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在竹板上刻字,字写多了会手酸。所以行成了言简意赅的书写习惯。古文追求言简意赅,比如说:一匹马受惊在路上狂奔装死狗。就可以改成:惊马与道殂狗。韩愈说:句读之不解。这个,句读,就是古人的标点符号了。古人除了在大句上用句读标明。一些细小的地方完全可以用韵律来分段。所以文章如果不和韵那就是句读之不解了。就如今日汉语拼音一样古人都会学韵律。
古文也分文体,如果是做文那吗每种文体的格式韵律要求就都十分严格了。如果合乎要求。切文采飞扬,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就可以算好文章了。除非你写固定格式,否则日常行文要求不多,不过不同时期行文习惯不同,才会使人觉得语法繁杂。
论语就是因为韵律,行文习惯的不同,照成了理解上的问题。那句最出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