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家吧 关注:94贴子:8,328

『追梦』『转载』关于孩子择校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意中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篇文章,搬来和姐妹们共享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6-12 17:01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6-12 17:03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6-12 17:03
      回复
        我正好在纠结这个问题呢,坐等妹妹的分享:)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6-12 20:15
        回复
          关于孩子的择校问题,文章有点长,可慢慢琢磨。对老师、对家长、对学校可能有点启发。
          段凌对于记者的采访始终有些谨慎,为孩子教育问题所操的心,让很多家庭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涩和艰辛。择校如一场战役,段凌选择让一双儿女辗转于公立、私立、国际学校和国际班,却逐渐感悟到,什么样的路径都可以到达目的地,只是沿路看到的风景不同而已。
          口述◎段凌 主笔◎吴琪
          >>理想与碰壁
          我们一家2005年搬到北京时,大儿子在上小学五年级,小女儿正准备进幼儿园。来北京之前,我们生活在海南,儿子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作为家长,我和老公对于教育问题并不是没有思考,但是当时的资源很少,想法也有些过时,比如阅读,带儿子去过很多次书店,书架上孩子看的书很单一,我们能找到比较好的书就是四大名著简写版了。因为老公工作调动,我开始关注北京的楼盘。在网上查找楼盘信息时,进入了各个楼盘业主论坛,结果发现大家谈的全是择校问题。不仅是小学升中学的家长很紧张孩子能去哪所学校,哪怕是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家长们也有一套一套的讲究。但给我带来冲击的不是紧张的择校,是在家长们择校过程中讨论并传达出的西方教育理念。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6-12 23:07
          回复
            几年后,要给女儿选小学了,我选了一所很小众的私立学校。后来我发现,这里几乎集中了北京市所有另类的家长。这所学校是一个对教育极有热情的高材生创办的,租了一个不大的场所作为校址。学校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收费比一般私校低,主要是为了实践大家的教育理想。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很高,思想特别活跃,对办学的参与程度很深。于是这么一群眼里闪着理想光芒的人聚到了一起,他们希望避开应试教育,以西方教育理念为基础,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个性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爱中自由成长。
            学校的办学形式向西方学习,小班授课,老师的办公桌设在教室里。无论是老师的工作氛围,还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都特别温馨和真诚,家长们去了学校感觉很贴心,小孩子也过得非常愉快。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6-12 23:12
            回复
              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家长们发现问题了。这样的学校虽然非常人性化,可是招募到的老师,教育热情高于专业能力。因为学校首先找的是有爱有教育理想的人,这样它的招募范围就变窄了。再加上这所学校待遇不高,也不像公立学校那样稳定,对老师的吸引力有限。所以进到这里当老师的人,往往有理想有爱心,专业水平却很不整齐。比如我的儿子在海南上小学时,学拼音对他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可我女儿却学得糊里糊涂的。我是那种对孩子盯得不算紧的妈妈,有些家长几乎全程介入教学,一堂一堂地在学校里听课,发现老师教学水平不高,在家长会的时候提了出来。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6-12 23:12
              回复
                家长们慢慢发现,大家抱着很大期望的私立学校,它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却又产生了另外一些问题。当大家发现这里的教学质量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高之后,有能力的家长就自己在家给孩子补课。每个家长的想法也不一样,有些家长认为,借助学校这个宽松的环境,家长可以腾出应试的时间,搜集各种资源,亲自把握孩子成长需要的各个环节。可是对于多数家长来说,送孩子到这里来上学,希望他们自由成长的同时,也希望学校提供一套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在这一点上,家长们的想法特别活跃。比如有个孩子的妈妈,她在外企工作,去北欧出差机会很多。每次出差,她都利用空余时间去北欧的学校听课,回来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落后人家100年了。她说,北欧的小学老师已经在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学,上课学生们看自己感兴趣的读物,然后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根据孩子各自的兴趣点来教学。我听了后也特别神往,感觉有点类似于日本儿童读物《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教学模式。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6-12 23:13
                回复
                  有一天这所学校的体育老师生病了,刚好让提倡分组讨论的这个妈妈去带一下课。她虽然不懂体育,把孩子带到操场后,她问孩子们希望今天怎么上体育课。孩子们七嘴八舌,这个家长就把孩子按照相近意愿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各自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位妈妈跟我们说,这就是分组教学法。北欧的孩子上课并没有固定内容和标准答案,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孩子对学习兴趣的不同要求分组讨论,在独立思考中学习。
                  可问题是,越是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就越高。老师必须有很广的知识面,灵活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应试教育培养的老师,怎么去实现家长们的这些要求呢?这位妈妈跟学校商量,就算你们不能全天都用分组讨论的方法,那能不能在部分副课上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显然家长的想法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能力,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6-12 23:14
                  回复
                    慢慢地,一部分家长就有了碰壁的感觉,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国外的理念在中国的土壤里开出的花儿,不一定就是鲜艳的。公立学校好比肯德基、麦当劳,它的问题在于过于标准化的程序,但至少基本教学不是问题。公立学校的问题是课外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选择的私校,连课内教学都成为问题,那就是连标准程序都没有达到。我女儿在这所学校读完了小学二年级,我们感觉到孩子这样下去,跟公立小学的孩子基本功相差越来越大了,必须给她转学。这时我才感受到,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有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一位家长站起来说:“我们的孩子不是小白鼠,不是用来做教育实验的。”家长们以为自己看得很清楚了,可是实际上无论是搞教育的人,还是家长,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具体到一个新类型学校的成长,或是在引进西方教育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学校、家长和社会都需要积累经验,我们的孩子客观上就成了小白鼠。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6-12 23:15
                    回复
                      >>不会回到体制内
                      私立小学的道路没走通,后来听说这所小学又撑了一两年后,因各种原因解散了。我女儿这拨同学的家长们,也各奔东西。不过我并没有受打击,我觉得女儿在这所学校最大收获是品格教育,学校在她心里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让她有了最初的爱的能力,这将使她终生受益。我至今都坚定地认为这比她知识上的进步重要得多。只是做妈妈的都很贪心,要了这个还想要那个。每一种选择一定有利弊,但无论哪种利弊都是一种经历,经历没有对错,经历也使我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原本受北京的家长们影响很大,对于西方教育非常认同,谁知道实施起来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选择了另类学校,孩子就很难回到主流教育模式里边了。即便是偶尔感慨还不如回到主流教育里去,但这也只是家长在重重压力之下,想要逃跑到更安全、更熟悉的道路上的一种本能。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6-12 23:17
                      回复
                        我考虑到女儿性格不是特别乖巧的那种,如果去公立学校性格会受压抑,所以我和老公商量后,希望她去一个既不像公立学校那么功利,又不像之前那所过于理想化的学校,我们选择了另外一所私立学校。它的课程和公立学校一样,很多老师也来自公立,但是整个管理比公立人性化一些。结果没想到,刚转去这所学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女儿每天放学后,一上车就痛哭。因为她之前在我精心挑选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老师对孩子特别温和,而这所学校的老师对孩子要求高,急了也是要骂人的。我女儿完全接受不了,天天跟我吵闹:“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说话?”“老师又骂我了,我要回去。”我和老公这才意识到,幸亏给她转学了,不然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温室里,接受不了真实世界没有特别关照她的情感。可能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教育程度高,人和人之间就是特别客气,学校的彬彬有礼和外部大环境是一致的。可是我们这儿还没到这个程度,真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没那么客气,女儿必须适应真实社会。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6-12 23:18
                        回复
                          就这样闹了一个学期,女儿痛苦,我们家长也承受了很大压力。终于她慢慢适应了,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有差异是正常的,也明白了这个世界不会因她的不喜欢而改变。她曾经很抱怨的一个英文老师,脾气比较急,和女儿冲突不少。一次开家长会,这位老师告诉我们,她因为个人原因即将离开学校,说着说着老师自己就哭了起来。我回家后将这个消息告诉女儿,没想到女儿第一反应就是抓起电话,打给这位老师,说老师你怎么可以离开?你哪也不能去!最后家长和孩子们硬是把老师留了下来,这也是我感受到私立学校独特的地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谊特别深刻。
                          那一刻我也突然发现,孩子的成长远没有家长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女儿哭闹了半年,我也没见她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有什么扭曲。对孩子来说,并不是遇到一点挫折,就会造成很大伤害。回想我们家长,在现实和网络的交流中互相影响,好像潜意识里以公立学校为敌,听到的都是公立学校的弊端。可是我后来发现,身边朋友的孩子们,无论是上公立小学还是公立中学的,学校课余活动也很多,不是所有公立校都是那种一天到晚死念书的。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6-12 23:19
                          回复
                            离开主流学校,是想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有过小学一二年级的经历后,我发现西方教育移植到中国有诸多水土不服。回头一看,公立学校的孩子也没有想象中的扭曲,家长们的心里百味杂陈。
                            实际上大多数家庭在为孩子择校的时候,都会考虑经济因素。那种完全不在乎花多少钱的家庭,至少我身边没有。在北京让孩子接受私立或国际学校教育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一定都很好。家长在选择这条路时已经做好了即使卖房,也要让孩子在国际化道路上走下去的准备。经历过不同学校之后,我有些意识到,中国不同教育模式之间的区别,被人为夸大了。现在如果再有人问我择校问题,我会告诉他:幼儿园和小学,让孩子就近入学吧。在我看来,不同学校出来的孩子,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6-12 23:20
                            回复
                              >>摆脱不了的应试教育
                              我对公立学校并不是没有了解,2006年我儿子小学升初中,进了朝阳区的一所重点学校。他没有北京户口,问题反而变得简单,直接交了几万元赞助费就进去了,可能前几年的竞争没有如今这样激烈吧。这所学校是百分之百的应试教育,我儿子初中这三年,几乎没有在夜里零点之前睡觉。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业,他放学回家后,吃饭、喝水、拉屎都要汇报一下,因为如果他为这些事情多花了时间,夜里零点之后就又要往后拖一阵,才能完成作业。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连发会儿呆的时间都没有。那三年我跟儿子的斗争,就是怎么让他能在零点之前睡觉。
                              我觉得儿子实在太累了,曾经到学校跟老师沟通了一次。老师二话不说,随便叫了身边几位学生过来,粗声问:“你们都是几点睡觉的?”几个孩子都说是晚上21点或22点睡觉,弄得我无话可说。后来我又仔细了解了一下,原来这些孩子课间不休息,中午不休息,全部用来做作业,这样才能夜里早睡一点。实际上孩子们的全部时间都被作业占领了。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6-12 23: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