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慰在十八世纪以来被看作一种可怕的恶习。1760年,瑞士医师塞缪尔·蒂索(Samuel Tissot)在《自慰,或论自慰所导致的紊乱的论文》(Onanism, or a Treatise Upon the Disorders Produced by Masturbation)中称自慰是一种必须治疗的病症,他认为流失一盎司的精液相当于失去四十盎司血液,这与中国流传的“一滴精十滴血”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普鲁东[谁?]指这种恶习“戕害了年轻人”。美国纽约州的精神病医生N·艾蒙斯·佩恩认为它严重损害健康,从事这种行为最后会发疯并且自杀[3]。1860年,法国医生雷凡耶·巴里斯指出,在世界上,被自慰这种恶习害死的人,要多过死于历次战争的人,多过死于各种瘟疫的人。这种恐惧在欧洲流传甚广,甚至远渡重洋,传到了北美。1870年,有部美国著作这样写道:“自慰要害你一生,直至死亡;它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你,这种痛苦无法用言语形容。就是死在刑场上,也好过受这种活罪。”[4][5]
1812年,美国医生洛希(Benjamin Rush)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心智的病》(Diseases Mind),建议人们如有自慰的冲动,可以转念去想事业,或是赶紧去读书[6]。1857年,威廉·艾克顿《生殖器官的功用和滥用》描绘一位有自慰习惯的男孩:“他身体柔弱,发育不全,两眼惺忪无神,脸色苍白,并长满了雀斑与粉刺,双手潮湿发冷,皮肤发湿。男孩非常怕生,习惯独处,但喜欢与同学一起享受那件事。”
现代医学则认为适度渲泄性压力反而有助身体新陈代谢。1950年,马斯特与约翰逊在美国设立观察人体真实性交的实验室,他们的研究结果证实,自慰是性心理发展与成熟的必要准备。吉尔伯特·托其马在《性的对话》中指出,“没有自慰经历的青少年在成长后遇到的问题会更多。”精液就像唾液一样,不会用光。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器质性、功能性的永久性损害。男性和女性自慰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感带,提高性行为的质量。
有些人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教育,对自慰有罪恶感。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自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有些哺乳类动物也有自慰的行为。只要注意卫生及不要过度就对健康无害。但是,过量的自慰可能会造成疲倦,所以自慰最好不要太过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