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石赵林和常亚丽在修理电动车。
□本报记者 刘剑昆 通讯员 梁玉晓 文/图
在林州市姚村镇西张村,一位名叫石赵林的“袖珍小伙”深受人们敬佩。命运给了他异于常人的不幸,但他从不自暴自弃,努力用劳动养活自己,并默默传递着积极向上和与人为善的正能量。
刻苦钻研 练就修车本领
今年33岁的石赵林只有1.3米左右。“我上小学时,父母带我到北京、郑州看过,医生也无能为力。”他说,虽然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
虽然身高受限制,但爱车的天性并未因此泯灭。1997年,石赵林走出校门后萌发了学修摩托车的想法,想自食其力。得知孩子的打算,父母都十分支持,于是将他送到林州市区一家摩托车行学习。
当时带石赵林的是一个姓魏的师傅。师傅认真教,他努力学,很快,一般的问题已难不住他。一年后,石赵林不用再交“拜师费”,还有了每月300元的工资。学习之余,他还琢磨了摩托车特技,耍得像模像样。
在摩托车行待了3年,技术也学得差不多了。2001年,石赵林在姚村镇开了自己的摩托车维修店。由于技术过硬,服务热情,第一年他就赚了6000元。当石赵林将这一喜讯告诉父母时,他们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缔结姻缘 生活相濡以沫
虽然学习和工作可以让自己充实,但闲下来时,石赵林也有些失落,他渴望像别人一样有自己的家庭。2004年的一天,石赵林到镇上赶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娇小的身影吸引了他的目光。经过熟人介绍,石赵林认识了这个身高1.4米的女孩常亚丽。经过努力,女孩接受了石赵林,两人于2005年冬举行了婚礼。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兴起,摩托车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石赵林决定与时俱进,再去学习维修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说干就干,他关了自己的摩托车维修店,再次到市区太行路一家店里学习。2010年,石赵林的电动车摩托车维修行在姚村镇西张村开张了。
采访中,一位妇女来到维修店,称自己的电动车一充电电瓶就发热,不知是怎么回事。石赵林告诉她,这是电瓶缺液了。随即,石赵林的妻子常亚丽拿起工具开始维修,动作干净利落。“她天天看我修,自己也会了。”石赵林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妻子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初级,换电瓶、补胎、换机油及一般的线路维修都能独立操作。
从结婚到现在,两人还添了一儿一女。现在,加上旺季时销售电动车,夫妻俩的修理店每年能挣两三万元,养活一家人没问题。
与人为善 结下良好人缘
“赵林这人为人不错,厚道、热情、善良。”采访间隙,在修理店坐着的街坊告诉记者,打气、补胎等小毛病,赵林通常不收钱,不光对村里的熟人,就是陌生人来了也一样。需要更换配件的,他也尽力让利。有一次不知道什么人将啤酒瓶摔碎在村东路上,还是赵林看到以后去扫干净的。
虽然身体和别人不一样,但石赵林性格开朗,网友有100多人,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时大家在网上咨询一些维修方面的疑难问题,他都乐于解答。一次,一个河顺镇的网友问他,自己的电动车有时突然就断电不走了,修了好几次还是如此,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在石赵林的指导下,他换了控制器,后来果然再也没有出现问题。
由于价格公道、技术高和服务周到,西张村附近八九个村的村民都来石赵林这里修电动车。他一听一看就知道毛病在哪儿,所以也有县城的人专门赶到他这里修理。“今天下雨,下午人少点,平常我们都忙得很呢,不缺活儿。”常亚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