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旅游吧 关注:37贴子:532

丽江旅游攻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2011年7月6日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楼2013-06-21 14:24回复


    2楼2013-06-21 14:25
    回复
      丽江古城LOGO出自何视品牌设计,标志设计由东巴文字书写手法创作,体现丽江古城独特的文化渊源, 结合中文“丽”字,如古城的房屋屋檐,更似象征吉庆有余的发房檐东巴鱼形木雕,远方的雪山映照着古朴的丽江古城,门前潺潺流水,处处可见清泉喷涌,一派 “小桥流水人家”的画意。 似屋、似山、似虹、似龙,一切只在其中,细细体会,这时就如身在其中不愿离开这个洗涤心灵的高原姑苏,灿烂辉煌的纳西文明更是让人如痴如醉!


      4楼2013-06-21 14:27
      回复
        【历史沿革 】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丽江古镇始建于宋元,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当时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现狮子山。1253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1254年,蒙古设三赕管民官。1277年,改丽江路通安州。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改设丽江军民府,赐阿甲阿得木姓,封世袭知府。
          明末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镇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镇已有名。
          丽江古镇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丽江古镇,因为集中体现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楼2013-06-21 14:27
        回复
          【古今文化】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


          6楼2013-06-21 14:28
          回复
            【丽江气候特征】
              丽江由于地处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虽处高原,终年看见雪山,但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2.6℃~19.8℃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大部分地方只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春秋相连,长春无复,形成了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丽江年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7、8两月特别集中。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终年太阳辐射较强。丽江坝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为云南省最高值区。来丽江旅游,最好的季节是9~10月。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也很大。丽江的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
              秋天是丽江最美的季节,秋高气爽的天空、色彩缤纷的树木和花朵,映衬着远处的玉龙雪山令人心旷神怡。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溪水从雪山积雪融化而来,如此清澈,清凉。


            7楼2013-06-21 14:29
            回复
              【纳西古乐】
                纳西族的音乐,除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诗歌舞三者合一的“温麦达”、“阿热热”、“三多舞”等曲调外,还有古典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乐器有横笛,竖笛,芦笛,二黄,南胡,中胡,大胡,苏古杜,三弦,琵琶,筝,瑟,云锣,木点,铃,海螺,鼓,唢呐,长号,钹,芦笙和口弦等,其中,有很多是从内地传入的。
                《丽江古乐》来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如有些乐器在演奏时加进了大跳跃的装饰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颤音,冲淡了汉族原有的清秀,典雅的丝竹乐风,变为粗犷有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了。
                历时400多年的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宣科的推广和组织下,以将纳西古乐推向世界.宣科率该演奏团到挪威,英国等地的演出是这一古老的音乐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8楼2013-06-21 14:29
              回复
                东巴仪式
                  纳西族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纳西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这些仪式力图诠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仪式。


                9楼2013-06-21 14:30
                回复
                  【祭天】
                    祭天是纳西族最重要的祭祀仪式,纳西人自称纳西祭天大,纳西是祭天的民族。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在固定的祭天场举行。在祭天场中央竖立两棵黄栗树和一棵柏树,分别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舅,祭树下插大香,置供品,献牺牲。由东巴祭司诵念东巴经《崇搬图》(人类迁徙记),缅怀祖先,歌颂英雄,赞美创造,用来传递历史渊源,加强民族团结,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10楼2013-06-21 14:31
                  回复
                    【祭署】
                      祭署、纳西语称为“署古”。据东巴经记载,署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分管农耕畜牧。后来人不断地毁坏森林,污染水源和捕杀野生动物,导致署对人进行报复,使人发生病痛、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灾难。为向署表示人的过错,祈求免灾赐福,人类请丁巴什罗协调,并跟建立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纳西人于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署仪式。


                    11楼2013-06-21 14:32
                    回复
                      【祭风】
                        祭风,纳西语称为“海拉里肯”目的在于超度殉情自杀和战争灾祸等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
                        纳西族相信人死灵魂不死,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被鬼魔所缠,变成恶鬼作祟于人,因而要由东巴祭司进行招魂,超度,安抚其亡灵。殉情而死的亡灵被祭司超度到神秘的玉龙第三国,那里白云、蓝天、高山流水,青松翠柏,草地鲜花,老虎当坐骑,白鹿当耕牛,男耕女织,谈情说爱,无忧无虑,是爱情的乐园,是幸福的天地。


                      12楼2013-06-21 14:33
                      回复
                        【素神】
                          “素祖”是纳西族传统的结婚仪式,又称“抱麻抱”。
                          纳西人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养在每个家庭的素篓里。举行这个仪式时,在东巴的主持下,将新娘的素神从其家庭的素篓里请出来,迎进新朗家庭的素篓里,与新朗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素神结合为一集合体,从此永不分离。在新朗新娘头上抹酥油是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14楼2013-06-21 14:35
                        回复
                          【祈寿仪式】
                            祈寿仪式称为“汝众华”,是纳西族祈求风调雨顺,延年益寿的活动。是东巴教中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
                            在仪式中除了布置神坛,悬挂日、月、仙鹤、七星旗、摆放祭品、神石以外,最突出的是设一棵代表“迎华神”的华塔和一棵代表华神梯的柏树。主祭东巴为主祭人家迎华神,求寿缘、求神福泽。将酒、米撒向人群是仪式的最高浪潮。


                          15楼2013-06-21 14:35
                          回复
                            【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又名《白沙细梨》或《别时谢礼》。全曲分为《序》及《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云雀舞》《赤脚舞》《弓箭舞》《南曲》《北曲》《荔枝花》《哭皇天》等乐章.乐曲的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受到纳西族酋长麦良的欢迎,并协助他征服了邻近地区.离别时忽必烈把部分乐队和一些乐章送给麦良作为纪念。忽必烈回京即位后,曾问询乐队的情况,麦良就将一个未定名的一个乐章寄给他.忽必烈回信说这个乐章就叫《一封书》。《一封书》是表现惜别后依恋之情的.另一传说是明代木天王想吞并西蕃人住的地区,先把女儿嫁给西蕃王子,之后又把女儿接回丽江,筹划杀害西蕃王子。女儿悉知其父用心后,就写封信套在跟随来的狗脖子上,放它回去告知王子。王子即带兵攻打木天王,但中了伏兵之计,战死在白沙。木天王便把女儿关在玉湖的龙亭中,活活折磨致死,《一封书》和《公主哭》这两个乐章就是描写这件事的。虽然乐曲的来由和传说解释不一,但其主题是表现人们悲壮激烈,缠绵娓婉,哀伤动人的内在感情的,因而,其中的一些乐章被后人用在办丧事时演奏,成为风俗音乐《白沙细乐》的各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又可独立演奏。《三思渠》《美丽的白云》《云雀舞》等还有唱词和伴舞,《三思渠》由白沙的河渠得名,是表现纳西族在玉龙山下修渠,引水灌溉,获得丰收的劳动赞歌;《美丽的白云》则充满着高原生活的气息.演奏这套乐曲的农民,要着民族服装,即包头帕,穿长衫,细腰带,富有浓厚的民族风味。


                            16楼2013-06-21 14:36
                            回复
                              【纳西族建筑】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 ,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一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楼2013-06-21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