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吧 关注:751,734贴子:15,376,768

中国的世界遗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L


1楼2013-06-16 11:52回复




    3楼2013-06-16 11:57
    回复
      2、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批准时间:1987.12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概 况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文化遗产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宝库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 故宫古建筑群,由朱橡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
      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次,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宣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4楼2013-06-16 12:04
      回复
        3、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批准时间:1987.12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概 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象是一组模拟军事队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它与兵马俑交相辉映,为始皇陵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研究秦代历史、铜冶铸技术和古代车制提供了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文化遗产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世界第八个奇迹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6楼2013-06-16 12:06
        收起回复
          4、甘肃敦煌莫高窟 批准时间:1987.12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概 况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8楼2013-06-16 12:11
          收起回复
            5、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批准时间:1987.12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概 况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这一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此后又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发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周口店遗址历经80余年时断时续的发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第一地点现已发掘了40余米,但还不到洞内堆积的一半。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
            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这些遗迹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原料均来自于遗址附近,石制品多为小型器,器型种类繁多,早期石器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变小,尖刃器发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趋小型化,石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石器。根据出土物可以证明,北京猿人在大约距今70~20万年的时期内居住于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文化遗产
            震惊中外的发现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大量事实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之间,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揭开人类历史的序幕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几十万年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为研究北京生态环境变迁史提供依据 ==========通过对“北京人”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研究,表明50万年前北京的地质地貌与现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布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栖息着种类丰富的动物种群。但也曾出现过面积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鸵鸟和骆驼栖息的遗迹,表明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北京曾出现过温暖湿润和寒冷干燥的气候状况。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代,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让会组织等方面,的确有过“直立人”阶段,他们是“南猿”的后代,也是以后出现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处于从猿到人进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


            10楼2013-06-16 12:16
            回复
              7、安徽黄山 批准时间: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概 况 ==========黄山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山中的温泉、云谷、松谷、北海、玉屏、钓桥六大景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黄山原称“黟山”,因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升仙。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六日改现名,这一天还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黄山以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这里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文化遗产
              渊源流长的宗教文化 ==========黄山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唐代道教旧籍中,关于轩辕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来山炼丹、得道升天的仙道故事,流传千年,影响深广,至今还留下与上述神仙故事有关的许多峰名,如轩辕峰、浮丘峰,以及炼丹、仙人、上升、仙都、道人、望仙诸峰。黄山山名,亦与黄帝炼丹之说有关。道教在黄山建立较早的道观有浮丘观、九龙观等。宋末道士张尹甫在黄山修炼,创建松谷道场。明末以后,全山范围内,已无道教活动的踪迹。 据《黄山图经》记载,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底近百座。寺庙之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号称黄山“四大丛林”。黄山历代释徒中,能诗 善画者多,著名的有:唐代岛云,明代海能、弘智、音可、元则、王寅,清代大均、大涵、檗庵、 渐江、雪庄等,都有作品传世。
              精品荟萃的黄山艺术 =========黄山伟大的自然美,使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为之赞叹和陶醉,产生无法抑制的创作激情,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从盛唐到晚清的1200年间,仅就赞美黄山的诗词来说,现在可以查到的就有两万多首。黄山艺术作品的体裁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的美,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就诗文而言,李白、贾岛、范成大、石涛、龚自珍、黄炎培、董必武、郭沫若、老舍等都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散文中,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另外,黄山的故事传说也不胜枚举,如《黄帝炼丹》、《李白醉酒》、《仙人指路》、《仙女绣花》等广为传颂。尤其以体现黄山俊美恬静的黄山画派,更是成为黄山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黄山画派的大师们不断从黄山山水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和清高悲壮的风格、深沉宏达的旨意,在画坛独树一帜。黄山哺育了各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艺术家们又赋予黄山以艺术的生命。
              自然遗产
              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O处、岩22处、 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冰川遗迹 ==========黄山有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刀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水资源 ==========黄山是钱塘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水资源十分丰富,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展布着众多的山涧沟谷,其中大谷36条,形成36源,汇入24溪水,以桃花、云门二峰为界,分别流入新安江、钱塘江和青弋江、长江。黄山高差大,山水迸泻,形成飞瀑,悬垂如练,溅珠喷玉,构成黄山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景观,著名的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此外,已命名还有的潭20处,泉15处,池9处。
              动植物资源 ==========黄山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森林覆盖率为56%,植被覆盖率达83%。黄山野生植物有1452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O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黄山特有2种,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驰名中外。黄山古树名木众多,以古、大、珍、奇、多著称于世,又以黄山松最负盛名。 黄山还是动物憩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已知的有鱼类24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38种、鸟类170种(隶属17目40科)、脊椎动物300种,主要珍禽异兽有白颈长尾雉、猕猴、短尾猴、 梅花鹿、野山羊、云豹、八音鸟、白鹇鸟、相思鸟等。
              黄山四绝==========“自古黄山天下奇”,“黄山之奇,信在诸峰;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云雾之奇,信在铺海。”横空峰峦,浩淼云烟,奔泄飞瀑,嶙峋巧石,奇特青松,无不展现着黄山的壮美风姿。
              =====奇松:松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百年以上的黄山松就数以万计,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盘根错节,傲然挺拔,显示出极顽强的生命力,已命名的多达近百株,玉女峰下的迎客松更成为黄山的象征。
              =====怪石:黄山险峰林立,危崖突兀,峰脚直落谷底,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石林和石柱,巧石怪岩犹如神工天成,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幅绝妙的天然图画,其中有名可数的有120多处,著名的有“松鼠跳天都”、“猴子望太平”等。
              =====云海:“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多姿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尤其是雨雪后的初晴,日出或回落时的“霞海”最为壮观。怪石、奇松、峰林飘浮在云海中,忽隐忽现,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梦幻境地,飘飘欲仙,可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
              =====温泉: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隔溪相望,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温泉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纯正,温度适宜,可饮可浴。唐代诗人贾岛曾发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的感慨。


              14楼2013-06-16 12:27
              回复
                8、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批准时间:1992.12 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概 况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最近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属国内外罕见,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层峦叠嶂。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景象变幻万千。
                武陵源水绕山转,据称仅张家界就有“秀水八百”,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峡谷对峙,山水倒映溪间,别具风味。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武陵源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自然遗产
                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观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余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态系统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梵净山。各地生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子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干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武陵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誉。古树是自然遗产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神堂湾、黑枞脑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张家界村一株银杏古树高达44米,胸径为1.59米,被称为自然遗产中的活化石。生长于腰子寨的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这些植物种质资源,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它们的生存环境、林相结构及其保护、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武陵源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东区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经过长期的侵蚀风化,石英砂岩构成巨大的奇峰异石,坡陡沟深,加之森林茂密,给动物生活、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初步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鳃,则遍见于溪流、泉、潭中。研究动物生态在武陵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龟背花纹,故称“龟纹石”,是雕塑各种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16楼2013-06-16 12:32
                回复





                  张家界黄龙洞中的“中国火箭基地”(中冠名为“神舟”五号)。“神舟”五号的成功启发了黄龙洞的导游人员,把这个奇特的洞中地貌形成酷似火箭的钟乳石造型群雕新冠名为“中国火箭基地”,许多钟乳石都有了中国火箭的称号。


                  17楼2013-06-16 12:34
                  回复
                    9、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第九个,九寨沟) 批准时间:1992.12 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超过72000公顷,曲折狭长的九寨沟山谷海拔超过4800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森林生态系。它壮丽的景色因一系列狭长的圆锥状科斯特溶岩地貌和壮观的瀑布而更加充满生趣。沟中现存140多种鸟类,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大熊猫和四川扭角羚。
                    概 况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县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因为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因而被称为“九寨沟”。全区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九寨沟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也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地质结构复杂。这里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公里。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是九寨沟景观的主角。碧绿晶莹的溪水好似项链般穿插于森林与浅滩之间。色彩斑斓的湖泊和气势宏伟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林中植物种类繁多,现有天然森林近3万公顷,植物2000余种。多种野生动物繁衍栖息于此,其中包括脊椎动物170种、鸟类141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林地上积满厚厚的苔藓,散落着鸟兽的羽毛,充满原始森林的风貌,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世外天地。
                    自然遗产
                    奇特的水体景观 ==========九寨沟以高原钙华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表1),其水景规模之巨,景型之多,数量之众,形态之美,表局之精和环境之佳等指标综合鉴定,位居中国风景名胜区水景之冠。
                    优美的综合环境 ==========九寨沟以明朗的高原风光为基调,融翠湖、叠瀑、秋林、雪峰于一体。号称“人间仙境” 九寨沟历来被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圣水”。沟内山、水、林、石均为藏民所崇拜和保护的对象。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后,东方人称九寨沟为“人间仙境”,西方人把它誉为“童话世界”。
                    类型多样的地貌景观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华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华沉积为主导,形成九寨沟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这些地貌景观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保存完好的冰川遗迹 =========九寨沟角峰睁嵘,刃脊璀嵬,冰斗、U字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谷地古冰川侧磕、终债垄发育,成为我国第四纪冰川保存良好的地方之一。
                    生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 ==========九寨沟为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山地切割较深,高差悬殊,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2576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24种;低等植物400余种,其中藻类植物212种,首次在九寨沟发现的藻类达40余种(表3)。植被类型多样,隐藏着不同气候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植物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所有大的世界分区。许多古老、子遗植物保存良好,单型属、少型属分别占植物总数的3.3%及13.73%。形态上原始的领春木、连香树、金连花、独叶草等对于研究植物系统演化及植物区系的演变均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九寨沟野生珍稀动物资源共有17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二类保护动物有毛冠鹿、白唇鹿、小熊猫、猕猴、林爵、红腹角雉、绿尾红雉、大天鹅等;三类保护动物有鬃羚、斑羚、碉羊、蓝马鸡、血雉等。
                    美学价值 ==========九寨沟是大自然的杰作。山青葱抚媚,水澄清续纷;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林水相亲,景色秀美,环境清新,集色美、形美、声美于一体的综合美、原始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风景美学法则的最高境界。
                    综合美是形象 ==========九寨沟四周峰簇睁嵘、雪峰高耸,在青山环抱的“Y”字形山沟内,分布着114个梯级湖泊,由许多湍流、滩流和瀑布群相联,珠联玉串,逶迤50余千米,湖水清澈艳丽,飞瀑多姿多采,急湍汹涌澎湃,林木青葱婆婆,雪峰洁白晶莹,蓝色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点缀其间的古老原始的村寨、栈桥、磨房,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和谐统一的美的环境,体现了高度的综合美。
                    山水相依,湖瀑孪生,水树交融,动静有致:九寨沟山青水秀,湖、瀑一体,山、林、云、天倒映水中,更添水中景色。水色使山林更加青葱,山林使水色更加姣妍。梯湖水从树丛中层层跌落,形成林中瀑布,湖下有瀑,瀑泻入湖,湖瀑孪生,层层叠叠,相衔相依。宁静翠蓝的湖泊和洁白飞泻的瀑布构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蓝白相间的奇景。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水树交融的特殊的生态环境,构成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书画,使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机。
                    景观排列有序:九寨沟口海拔2000米,至主沟顶部长湖和草湖海拔逐渐升高到3000米左右,景观也在不断地变化,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序幕到高潮,步步引人入胜。九寨沟的景观序列似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美的感受。
                    沟口至荷叶坝7000米处为九寨沟的序幕,林木葱笼,溪流欢唱,芦苇丛生,鸟语花香。荷叶坝到树正景区,空间顿开,奏起了景观序列中的第一乐章。金光灿灿的火花湖,多姿多彩的盆景滩,神奇诡秘的卧龙湖,大小19个碧树相绕、群瀑飞泻的树正群湖和树正群瀑,以及原始水磨和小木桥点缀其间的树正滩流和高25米、宽82米,似匹练空落的树正瀑布,呈现在眼前,使人目不暇接,惊叹大自然造景之神奇。
                    从树正景区上行为清澈透明、水面宽阔的犀牛湖,给人以美丽而宁静的感受。过了犀牛湖,宽阔的诺日朗瀑布似悬挂于绿色树林中的白色幕帘,展开了乐曲的精华彩段。诺日朗以上的景点各具特色,是九寨沟景观之高潮。这个区域内集中了长湖、镜湖、五花湖、五彩池、熊猫湖、天鹅湖、草湖等主要湖泊和三个最大的瀑布,最宽阔的钙华流滩,茂密的天然森林。长湖海拔306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四周群山环抱,雪峰皑皑,森林茂密,壮观奇丽。镜湖水平如镜,蓝天、雪峰、远山、近树尽纳湖中,景色奇幻。五花湖的湖水最为艳丽,五彩斑谰,似色彩鲜艳、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五彩池池水翠蓝,犹似镶嵌于墨绿色森林中的瑰丽宝石。天鹅湖和草湖的碧水、清溪、草滩、鲜花在岩壁和森林的映衬下,更显得原始、自然、幽深宁静,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瀑宽320米的诺日朗瀑布为中国最宽的瀑布,位于九寨沟中部,为九寨沟的象征。宽310米、高28米的珍珠滩瀑布和珍珠滩相连,瀑面呈新月形,宽阔的水帘似拉开的巨大环形银幕,瀑声雷鸣,飞珠溅玉,气势磅礴。高78米、宽50米的熊猫湖瀑布,为九寨沟落差最大的瀑布,冬季冰冻,理璨耀眼的冰晶世界,蔚为奇观,巨大的钙华流滩——珍珠滩,滩面湍急的水流激起无数浪花,在阳光照射下,宛若无数滚动的珍珠。而在长湖和日则沟的天然森林内,古木参天,苔藓遍地,神秘之感油然而生。这些景点都是九寨沟最为突出的景点,每一个景点都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使人激动不已。九寨沟景点排列有序,高低错落,抑扬顿挫,转接自然,如诗如画,更增添了综合美感。九寨沟数十平方千米游览区内,景点之多,景观之美,观光内容之丰富,实属罕见。
                    色彩美是灵魂 ==========九寨沟的色彩,美在续纷、奇特和变幻无穷。九寨沟的湖泊紧傍森林,水质清丽晶莹,天光、云影、雪峰、彩林倒映湖中,镜像清晰,倒影和湖水融合,使湖水更加艳丽,随朝夕变化和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之变化,湖水也随之变成黛绿、深蓝、翠蓝等多种颜色。更为奇特的是,五花湖底的钙华沉积和各种色泽艳丽的藻类,以及沉水植物的分布差异,一湖之中分成许多色块,宝蓝、翠绿、橙黄、浅红,似无数宝石镶嵌成的巨形佩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当金秋来临时,湖畔五彩缤纷的彩林倒映湖中,与湖底色彩混交成一个异彩纷呈的彩色世界。其色彩之丰富,超出了画家的想象力。黄昏时分,火红的晚霞,映入水中,湖水似团团火焰,金星飞进,彩波粼粼,绮丽无比。莽莽林海,随季节变化,呈现出瑰丽色彩。初春山山丛林,红、黄、紫、白各色杜鹃点缀其间,其后,山桃花、野梨花相继吐艳,夹杂着嫩绿的树木新叶,整个林海繁花似锦。盛夏是绿色的海洋,新绿、翠绿、浓绿、黛绿,绿得那样青翠,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深秋,深橙色的黄栌,浅黄色的椴叶,绛红色的枫叶,殷红色的野果,深浅相间,错落有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似一幅独具匠心的巨幅油画。在暖色调的衬托下,湖水更蓝。蓝天、白云、雪峰、彩林倒映于湖中,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水景。入冬,白雪皑皑,冰瀑、冰幔晶莹洁白;莽莽林海,似玉树琼花。银装素裹的九寨沟显得洁白、高雅,像置于白色瓷盘中的蓝宝石,更加璀璨。
                    形态美是主体 =========九寨沟的景观,类多景异,湖、瀑、滩、泉,一应俱全,异彩纷呈。湖有孤处,有群置,或浩荡,或娟秀,有以倒影取胜,有以色彩称雄;瀑宽者300余米,高者近80米,气势恢宏的,有如银河天落,轻柔飘逸的,有如天女散花;滩,有的如盆景列表,有的如珍珠飞溅;条条激流,股股飞泉,层层烟雾,阵阵涛声,不绝于耳。九寨沟集水形、水色、水姿、水声于一体,收尽天下水景之美态。九寨沟的水景形态极美,比例恰当,构图巧妙,线条匀称,节奏明快,不论从哪个视点和角度,都能看到极为美丽的画面。加之周围的山峦、林木、藏情等造景因素的融合,使九寨沟成了画家、文学家和摄影家最理想的创作源泉,成为中国电影、电视创作的题材。九寨沟的奇山异水,立体交叉,四维渗透,融色美、形美、声美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多层次、多方位的天然画卷。其总体之美可谓“自然的美、美的自然”。倘样九寨沟,使人在视觉、听觉、感觉协调一体的幻意中,陶醉在最高的美的享受里。


                    18楼2013-06-16 12:39
                    回复


                      位于四川省黄龙风景名胜区内的八处钙华彩池群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规模最大的钙华彩池群”。黄龙钙华彩池群外观艳丽、成因奇特,彩池总数达3400个,总面积21056平方米。


                      21楼2013-06-16 12:45
                      回复
                        留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06-16 13:02
                        回复




                          26楼2013-06-16 13:31
                          回复
                            13、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批准时间:1994.12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概况:   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曲阜市,又被合称为“三孔”。 “三孔”是包括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在内,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
                            位于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最初仅“庙屋三间”,后来经过历代的不断兴建,发展成为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 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 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 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 西两民,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长度依次递增,六铺作里跳减二铺,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大成殿、寝殿、奎文阉、杏坛、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细部做法灵活,根据需要,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长不一,甚至为了弥补视觉上的空缺感,将厢栱、万栱、瓜栱加长,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同一柱头科两边栱长悬殊,这是孔庙建筑的独特做法。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礼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张猛龙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此外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 、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钢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孔庙碑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汉画像石有90余块,题材丰富广泛,既有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样,有线刻、有浮雕,线刻有减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线地;浮雕有深有浅,有光面,有糙面。风格或严谨精细,或豪放粗犷,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明清雕镑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减地平镌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减地平镌图案多为小幅云龙、凤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圣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构图优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遗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龙柱;大成殴前檐十柱,每柱高达六米,最为高大,崇圣祠二柱龙姿矫健,云形活泼,水平最高。另外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圣迹因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孔庙宋金木刻增补而成,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扬州杨芝作画、苏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迹,是我国较早的大型连环画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于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孔林
                            又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公里,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孔林占地约2平方公里,林门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北城门相连,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桧柏夹侍,庄严肃穆。进入大林门,高大的围墙将大林门与二林门之间围成一个封闭的纵深空间,挺拔的桧柏,夹峙的红墙间辟出一条狭长的甫道,将人的视线引向高耸的二门城楼。过二林门,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为之一爽。折而向西,过洙水桥;沿轴线前行,登墓门,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一代伟人长眠在抔土之中。使人倍感亲切,低回徘徊,不忍离去。孔林面积200万平方米,林内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古木参天。有孔子以来历代子孙墓葬十余万座,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地面上还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代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等4000余块,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千件。为表彰儒家思想、满足祭祀需要,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所居统治地位的产物。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曲阜东华门大街1号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于宋金时期(公元12~13世纪),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府于今址。孔府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占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80余间。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格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东学、西学,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后寝部分有内宅、花厅、一贯堂、是家族生活的场所。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建筑群设计遵循礼教与宗法原则,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有主次、有次序地进行排列。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成三路布局。中路为孔氏宗子衍圣公所后,东路一贯堂为次子所居,居中为尊。体现了宗子的尊贵地位和宗子与非宗子等级与地位的差别。中路官衙、内宅界限分明,体现了男女授受不亲,内处有别。轴线上。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体现了主人与下人的尊卑差别。建筑物的名字也打着儒家思想的印记,“一贯堂”、“忠恕堂”、“安怀堂”等既赞扬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乐的政治理想,又显示孔子嫡孙努力仿效的决心,“东学”、“西学”,既赞扬孔子创学设教的功绩,又表明孔子嫡孙继承诗礼传家、好学重教传统的态度。
                            孔庙、孔林、孔府建筑群凝聚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极具建筑艺术之美。同时在建筑的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也反映出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它们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三孔”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宝贵素材。                  文化遗产价值:   规整的建筑,艺术的宝库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有28根龙古柱,没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 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27楼2013-06-16 13:38
                            收起回复




                              28楼2013-06-16 13: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