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忱吧 关注:15贴子:34
  • 0回复贴,共1

学习“中国创业学”的体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接触这个学期赵延忱老师讲授的中国创业学之前,我从来都认为创业和我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原因很简单,创业在我看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并且会让创业者不得安宁,而这对于追求安定的我显然是应该避而远之的。可是,随着讲课的深入,我越发觉得原来我所理解的创业太狭隘了。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创业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通过创业学的学习,让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创业的规律。
首先,创业有它一定的规律。创业同任何事物一样,其规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独立存在,真真切切的特殊存在。这个存在是多样性的同一性,是变化无序中的稳定秩序,是纷繁杂乱中的简洁与清晰。而说到创业的基本规律则离不开基本问题、基本过程和基本矛盾,这三者构成了创业的基本规律。创业的基本问题是“魂”与“根”。“魂”是从创业的主体揭示创业的本质,“根”是从主体的对象揭示创业的本质。二者共同构成创业基本问题;创业基本过程是项目—模拟—运转。创造企业是以项目选择为起点,以企业诞生即运转实现为终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呈现出的阶段,是由突出的特征而可以相互区别的三个阶段;创业基本矛盾是能力与实践,基本问题告诉我们,创业靠本事,本事来自实践。而创业者总是在没有实践进而没有本事的条件下开始创业。这个矛盾是贯穿创业全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其次,正是规律解决着实际问题。规律对实践问题的解释产生了观念性结论,多个结论构成的知识体系是解决实践问题的依据。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征程的时刻,面对的是充满诱惑又颇具风险的旅程,是一片陌生而神奇的领域。规律的作用是标出这片天地的脉络,听到理性的声音,这声音好比是探险者的指南针,旅行者的路线图,三峡的航标灯。
最后,创业教育也要遵循规律。在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我们认识和解决创业中一切问题的基本点,实践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过程,是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完成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认真准备全身心投入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真正意义的创业通常不可能在普通学校完成。而如何选择正确的教材是第二个问题,创业教育的根本是教材。教育部的“四个基本”是教材正确性的标准。有了好教材——师资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企业家痛说革命家史的随意性问题,精英人物思想火花的非系统性问题,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学科的科学性与价值存在问题,教育使命与教育目的的实现问题——都会应刃而解。此外,要创建两种模式,即普通高校的哑铃模式和专业学院的工厂模式。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是说那些春生秋死的昆虫没见过冬天,怎可谈冬天的事。创业也是一样。趁年轻,趁输无可输,勇敢迈出创业的步伐,从小做起干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1楼2013-06-05 00: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