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发凡起例与“前四史”的标点出版工作,宋云彬都是参与者与主持者,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却不为外人所知。今天我们来回顾宋云彬这段工作经过,以及他所付出的大量精神与劳力,不妨说,如果没有宋云彬以他的编辑与学者双重身份(缺一不可)的参加,也就没有现在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成功。
前言
最近,看到一些媒体重点报道(有的放在头版头条),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启动,中华书局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了当代著名学者参加的大型讨论会。一部图书的修订重印,冠以“工程”名,由国家拨款,成了国家工程项目,自然为学术界和出版界视作大事,会上响起一片赞颂之声。4月12日出版的《中华读书报》报道了会议盛况,还列举了当年参加点校工作者名单,自顾颉刚至赵守俨共17人,不足的是却缺少了当年在这项工作中负主要之责并起有重要作用的宋云彬的名字。我们这里讲人名学和排名学,是回避还是疏漏,不得其解。我查看了登载这项“工程”启动消息的几家报刊,除《中国新闻出版报》和《了望东方周刊》各在一份简略的名单中带上了“宋云彬”名字,其他几家大报都不见宋的名字。至少可说明,宋云彬在《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为消息提供者所重视或充分了解,关于他的名字的报道便也可有可无。
所幸宋云彬的三十年日记,近年已经出版(出版社为它起了一个《红尘冷眼》书名),其中关于他在中华书局从事《二十四史》点校工作(那时还想不到叫“工程”)的一段经历,完好无损,真实反映了他参加这项工作的全过程。现即勾稽日记所载有关资料,略加诠说,看看他做了些什么工作。
金灿然识才举贤
1958年7月,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通过中央统战部,调宋云彬去中华书局参加整理古籍工作。据宋的日记,同年9月16日,“赴中华局上工”,分在历史一组,自此他的后半生即在中华度过。金灿然调宋云彬去中华书局工作,是有识人眼光的,中华增加了一位具有广博文史知识及深厚学业素养的资深高级编辑,《二十四史》(首批是以《史记》为首的“前四史”)的标点校勘工作由此启动。而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出版,一向被视为新中国古籍整理及当代出版业的巨大成就,至今尚未有超越之者。对宋云彬本人来说,他得以离开“十年悔作杭州住,赢得头衔右派来”的杭州,重又拾起编辑的老行当,发挥所长,大概也是求之不得的。但新单位并不是避风港,其时普天下莫非“右派”躲不开的改造所。所以宋云彬来到中华,仍得接受领导与群众监督的洗心。
不过,这种改造环境没有压抑住宋云彬的编辑热情与编辑责任感,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发凡起例与“前四史”的标点出版工作,他都是参与者与主持者,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却不为外人所知。1958年9月22日日记云:“余在(陈)乃乾之工作室草拟标点《二十四史》凡例。”这是他到中华书局上工的第六日。次日日记云:“拟标点《二十四史》分段提行说明。”可见《二十四史》的整体标点体例,都是由宋云彬策划起草的,当然后来也征求各方面意见,有所修订,但基础是他奠定的;而且按此体例,也由他来负责执行,《二十四史》最早出版的几部书他都任责任编辑,就是说包括审读书稿、编辑加工、批注版式、填写发稿单、撰写内容提要,以至阅读初二三四校样和最后的付型清样,这一系列编辑程序,都是由宋云彬作为《二十四史》标点本的责任编辑来承担完成的。他做的这些编辑工作,在他的日记中,逐日都留有记载。
《史记》点校带动各史出版
在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宋云彬亲任标点校勘工作的是《史记》与《后汉书》两种,尤以《史记》用力最多,也最能见出他的史学与古文字功力。这是因为《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大书,起示范作用,后面各史都要遵从它的体例规范。宋云彬很早就对《史记》有过较深入研究。1958年初,曾有编纂《史记集注》计划,分送有关方面征求意见。1958年2月至8月在杭州日记中,多次有译注《史记》单篇的记载,且对已有的顾颉刚与王伯祥标点提出质疑与匡正,如1958年3月2日日记云:
上午,译《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顾颉刚标点《史记》及王伯祥《史记选》均读为“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通鉴》作“明酋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无“以家次”三字,胡三省注文置“各以差次”之下,亦以“各以差次”属上为句。今按,皆非也。名者占也。应读为“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盖明尊卑爵秩等级为一事,各以差次占用田宅为一事,奴婢多寡及服饰各随其家爵秩之班次而定,又为一事也。“差次”犹言次第,亦犹言等级也。“明酋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语意重复,为不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