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渐行渐远的记忆 ██
有倾下身子扎根农村的勇气和挺起胸膛低调行走的意志,才有我们鸟瞰众生的未来。
-----------题记
仲夏之夜,辗转难眠。
一、衣“锦”还乡,不仅仅是吸引
清晨,东方鱼肚白。
手机定时的铃声响了,我一骨碌爬起来套上衣服跳下炕,然后攥着铁桶驰出大门往古井赶去。
刚踏上小路,就传来摩托车嘎然停下的刺耳声,接着有人叫我的小名,侧头一看,是孩提时的伙伴,便上前聊了起来。
一年前,他带着一身黄土的气息走进了有“塞北明珠”之称的榆林,开始了一个农家子弟的征程。
他最初的工作是推销商品,用双脚丈量着自己与这个城市的距离,用自己的“厚”颜与毅力积淀着一个80后老男孩独有的人生。
首先跳入我眼帘的是一头油光可鉴的短发和整洁笔挺但价格不菲的衬衫,然后是时髦的裤子遮着高档但同样油光可鉴的皮鞋。如果不是他叫我小名和我看到摩托车上别着个锄头,很难想象是一个去田间地头的农家子地。
我急切地说:要是在我们小时候,公鸡都叫第二遍了,你才去锄地呀,我也得干紧看看井里有没有水,很甜的泉水哦。
他迟疑了一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苹果”手机说:鸡叫?很久没听了,现在这是我的“公鸡”,本来想睡懒觉,但在榆林养成定时早起的习惯了。现在村里都是自来水,象我这个年龄的人几乎都在外面创,小路又年久失修,没人会去古井担水的。
接着我们聊到了现在的环境和自己的处境,他说,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我感觉自己不是劈柴的斧头,也不甘心做劈柴的斧头,张爱玲不是说出名要趁早么?我要做一把闻“鸡”起舞的宝剑,所以选择了离开。
我略带官腔调侃说,古人都讲衣“锦”还乡,你感觉自己的衣“锦”吗?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你可是正在积极向这个标准靠拢呀。
他反问,“锦”的标准是什么呢?也许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吧,大家都渴望衣锦还乡,但我只想让自己过的好一点,同时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在挑水回来的路上,我感觉自己的肩膀越来越沉甸甸的,也许是许久没有挑水了,也许是他的反问太沉重了罢。
挑水偶遇,让我遇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提时代的伙伴,更让我遇到了一个新生代农民困惑已久的问题: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奋斗和无处安放的归属感。
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正午,烈日当空照。
手机来电铃声响了,一接电话才知道,是村上头是“红小兵”家的电脑操作系统有问题,让我去看一看。
“红小兵”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读过高中的人,现在他的女儿也读初中了。
完事后,他端来一杯“铁观音”并一再强调是外出打工的时候别人送的,让我仔细品一品。
交谈中才知道,他忙时在家种地,闲时在外打工。
当我们聊到枣树修剪、嫁接技术方面的话题时,他兴冲冲地拿起一些书籍对我说,在外打工,一来贴补家用,二来开阔一下眼界,就象画了一个圈,往外面走的越远越长,为自己画的这个圈子就越大,这些书就是收获。自己受苦受乏了,但还是舍不得丢弃这份土地和枣树,毕竟十几年了。可继续死守这份枣地吧,实在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所以让自己的子女多学点知识,以后让他们出外面闯荡挣钱,万一那一天想回来了,或者外面没法呆了,就回来,回来可以更好的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这叫进可攻,退可守,守好守大我们的家底,还可以继续攻,不要象我这样。
听完他的陈述,我无言以对、甚至无颜以对,我以为我对农民很了解,然而他字里行间的真挚和朴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肤浅和武断。农民不再把自己当作是赚钱养家的工具,更渴望和这个时代对话,期盼获得这个社会的认可和一份微不足道的尊严,在与时并进的浪潮中延续着自己的希望。
三、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
黄昏,落日映晚霞。
在我小时候记事起,每到晚饭时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总要去看夕阳、大山、黄河及晚归的村民。
兴许是出于好奇,渐渐长大的我决定和悄悄老去的他说说话。
“你看风水方面的书吗?”他很认真地问我,我愕然了,顿时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国家既不提倡也不反对,算不上迷信,可也难登大雅之堂,我只好敷衍说:“了解一点,比如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间应该是人吧”,他微微一笑说,老辈子的人讲究“天人合一”,说穿了,就是《道德经》里讲的道法自然,然而前提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懂的上善若水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我更加愕然了,一个农村的老人,为何字字珠玑、语出不凡?他仿佛看出来我的疑惑,便说他小时候常常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文章,我心中有些释然,因为我爷爷也会背《千字文》。老人接着说,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平衡,我常常在太阳落山的时候看那条路,以前大家都扛着锄头回家,现在有大多数人是骑车载人回家,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环境问题却忽视了,会遭到老天爷报应的,天和人平衡了,我们才能继续活着,活着,比什么都强。
我的心灵深处陷入了一种震撼和恐惧,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用一种原始却有效的方式告诫我要学会对自然敬畏、对生命珍惜,只有这样,才能把根留住,才能让我们的叔父辈在循环的“农村攻守战”中延续着希望,才能完成由身份到实质的蜕变。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走近农村,触摸当代中国农民脉搏的跳动,便能对其量体裁衣,奏响新农村建设的凯歌。
后记
漫漫人生路,我们渐行渐远,直至让农村的经历变成美好的记忆,回首往事,问心无愧。
其实,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一小时前,我选择写下上面的文字,失去这一小时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这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就认真去做。
有倾下身子扎根农村的勇气和挺起胸膛低调行走的意志,才有我们鸟瞰众生的未来。
-----------题记
仲夏之夜,辗转难眠。
一、衣“锦”还乡,不仅仅是吸引
清晨,东方鱼肚白。
手机定时的铃声响了,我一骨碌爬起来套上衣服跳下炕,然后攥着铁桶驰出大门往古井赶去。
刚踏上小路,就传来摩托车嘎然停下的刺耳声,接着有人叫我的小名,侧头一看,是孩提时的伙伴,便上前聊了起来。
一年前,他带着一身黄土的气息走进了有“塞北明珠”之称的榆林,开始了一个农家子弟的征程。
他最初的工作是推销商品,用双脚丈量着自己与这个城市的距离,用自己的“厚”颜与毅力积淀着一个80后老男孩独有的人生。
首先跳入我眼帘的是一头油光可鉴的短发和整洁笔挺但价格不菲的衬衫,然后是时髦的裤子遮着高档但同样油光可鉴的皮鞋。如果不是他叫我小名和我看到摩托车上别着个锄头,很难想象是一个去田间地头的农家子地。
我急切地说:要是在我们小时候,公鸡都叫第二遍了,你才去锄地呀,我也得干紧看看井里有没有水,很甜的泉水哦。
他迟疑了一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苹果”手机说:鸡叫?很久没听了,现在这是我的“公鸡”,本来想睡懒觉,但在榆林养成定时早起的习惯了。现在村里都是自来水,象我这个年龄的人几乎都在外面创,小路又年久失修,没人会去古井担水的。
接着我们聊到了现在的环境和自己的处境,他说,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我感觉自己不是劈柴的斧头,也不甘心做劈柴的斧头,张爱玲不是说出名要趁早么?我要做一把闻“鸡”起舞的宝剑,所以选择了离开。
我略带官腔调侃说,古人都讲衣“锦”还乡,你感觉自己的衣“锦”吗?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你可是正在积极向这个标准靠拢呀。
他反问,“锦”的标准是什么呢?也许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吧,大家都渴望衣锦还乡,但我只想让自己过的好一点,同时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在挑水回来的路上,我感觉自己的肩膀越来越沉甸甸的,也许是许久没有挑水了,也许是他的反问太沉重了罢。
挑水偶遇,让我遇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提时代的伙伴,更让我遇到了一个新生代农民困惑已久的问题: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奋斗和无处安放的归属感。
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正午,烈日当空照。
手机来电铃声响了,一接电话才知道,是村上头是“红小兵”家的电脑操作系统有问题,让我去看一看。
“红小兵”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读过高中的人,现在他的女儿也读初中了。
完事后,他端来一杯“铁观音”并一再强调是外出打工的时候别人送的,让我仔细品一品。
交谈中才知道,他忙时在家种地,闲时在外打工。
当我们聊到枣树修剪、嫁接技术方面的话题时,他兴冲冲地拿起一些书籍对我说,在外打工,一来贴补家用,二来开阔一下眼界,就象画了一个圈,往外面走的越远越长,为自己画的这个圈子就越大,这些书就是收获。自己受苦受乏了,但还是舍不得丢弃这份土地和枣树,毕竟十几年了。可继续死守这份枣地吧,实在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所以让自己的子女多学点知识,以后让他们出外面闯荡挣钱,万一那一天想回来了,或者外面没法呆了,就回来,回来可以更好的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这叫进可攻,退可守,守好守大我们的家底,还可以继续攻,不要象我这样。
听完他的陈述,我无言以对、甚至无颜以对,我以为我对农民很了解,然而他字里行间的真挚和朴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肤浅和武断。农民不再把自己当作是赚钱养家的工具,更渴望和这个时代对话,期盼获得这个社会的认可和一份微不足道的尊严,在与时并进的浪潮中延续着自己的希望。
三、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
黄昏,落日映晚霞。
在我小时候记事起,每到晚饭时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总要去看夕阳、大山、黄河及晚归的村民。
兴许是出于好奇,渐渐长大的我决定和悄悄老去的他说说话。
“你看风水方面的书吗?”他很认真地问我,我愕然了,顿时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国家既不提倡也不反对,算不上迷信,可也难登大雅之堂,我只好敷衍说:“了解一点,比如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间应该是人吧”,他微微一笑说,老辈子的人讲究“天人合一”,说穿了,就是《道德经》里讲的道法自然,然而前提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懂的上善若水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我更加愕然了,一个农村的老人,为何字字珠玑、语出不凡?他仿佛看出来我的疑惑,便说他小时候常常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文章,我心中有些释然,因为我爷爷也会背《千字文》。老人接着说,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平衡,我常常在太阳落山的时候看那条路,以前大家都扛着锄头回家,现在有大多数人是骑车载人回家,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环境问题却忽视了,会遭到老天爷报应的,天和人平衡了,我们才能继续活着,活着,比什么都强。
我的心灵深处陷入了一种震撼和恐惧,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用一种原始却有效的方式告诫我要学会对自然敬畏、对生命珍惜,只有这样,才能把根留住,才能让我们的叔父辈在循环的“农村攻守战”中延续着希望,才能完成由身份到实质的蜕变。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走近农村,触摸当代中国农民脉搏的跳动,便能对其量体裁衣,奏响新农村建设的凯歌。
后记
漫漫人生路,我们渐行渐远,直至让农村的经历变成美好的记忆,回首往事,问心无愧。
其实,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一小时前,我选择写下上面的文字,失去这一小时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这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就认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