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了高中之后,我的每个端午都是在外面过的。这也就让我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了所谓身为游子的无奈。
“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是一年端午时,我现在很明白我的感受:出门在外的我,想家了,还想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每一个端午。
那时候的我在记忆中是无忧无虑的。每到端午节那天,父母总是会早早地把我跟妹妹从被窝中拽出来,然后不停地催促我们。而我和妹妹则微闭着眼,无意识地完成穿衣洗漱,最后跟着父母一同走出家门去“踏青”。
只要一迈出门槛,我俩就展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欢快。父母不停地和路人打着招呼,还抱怨我和妹妹起得太迟。妹妹则一会儿跑到父母中间“左拥右抱”,一会儿又跑过来拉着我的手缠着我给她做那种柳枝口哨。
那时的我,会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住在农村的没落小贵族的少爷,而父母则是亲和而又慈祥的老爷与夫人。周围的乡邻也便都是来寻找世外桃源的大户人家……这样想着,微光中的父母就有了那种和谐的优雅,与高贵。
一直走到妹妹喊着累时,父母就会停下脚步,坐在草墩上,看着天边冉冉升起的大火球,又转头看看我和妹妹。我早已忘了父母的那种眼神,却渐渐明白了他们所给予我俩的期望。
往回走时,父亲会在路上遇见的第一棵柳树上折下一段柳枝来。我是说不清这个习俗的由来,却清楚地记得,到了端午,每家每户的门上都会插有一两条翠绿的柳枝。一直到后来,我们搬进城里,在钢筋混凝土中,这种现象仍隐约可见。
回到家后,母亲就拿出提前买的包儿或是亲手编的花手链为我们带上。我和妹妹还会为谁的包儿漂亮而争论半天。
后来的日子中,我也收到过同龄人送的手链和香包,也送过别人这种代表美好和朦胧情感的小饰物。这些记忆,都会让站在时光最中央的我有种莫名的温馨感。
至此,父母就又要开始一天的忙绿。闲适,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对父母来说,儿女要上学,要吃饭……再简单到端午节一个小小的粽子,这一切的一切都迫使着他们要不停地努力。
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这就是父母,一代又一代,罪孽一样传承。明天,我们就是父母。
端午节这天,父母一般会提前结束一天的工作。在农村,没有路灯的浮华,这也就注定了傍晚将是一段热闹而少了喧嚣的美好时光。
父亲在炖上肉,蒸上粽糕之后便再次带着我们出去游玩。这次出去其实是有任务的,那就是采地椒子。地椒子是家乡的一种土茶,沾上一个土字,却依旧挡不住她那种优雅清新的气质。
出了门,我和妹妹一人拽着一个塑料袋在前面追来追去,而父母则在后面慢慢悠悠地走着。到了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山头那里,我俩便踮起脚尖,小心翼翼了起来,在漫山遍野的地椒子中只采她那淡紫色的小花。
等到父母来了,他们可顾及不了我们心中对地椒花的喜欢,只是将那些叶子茂盛的地椒子枝条揪下来,在我们可惜的眼光中一股脑地塞进塑料袋中和地椒花混在一起。我和妹妹的雅致被打扰了,自然无心再采摘。便缠着父母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父亲一般会讲他小时候为了吃一个白面馒头挨了狠狠一顿打,而母亲则会讲姥爷的事情。我仔细地听着,便在脑中还原父亲当时的倔强与调皮,再缓缓地勾勒出从未谋过面的姥爷的形象……
现在,妹妹长大了,父母……父母也大了。和父母一起逛街时,妹妹会略显安静地挽着母亲、父亲亦或是我。碰到熟人时,父母会开心地打招呼,还向我们介绍那些个我们不太熟悉的叔叔阿姨。最后在他们赞许的目光中,父亲会拍着我的肩膀或轻揉着妹妹的脑袋,慈祥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