仅次于北方派的就是益州派,他们虽然加入最晚,其信赖程度几乎直追北方派。原因是他们诚心接纳刘备入川,在其间立下卓越的功勋,其中许多人还是在刘备入川后最困难的阶段来投靠的,也有从于患难的意味;最后说说荆州派,这些人之所以不得信任,只因他们的骑墙派性格所致。曹操来了也不反抗,刘备来了就接着跟随,毫无一丝半毫的气节可言。既然可以背叛一次,那么再背叛第二次也不希奇。刘备就是出于这种考量,对他们采取礼遇而不重用的态度。诸葛亮也是属于这一派,所以在刘备死前都没有太多精彩出镜的机会(演义在这里的渲染,99%属于虚构)。
诸葛亮真正发迹起来,还是在刘备将死之际。那时,做为北方派中坚的关张,益州派首领的法正都相继谢世,使得这两派群龙无首,于是以诸葛亮所率领的荆州派就渐渐抬头了。刘备也正是看出了这一点,又觉得诸葛亮这个人还算老实,虽然没有大的表现,却也有一定才干,所以才将他列入托孤之臣的行列。病情为了牵制他,还安排下益州派中颇具实力与才具的李严来牵制诸葛亮,以为如此安排也算平衡,可保蜀汉长久。谁知,刘备的千虑还是失在诸葛亮一人的身上。
诸葛亮此人,最善于伪装,在刘备生前夹着尾巴做人,象法正在得志后公开报复与自己有过节儿的人这件事情,有人劝诸葛亮管管,结果人家孔明先生一缩头,来了一句:法孝直为主公入川立下奇功,还是让他顺心一下吧。所谓忠臣,居然畏惧权势,这个忠字也是大打折扣了。就这样,凭借着一个忍字和自己的年龄优势,他终于千年媳妇熬成婆,在刘备死后出头了。
诸葛亮这个人经历了汉末大乱,自然知道身当乱世,必须牢牢抓住武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威的道理。于是,他开始逐步向军队渗透自己的势力。也是他运气极好,刚刚掌权就遇到了南方三郡的叛乱。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实施其插手军队的阴谋。他高举起“受先帝托孤,敢不尽心”的大旗,把别人提出的“派大将率一旅之师往平之”的合理化建议给挡了回去,又以李严身负监视东吴动向为理由,将另一位能够与之抗衡的实力派人物架空于朝堂,然后发动了大规模南征作战。这个作战动员了国内所有可以动员的机动兵力,也就是说,他把全国的兵权第一次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攘外安内,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蜀汉刚刚经历了刘备伐吴大败的重创后,再次出动大军,对于国力而言,实在是相当不明智的举措。但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野心,咱们的“智者”孔明是什么也顾不得啦。
南中作战是诸葛亮在军队中培养个人势力,建立个人威信的第一步,他提拔了许多过去在军队内并不出众的人物,其中代表者就是马谡。不管刘备如何说此人“言过其实,终无大用”,只要听话,就可以用。马谡之所以受到垂青,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又为诸葛亮长期领兵创造了一个借口——攻心为上。这个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就蜀汉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而言,却是很不实用的。倾国而出,导致内部空虚,曹魏孙吴一旦趁虚而入,蜀汉岂不危矣?但是在野心的驱动下,咱们的“智者”孔明又一次不顾大局了。那么曹魏与孙吴为何没有动蜀汉呢?这又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运气实在是好。魏国的曹丕自己心里没数儿,对于战胜蜀汉的孙吴产生了兴趣,发动了南下之战。这样,孙吴只得动员全国力量来自卫,又怎有余力去顾及蜀汉呢?事实证明,曹丕的南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孙吴虽然胜利了,但也不能说毫无损失。两位打架打累了,都只能先顾着舔自己的伤口,结果便宜了咱们的诸葛孔明,使他可以大摇大摆的在南中地区“玩寇”。关于他在南中的所作所为,咱们后面再说。
作者: 征西大将军张合 封 2006-12-22 23:57 回复此发言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