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秋风五丈原吧 关注:557贴子:4,087

【漫谈三国】之 刘禅,季汉王业的中常之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完全与孔明无关,但是太多人黑孔明抬刘禅,所以我怒了~~~因而和一位潇洒开始了辩论,最终由于我没hold住,变成了骂战……于是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过激,写出这篇文章~~~


IP属地:江苏1楼2013-06-05 13:00回复
    安乐公刘禅,季汉昭烈帝刘玄德的儿子,在历史上又称刘后主。他在三国历史当中,享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
    作为首先向曹魏臣服的分据王侯,他亲手掐灭了父亲与辅臣诸葛孔明为之追求不懈的汉室中兴之梦。然而,即便我们对刘禅满怀偏见,也不能将这亡国投降的骂名全部扣在刘禅的头上。事实上,当时季汉国力迅速衰弱,而北方皇廷却恰恰相反,军势强盛,朝纲清明。
    灭亡对于季汉来说是迟早之事。
    但是,我们同样不该忘却的是,虽然季汉灭亡是迟早之事,可刘禅的资质平庸却是司马昭决定率先伐蜀的重要原因,他所造成的军政统治层的分崩决定了自己国家的速亡。


    IP属地:江苏2楼2013-06-05 13:01
    收起回复
      司马昭对刘禅的才能毫不期待,在他看来,蜀中除却姜维,已无较大威胁。而姜维,因为宠臣黄皓的威胁,已不敢回到成都,造成国家政治与军事中心的分离。以至最后,刘禅这头投降,姜维在另一边仍奋战不知。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后主刘禅评价道: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当代之人很热衷于翻案,尤其热衷于对历史负面人物进行一番新的考究,然后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以显示自己的不凡。
      但其实,认真读一读三国志刘后主的评价,陈寿并非大斥其为昏君,而是说后主“素丝唯染”,本身没有治国才能,但却头脑清楚,认得出孔明之忠,蒋琬、费祎的可靠,足可以谓之“中常之君”。


      IP属地:江苏4楼2013-06-05 13:02
      回复
        在孔明身故后,一般嗣君都会更改年号,以示自己掌权,气象一新。但后主将建兴之名又延续了三年,很像是在为孔明守丧。不管他心中多少都有对孔明不满,但我们必须承认——
        尽孔明才者,刘禅也。信孔明者,刘禅也。
        除却黄皓,孔明是刘禅给予信任最全面的大臣。或者他也会像父亲一样,怀疑孔明是否会自立,任何一个处在他这种位置上的人都会因为这担心而日夜不安,尤其在曹魏有篡主先例的情况下。
        但刘禅从没有因为这担心而影响了自己与孔明之间的君臣关系。
        所以说,后主刘禅的头脑是清晰的。
        但他同时也有致命的缺点,没有治国之能。
        刘禅之世,先后有三位辅臣辅佐:
        诸葛孔明、蒋琬、费祎。
        三者的才能是由前往后依次递减,能够看出,季汉的国力也是按照这个路线渐次衰弱。
        孔明在生,后主几乎将一切大权都交予他手,以致魏略谣传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事实是否真的这么夸张,不得而知。不过这段魏略以错误百出而闻名,不能够成为取信的证据。


        IP属地:江苏5楼2013-06-05 13:02
        回复
          魏略:
          【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刘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洗沐送诣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裴松之随即在下面指正道:
          【“后主生于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弃妻子走。《赵云传》云:“云身报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于小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则败于小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三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余言,异也!又案诸书记及《诸葛亮集》,亮亦不为太子太傅。】


          IP属地:江苏6楼2013-06-05 13:03
          回复
            大意是,刘禅登位时并不如魏略所言三十几岁,而是十七岁,这在各方三国史料中已有验证。而孔明也从未成为太傅,而是季汉丞相,刘禅的太傅应该是许靖。
            由于满段几乎都是臆想,所以我们并不能以它作为事实根本。试想,一段话从头到尾都是谎言,你如何能保证最末话语的真实性呢?
            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明时代,刘禅在政事上就算有插手,也不会五五对半分,最多他也就是管理着三分事务吧。
            所以,孔明之世,季汉的清明,几乎可以归功于这位汉相。


            IP属地:江苏7楼2013-06-05 13:03
            回复
              待到孔明亡故,刘禅开始逐渐收回帝权,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的确是有为帝的意识,并且有人主的头脑。
              然而却也再一次验证,他的确没有治国的才能。
              收回帝权是一回事,然而国家治理又是另一回事了。
              孔明治理了季汉十一年后便故去,继任他的是先主时代的旧臣蒋琬。蒋琬干了十一年以后便离世,接任人是费祎。
              孔明为季汉积蓄了许多物质资本,但因为他的一次南征、五度北伐与一次预保卫战,积累的资本被挥去不少,无法支撑蒋琬继续发动军事行动。
              于是蒋琬便采用闭国息民的政策,积蓄国力,休养士卒。
              他不曾对曹魏动过一兵一卒。


              IP属地:江苏8楼2013-06-05 13:04
              回复
                ”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分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上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IP属地:江苏10楼2013-06-05 13:04
                回复
                  连吴制魏,是孔明时代一直奉行的政策,几乎他每一次北伐之前或之后,都伴随着吴主的出兵。掎角之势也由他率先告之众臣。可以看出,在孔明处理朝务的时候,后主刘禅其实是进行了学习,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也着实证明他具有才智,不似罗贯中描述的那么无能。但以此来说明其为明主,尚显薄弱。
                  因为后主这番话,若说在孔明时期,便是明言,然而说在当下,已然失却指导作用。
                  蒋琬在军事上虽然以汉中为经营中心,绍志伐魏。但却从未出兵,只守不攻,并且最终把汉军主力撤到了涪县。
                  而这期间,东吴曾三次对曹魏动兵,可蒋琬并没有遵照后主之命出兵,而是一味等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孙权已然老迈,其志不在夺天下,而在守境,再也不会与季汉形成“掎角之势”,故而蒋琬在疏中写道:
                  “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
                  刘禅对于蒋琬的指导,失却时代效力,成为一纸空谈。


                  IP属地:江苏11楼2013-06-05 13:05
                  回复
                    蒋琬为季汉积蓄了一些国力,随后他将大权交给费祎,只留下一个虚衔给自己,不久便过世了。
                    蒋琬的才能,不及孔明,但他当得起“公忠体国”这四个字,便如孔明一样,他一心为公,从未有过半分私念,他提拔保举姜维,并经营凉州,为季汉打下长期抗魏的物质基础。
                    在内政方面,蒋琬延续了孔明时代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局面,官民和睦,国内状况良好。
                    蒋琬时期的刘禅,已经逐渐掌握住国家大权,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一无所成,只依靠着蒋琬,不见帝王作为。


                    IP属地:江苏12楼2013-06-05 13:05
                    回复
                      蒋琬倚重王平、保举姜维,都是他在为季汉后期的出兵做足准备。他派遣姜维去经营凉州,避实就虚,以羌胡的兵源物资扩充季汉,以达到长期抗魏之备。
                      事实上,蒋琬生前也曾打算袭取魏兴、上庸,可由于他身体不好,加上后主干预,因而未能成行。
                      费祎之世,经过蒋琬十一年不懈的努力,已经积累下了一定的战略物资,其实是可以抓住时机,支持姜维动兵。
                      况且经历十一年的休养,军队、民生已得到极大恢复,只守不攻只会导致季汉上下一片偏安之状,军队松懈,人心松逸。倒不如给姜维足够的军队,让他去试试手,也给全国上下上一道“偏安即亡”的紧箍咒。


                      IP属地:江苏14楼2013-06-05 13:06
                      回复
                        如果胜利,便会极大鼓舞国内伐魏的信心,也可使军队士气高涨。
                        一旦失败,也可有理由限制姜维出兵,继续养民。
                        此时季汉立国已有二十四年,孔明时代的清平已逐渐退去,费祎的守成过度,致使士大夫惯于苟安自便,政务松弛。军队也因常年不出战而日渐松懈,衰亡之像开始显现。
                        如果刘禅真有治国之才,很应该在这时站出来积极调整国内的衰颓之势。
                        季汉此时历经孔明、蒋琬两代治理,国力相较先帝过世之时,已经强健许多。费祎世,士大夫已然可以有偏安之思,足见其国力不弱。
                        然而,后主此时却一无作为,眼睁睁瞧着国内大臣越来越安乐,不发一言。
                        他这时已握有国家大权,不似孔明时期鲜碰政事,却依旧不行君王革新之事,任由当国大臣处理国务。


                        IP属地:江苏15楼2013-06-05 13:07
                        回复
                          费祎当政,对姜维的出兵极为限制,并深信自己不敌孔明,无力北伐成功,故而对姜维出兵不抱信心。
                          姜维的前几次动兵,因为费祎的缘故,所率人数不过万余,无法尽展自己的北伐之志。
                          而他两次的无功而返,亦令惯于苟安的朝中上下充满了对北伐的不满。
                          费祎执政六年后,便死于刺杀。而此时后主已然坠入安乐乡,宠幸宦官黄皓,致使朝纲败坏,群臣争相趋附阉党。不被黄皓所喜的,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重臣良将,都会被废黜边境,远离朝堂。
                          季汉的衰亡由此正式开始。


                          IP属地:江苏16楼2013-06-05 13:07
                          回复
                            姜维先后十一次伐魏,可以说是胜败兼有,但对于战局的推动则帮助不大。并且由于连连兴兵,拖累季汉国力,使得费祎时代就开始的衰落进一步加深。加之,其主荒废朝政,怡然自乐,在无力节制姜维兴兵的同时,又受到黄皓的蒙蔽,致使朝纲败坏,国力崩溃。
                            姜维欲杀黄皓以正朝纲,后主却包庇其道:“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其后因害怕黄皓的报复,而避回汉中,导致季汉军政层分离的局面。此时,季汉名存实亡,再无力重现昔日的良况。
                            对此.吴国赴蜀使臣曾做出精确的评价:
                            【主暗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辟菜色。臣阁燕雀处堂.子母相乐.以为至安也;突然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将摇摇欲坠的季汉国状表述无遗。


                            IP属地:江苏17楼2013-06-05 13:07
                            回复
                              也有人为刘禅辩解道:“黄皓当政时,后主已经中年。怎么能以晚节不保来否定他的一生呢?难道你看不到刘备诸葛亮夸他的聪慧?看不到他在面对孔明独揽大权时的宽容?瞧不见他面对董允干预自己政事时的大度?”
                              晚节不保,并不是用来形容刘禅的,而是可以用来形容孙权与唐玄宗的。
                              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
                              差别就在孙权与唐玄宗前期都曾为各自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立有卓著的功绩。而回观刘禅前期,完全是依靠孔明、蒋琬治世才得来了清明世道。
                              他个人的作为与功绩呢?史书中寻不见。


                              IP属地:江苏18楼2013-06-05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