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吧 关注:56,284贴子:1,176,175
  • 0回复贴,共1

高淳溧水明朝时分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高淳凤山武家嘴村,在村子的最东头,一道古老的石闸横亘在农田和石臼湖之间,这便是藕丝堰。从这里沿着圩堤再往前走一里路左右,就是隶属溧水区和凤镇的张家村了。这两个村子的村民十分友好,经常互通往来,虽然分属两区,但几百年来在语言、生活习俗上相差无几。由于年代久远,藕丝堰石闸原来的青石板已有些斑驳,在上端的中央用繁体刻着“藕丝堰”三个字,与众不同的是,这三个字的左边竖着写了“高淳”二字,右边竖着写了“溧水”二字。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里是高淳和溧水的交界点之一。这道藕丝堰建于何时?很多人并不知晓。高淳湖滨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魏云龙对当地文化深有研究,他告诉记者,明代弘治年间,朝廷把溧水西南的7个乡划出来设高淳县。藕丝堰则是修于明朝万历年间,那时高淳和溧水刚分家没多久,而之所以取名“藕丝堰”,他猜测正是得名于“藕断丝连”这个成语。藕丝堰北临广阔的石臼湖,南面则是高淳和溧水农民们种的万亩农田,它在这里承接着从古柏的寻真观以北的来水。魏云龙介绍,古柏寻真观就是现在双高路边倒栽柏树的地方,从这里开始,有一条溪流往北流淌,抵达凤凰山后折向东面,穿过戴家城的江夏桥,把羊毛圩与马城圩近一万亩流域的来水带到藕丝堰,然后经藕丝闸进入石臼湖。魏云龙介绍,原来,这里没有石闸,雨水一多,圩田全部被淹没,万亩良田经常歉收。明代万历四十二年,当地进士韩仲雍倡议大家捐款建石坝,得到了溧水、高淳两地老百姓的响应和县府的同意。坝高两丈,厚三丈,宽一丈。在石坝下面设置了一块石闸。每逢内涝的时候,就开闸将水排进石臼湖,石臼湖里发大水的时候就在闸前堆土,等水退后再把土挑走。据县志记载:“坝成之后,十年九稔。” 不能满足需求 下半年整修如今已值汛期,藕丝堰的青石闸早已落闸,深深地插在水下的泥土里,阻挡着石臼湖的水倒灌淹没农田。“你看,今天外湖的水位是8.31米,内湖的水位为7.92米,外湖超过8.2米的话我们是要落闸的。”朱剑峰已经在高溧藕丝堰闸管理委员会工作了15年,他们的工作就是关注水情,维护圩区水里配套设施等。在藕丝堰的马路对面,是去年5月新建的排涝站。一旦汛期石臼湖里的水较多,农田里积水过多排不出去时,排涝站的四个抽水泵便会轰隆隆地响起,它们将从农田抽来的水通过四根黑色管道排到石臼湖中。记者从值班记录上看到,6月9日闸内的水位达到了8.35米,“超过8.3米,圩田内就会进水,村民们刚栽的秧苗就会被淹,所以我们那天排了4个小时的水。” “现在藕丝堰已经历经好几次整修了,明代的建筑应该还保留一些,但已经很难分辨了。”朱剑峰介绍,由于旧闸的孔径太小,一旦上游下来的水量较大时,水流不是很通畅,今年下半年将进行整修。“一旦加大孔径,当石臼湖水位低的时候,行洪速度就会加快,农民的农田就会有更大保障了。” 在溧水和凤镇张家村与高淳凤山武家嘴村的交界点,一道名为藕丝堰的石闸静静地坐落在这里,它一半属于高淳,一半属于溧水,乃明代万历年间高淳和溧水分开后修建,当地人告诉记者,“藕丝”取的即是“藕断丝连”之意,代表了高淳和溧水的情谊。而藕丝堰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四百多年来,它守护了这里上万亩的农田。如今,陈旧的藕丝堰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记者从高溧藕丝堰闸管理委员会了解到,预计今年下半年,藕丝堰闸将迎来大修。


1楼2013-06-21 19: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