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另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据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所以日本文献中就载有“大唐粽子”。
端午食粽的民俗在历代诗人笔下得到了充分表现。唐代诗人郑谷曾写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吟诗赞:“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所以宋代诗人苏东坡才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做的广告。苏东坡词作《六么令.天中节》的名句“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宋代陆游在其的诗作〈乙卯重五诗〉中写道: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的端午节民俗。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此诗反映出当时江南端午民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