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修行 为了与人沟通开始使用Twitter之后,有很多年轻的朋友给我发来问题,比如处理不好的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不和、梦想没有实现的不甘、就业问题,等等。其中最经常问到的就是,当生气、烦躁、伤心、厌恶等负面情绪涌上心头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不受影响,保持心态的平和。
……
那我们怎么办才好呢?怎样才能理解自己像泥潭一样的消极心态,并从中解脱出来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像看电视剧或电影那样,从旁观者的角度让开一步距离,静静观察那些涌上心头的情绪。我们平时想了解陌生的对象时,不是放下成见静静地观察他就行了吗?即,不要企图进入泥潭一样的内心去做什么,而要走得远一些,像看电影或电视剧那样静静地注视着。
就像镜子不会去选择映照什么,我也不对产生的情绪做任何选择,只是静静地观察它们。镜子也不会对照映的东西说三道四,我也不去评价情绪,只是注视它们的本来面目。
以这样的方法审视我的内心,会感觉自己的意识稍微退后了一些,灵魂跳出身体,远远观察。过不了多久就会真的看到,负面情绪自己慢慢地变成其他形态并且彻底消失。
不用刻意去改变或抑制那些情绪,只要跳出来安静地观察,很快就会看到情绪能量的转化。费力去抑制负面情绪,只能是促成它的反弹,使它变得更加强烈。
或许有人会问:“那样总是看着有什么好处呢?”“那不是回避现实吗?”
不是的。这个过程不是回避现实反而是直面现实。经常练习直视目前自己的内心状况,某一瞬间会顿悟:情绪是不以我的意志转移或消失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算是生出愤怒、烦躁、不安、厌烦的情绪,也不会受其影响,不会一位纠结,就把他们当成心灵空间中暂时停留的云彩一样的客人吧。
不要控制心情,而要走进内心静静地观察。这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章,作为读后感,只写这一章的吧——上述做法太有效
第一次意识到这种心境是听清华施一公教授的讲座,施一公是我国生物界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长得精瘦、身体也有些虚弱,整个讲座一直通过往嘴里灌可乐来维持体力和精力集中。对于讲座中很多前沿研究介绍现在我都没了记忆,反而是他的一段话给我印象最深,“每当我感到无助、痛苦、郁闷的时候,我就会想宇宙,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地球那么渺小,人也那么渺小,更别提人在某一时刻的某个想法了。想宇宙,会让我获得片刻的安宁。”——跳出自己,从宇宙的大角度去看自己,当时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次是读周国平,很喜欢他看待诸多问题的哲学视角。“对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做认识人性的标准。”
第三次再遇到类似的说法是在冯唐的微博上,他说的就有趣多了:“遇上不得不忍,且忍不可忍是第一层境界,站在路灯、屋顶、月亮的角度出离地看人间百态是第二层境界,大慈大苦大悲心是第三层境界。第一境界容易理解,但是也容易内伤,第三境界的确好,但是也的确装,第二境界好玩儿些——看着面前的某某老正太,心里想,乖,给姐笑一个,给姐怒一个,给姐犯个傻~~”
第四次就是在慧敏大师的这本书里了,不得不说,道是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