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在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原贵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大学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于1998年8月组建,2002年9月再次重组。2006年5月,学校学科调整,旅游管理、图书馆学专业进入我院,在原人文学院基础上,挂牌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是贵州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和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目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下属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历史系、哲学系、旅游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大学语文教学部。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哲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6个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人口学、民族学、旅游管理、中国哲学、新闻学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和重点学科2个。在校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270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余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硕士学位获得者61人;贵州省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管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专门人才10000余人,他们中有的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并有多人担任省部级、地厅级等领导职务,更多的人活跃在贵州省乃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不同领域,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秉承“传道授业,厚积薄发”的传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努力实践“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之校训,致力于铸人文素养之魂,煅明辨慎思之质,育广泛适用之才,成人与成才并重,基础与应用融通,培养崇德厚道,明体达用之文科复合型人才,使我院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学养,高远的生命境界,丰富的地方知识,批判与创新的独立思维,宽广而灵活的适应能力。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推行“学科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积极弘扬人文精神,营造人文环境,提高人文素质,体现人文关怀,实行“基础宽厚,注重应用,上下贯通,特色鲜明,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发展思路,保持和发扬人文学院原有传统学科优势,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使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把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建成基础厚实而富有特色,为贵州乃至全国培育更多适应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使之成为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文科学院。
目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下属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历史系、哲学系、旅游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大学语文教学部。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哲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6个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人口学、民族学、旅游管理、中国哲学、新闻学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和重点学科2个。在校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270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余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硕士学位获得者61人;贵州省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管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专门人才10000余人,他们中有的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并有多人担任省部级、地厅级等领导职务,更多的人活跃在贵州省乃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不同领域,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秉承“传道授业,厚积薄发”的传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努力实践“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之校训,致力于铸人文素养之魂,煅明辨慎思之质,育广泛适用之才,成人与成才并重,基础与应用融通,培养崇德厚道,明体达用之文科复合型人才,使我院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学养,高远的生命境界,丰富的地方知识,批判与创新的独立思维,宽广而灵活的适应能力。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推行“学科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积极弘扬人文精神,营造人文环境,提高人文素质,体现人文关怀,实行“基础宽厚,注重应用,上下贯通,特色鲜明,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发展思路,保持和发扬人文学院原有传统学科优势,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使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把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建成基础厚实而富有特色,为贵州乃至全国培育更多适应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使之成为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文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