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娱乐吧 关注:7贴子:78
  • 1回复贴,共1

松坪关铒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树涛
一个朋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松坪关无名,但无名有无名的深沉之处,无名有无名的不凡之处,它居于金沙江东岸,控扼川、滇,一站就是两千多年”。松坪关,这个当年辉煌一时的南方古丝绸之路,曾经成为背负土产杂货的商贾、马帮歇脚,出川入滇的必经之路。虽历经岁月流逝,但在川滇结合部的地区,松坪关饵快仍然是经久不衰的名特土产之一。而关于松坪关铒快的来历,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讲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被撵出龙廷,经会理县过黎溪逃亡云南的故事。建文皇帝一路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了松坪关的时候,已是日暮时分,建文帝来到一户冒着炊烟的人家求食,一位老奶奶正在煮饭,建文帝就请老奶奶做点东西给他吃,老奶奶说:“我饭还没煮好”。但建文帝又饿又要赶路,看见面前的盆子里放着几块像白石头似的东西,就问老奶奶是什么东西,能不能吃?老奶奶说:“这叫饵快,用大米做的,但已经馊了,只能喂猪”。建文帝说:“没关系,我要赶路,弄点给我吃”。老奶奶就只好将饵快切片,用火烧给他吃,建文帝边吃边说:“好吃,不馊,再放几天都不会馊”。建文帝吃完走后,老奶奶尝了一块,说也奇怪,真的不馊了。从那以后松坪关的饵快就特别能搁,而且不会馊。
松坪关饵快由于建文帝的封赠而不凡,松坪饵快的制作方法自然也不凡。
首先松坪关所产稻米的田很特殊,是胶质白泥土,一年种一季水稻以后就再也不种其它作物,种出来的大米米粒均匀饱满,油润度高。而松坪关饵快传统的制作方法很是讲究,必须是松坪关本地所产大米。将大米去除杂质,用井水淘净浸泡两天两夜后沥干水份,放在大木甑子中用猛火蒸,第一次蒸透后倒出晾冷用冷水捞一遍,沥干水份后又放在甑子中蒸第二次。蒸透后又倒出晾到尚有余温时,将蒸透成半透明状的米饭取适量放在石臼中用冲制,另一个人蹲在石臼旁用手将粘在木杵上的米饭驳回石臼中。为防止粘在木杵和手上,驳对的人还要在手上沾上水,几人要相当协调。当冲到已经粘稠而有韧性时就取出放在木案板上揉,这个揉又是松坪饵快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揉不好饵快就会发散开裂,经不起浸泡。由力气大的男人按需要取等份用手反复搓揉,揉成均匀,外表光滑,两边略圆的长形。如做饵快的家中有小孩,手巧的妇女就在旁边用刚冲出来还未搓揉的饵快捏成小鸭子或宝塔给孩子们,早已在旁等候不及的小孩们就着尚有余温而绵软的饵快先吃下一个小鸭子或小宝塔。搓揉好的饵快一个个摆放在木案板上,然后妇女们去山上扯来新鲜松毛,一层饵快一层松毛严严实实地将饵快捂起来,俗称“发汗”。此过程又要7天左右,发汗结束后,取出来用井水洗干净,此时的饵快雪白均匀,外表光滑如白玉,硬如石头,浸泡在容器中,每隔几天换一次水就可保存至来年的春季,几个月不会开裂,不会发馊变质。
食用正宗松坪饵快,在切上就要有点功夫,如刀子不快或力气太小就只能望饵兴叹。饵快可切片、切丝、切块,或煮或炒或蒸或烤,甜咸任由自己喜好加工。松坪饵快入口绵软,雪白的饵丝韧性十足,汤色清亮,唇齿留香。至今松坪关过年的习俗都还和饵快息息相关。春节的松坪关,还有吃“松毛席”的人家。将新鲜的松毛厚厚地铺在整个堂屋中,除夕之夜,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吃过丰盛的九大碗,再在堂屋中央生上一大盆火,席地而坐,全家人边看电视边计划着来年的好日子。火盆周围切上饵快烤得金黄,屋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屋内欢声笑语,飘着饵快的清香。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守岁,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于正月里互相串门走亲戚,回娘家的新人,不管东西再多,用细细的红纸扎上几只饵快去拜年是怎么也少不了的。
现在饵快已经成了会理县的特色产品之一,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基本上是采用机器化生产了。但是在会理县南部的绿水乡松坪关(现松坪村),还有农户延续着这种古老的制作方法。传统的松坪饵快季节性很强,只在每年腊月春节前夕制作,而在现在的县城,一年四季都有会理饵快出售,其中“鸡火丝饵快”还成了会理县的名小吃之一。
(责任编辑:代伐钟)
                        作者:李树涛   发布时间:2008-6-9


1楼2013-06-01 20:12回复
    李树涛,你好!文章不错、我乃姜驿李树发也赞一下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8-28 14: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