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人的文我就看过《长歌行》、《公子晋阳》,还有就是《重生之扫墓》了,《子璋》粗粗浏览了一遍,没认真看过。我猜,《红楼梦》里吴大一定是喜欢黛玉的。因为,易长歌、林凛、简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病美人,水水似乎很偏爱病美人受。
从《晋阳公子》起,一直很喜欢水水的文。看了《扫墓》之后,回想以前看过的她的文,突然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她的文有一种特点,让人看过一遍就印象深刻。
水水的小说故事完整,情节流畅,没有那种前面作了伏笔而后面照应不到的情况(这可能与小说的表达方式有关)。内容上略虐,心稍虐即止,主要是虐身,虽然没有各种刑罚,但主角的身体总被各种事情折腾,一来二去就给折腾跨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深以为然。身体不好了,就算在一起两个人也不能长久,最后落到个生离死别的境况何等凄凉。
人物形象上,主角大多比较理性。不会有成串的误会来消解两位主角之间的爱情,不会一直被一些偏见、执念蒙住双眼,注重人物的自我反省。换个角度来看,主角的形象是比较理想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德报怨、知错就改同时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些主人公的特性--可见小说的虚构性。
表达方式上,经常的、大段的心里面描写是水水的文的一个特点。几乎主人公的每一个心理变化都伴随着一大段的心理旁白,心理旁白成为故事情节发展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写的一个优势是使主角的心理变化、思想变化和情绪转变都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加明白主角的所思所想所做。而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对小说中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心理描写反而削弱了情节的力量,使情节显得单薄、无力。就好像演戏一样,剧中人物的情感起伏要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出来,而不是靠画外音、旁白,画外音多了就会挤占演员表演的空间。
不可否认,水水的小说是有缺陷的。例如,人物形象的理想性固然让大家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但就其文学性而言,这样的作品生命力不长久(当然如果只是消遣这个目的已经满足了,甚至还能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得到人心本善的安慰)。可是,还是喜欢水水的文,也不想此后的文风有什么改变,即使是虚构的理想也是理想,也能给人对美好的希望。
从《晋阳公子》起,一直很喜欢水水的文。看了《扫墓》之后,回想以前看过的她的文,突然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她的文有一种特点,让人看过一遍就印象深刻。
水水的小说故事完整,情节流畅,没有那种前面作了伏笔而后面照应不到的情况(这可能与小说的表达方式有关)。内容上略虐,心稍虐即止,主要是虐身,虽然没有各种刑罚,但主角的身体总被各种事情折腾,一来二去就给折腾跨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深以为然。身体不好了,就算在一起两个人也不能长久,最后落到个生离死别的境况何等凄凉。
人物形象上,主角大多比较理性。不会有成串的误会来消解两位主角之间的爱情,不会一直被一些偏见、执念蒙住双眼,注重人物的自我反省。换个角度来看,主角的形象是比较理想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德报怨、知错就改同时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些主人公的特性--可见小说的虚构性。
表达方式上,经常的、大段的心里面描写是水水的文的一个特点。几乎主人公的每一个心理变化都伴随着一大段的心理旁白,心理旁白成为故事情节发展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写的一个优势是使主角的心理变化、思想变化和情绪转变都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加明白主角的所思所想所做。而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对小说中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心理描写反而削弱了情节的力量,使情节显得单薄、无力。就好像演戏一样,剧中人物的情感起伏要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出来,而不是靠画外音、旁白,画外音多了就会挤占演员表演的空间。
不可否认,水水的小说是有缺陷的。例如,人物形象的理想性固然让大家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但就其文学性而言,这样的作品生命力不长久(当然如果只是消遣这个目的已经满足了,甚至还能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得到人心本善的安慰)。可是,还是喜欢水水的文,也不想此后的文风有什么改变,即使是虚构的理想也是理想,也能给人对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