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如果不是受到了某种刺激,这个毕业于南加州大学音乐系钢琴专业,有着“灿烂笑容”的中国女人,或许会和那个时代大多数同龄女性一样,过着着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
1929年,在与国内友人的通信中,张瑞芬得知,广东航校的招生计划中明确规定,只招男性。这让这个身处异乡的中国女人愤愤不平。
张瑞芬的丈夫是一个留美的机械工程师。张很早就对飞行产生了兴趣,于是,在随后与友人的通信中,这个中国女人写道:“鉴于祖国多事之秋,认定航空救国是唯一目标,将来得机会,将返回祖国,效力疆场,以尽‘匹妇救国’之责。”
她抛下了家中的两个女儿,考入刚刚成立的美国林肯航空学校,开始了自己征服蓝天的旅程。
张是这所航校唯一的一名女学员,但她对飞机的掌控与理解,却超出了大多数的男性,仅仅在教官带飞12小时后,她就放了单飞。1932年3月,她考取美国私人飞行执照,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获得美国飞行执照的中国女性。
1936年,她参加了一次历时7天,横跨美国大陆的飞行比赛。她的对手,都是当时美国的顶级飞行员,驾驶的都是性能先进的新飞机。作为唯一的华人,张瑞芬的飞机性能落后,飞行高度为3000米,而飞越的落基山脉最高处,海拔是3658米。
在后来的个人回忆中,张瑞芬把这次比赛视为她飞行生涯中“最为困难的一段航程”。由于飞行高度不够,她只能驾机在山谷中迂回前进,山谷间的狂风,似乎随时要将飞机吹到岩壁上,但她还是安全抵达终点。
在蓝天上,这个中国女性一次次地给人们带来惊喜。她飞行13年,创下了美国航空史上的多个第一。她是安全飞行时间最长(3000多小时)的华人第一人,1933年5月,她单独驾机从纽芬兰飞抵爱尔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飞越大西洋的女性。
但她唯一的遗憾,是未能替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1937年,中国抗战开始,张瑞芬驾驶飞机飞遍美国华人社区,宣传抗日,募集资金。她的计划,是在祖国开办一个航空学校,训练更多优秀的飞行员。
她用募集来的7000美金,购置了一架教练机,但飞机在回国前试飞时,一名驾驶员操作不当,当场机毁人亡,她回国办校的愿望因此落空。
1942年,因为家庭原因,这个中国女飞行员终于脱下了自己的飞行帽,她开了一家小小的花卉商店,重新开始了中断已久的正常生活。但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让女儿陪着她去机场,隔着铁丝网,看一看飞机,看一看那些戴着飞行帽,精神抖擞的飞行员。
她时常梦见“自己在空中飞翔”。家人回忆,91岁高龄时,张瑞芬到机场看望正在学习飞行的曾孙子,看到飞机,老太太不禁手痒,在教练员的陪同下,她依然单独驾机,飞行了近半个小时。(林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