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梭罗1 对尼采式的虚无主义所表示的担忧,在此略表个人看法以作回应。他的帖子让我想起了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的论断,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了一座监狱,另外一种则是赫胥黎式的,即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奥威尔在其作品《一九八四》中所表现出的害怕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的文化,而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担心的则是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简而言之,奥威尔是害怕人们受制于痛苦,我们所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也就是说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尼采所指的虚无主义更倾向于是赫胥黎所担心的。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指出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以上所说的两本书(以及扎米亚京的《我们》)都具有浓烈的反乌托邦色彩。而如今日趋功利化的社会,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甘心沦为了娱乐的附庸。这让我想到了早期的利己主义者孟德维尔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思想,每个人都进行利己活动,可以自然而然地增进整个社会系统的繁荣,并且是比有目的的活动更加具有效率性。这种“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产生很大的影响。英国因此而首先走向了强国的道路。如果人的利己性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只能看清它的规律以便遵循和更好的利用,功利主义者边沁的《论法律的道德原则》和自由主义者托马斯·穆勒的《论自由》都是在看清利己主义的真相所写下的伟大著作。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双重性和阶段性的,道德发展滞后于科学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些事情上卡尔·曼海姆教授的《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一书作了详尽且精彩的论述。
@梭罗1 的担心是无可厚非的,个人认为任何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还是那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有对理论的有效性检验都应回归到实践的层面上。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多样性和结构性的。一个极为繁复的结构组成形态和性质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梭罗1 的看法个人感觉显得过于微观而一叶障目,应该从一个宏观的高度先作普遍审视,任何个人的理论阐述和思想体系都一定是集前人之大成,是从一片浩瀚的海洋中汲取有益于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养分。论述之部分有失偏颇处请多海涵。
时间关系,还要去接妹子下班- -!就此打住。
以上所说的两本书(以及扎米亚京的《我们》)都具有浓烈的反乌托邦色彩。而如今日趋功利化的社会,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甘心沦为了娱乐的附庸。这让我想到了早期的利己主义者孟德维尔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思想,每个人都进行利己活动,可以自然而然地增进整个社会系统的繁荣,并且是比有目的的活动更加具有效率性。这种“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产生很大的影响。英国因此而首先走向了强国的道路。如果人的利己性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只能看清它的规律以便遵循和更好的利用,功利主义者边沁的《论法律的道德原则》和自由主义者托马斯·穆勒的《论自由》都是在看清利己主义的真相所写下的伟大著作。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双重性和阶段性的,道德发展滞后于科学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些事情上卡尔·曼海姆教授的《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一书作了详尽且精彩的论述。
@梭罗1 的担心是无可厚非的,个人认为任何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还是那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有对理论的有效性检验都应回归到实践的层面上。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多样性和结构性的。一个极为繁复的结构组成形态和性质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梭罗1 的看法个人感觉显得过于微观而一叶障目,应该从一个宏观的高度先作普遍审视,任何个人的理论阐述和思想体系都一定是集前人之大成,是从一片浩瀚的海洋中汲取有益于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养分。论述之部分有失偏颇处请多海涵。
时间关系,还要去接妹子下班- -!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