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吧 关注:234贴子:1,547
  • 4回复贴,共1

【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宗教之世界开放之泉州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6-26 11:01回复
    在泉州,你几乎很难找着一处人文景观,是与宗教毫无关联的。宗教,渗透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寸肌理,涵养着世世代代包容而热情的泉州人。
      在这里,全世界的宗教你都能觅得踪迹。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犹太教……光是短短的一条涂门街,不足一百米,清净寺、佛家寺庙、关帝庙,风格迥异的信仰竟能相安无事。
      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有着“泉南佛国”之美誉,有中国最大的道教造像老君岩,有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史迹“圣墓”,有中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草庵,还有中国唯一保留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白耇庙……你可以触摸那一处处浮雕、碑刻,感受历经岁月洗礼的曲折沧桑;可以流连于泉州海交馆200多座融合各种宗教的神龛,品读泉州人海一般的壮阔情怀。
      追溯历史,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 “市井十洲人”、“缠头赤足半蕃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僧侣,在带来大量的物流、资金流的同时,也将各自的文化与信仰留在了这里: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中亚的摩尼教、东亚次大陆的印度教……时过境迁,这些肤色各异的“十洲人”如今留给我们的,是弥足珍贵的宗教文化瑰宝,它们与泉州本土民间信仰交相辉映,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
      不行宗教旅,枉到刺桐城。
      


    2楼2013-06-26 11:03
    回复
      奇闻逸事
        除了宗教故事和传说之外,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奇闻逸事也十分有趣。
        古樟树“母子相依”
        安溪清水岩寺内古樟树高10余米,主干围6.6米,树心中空,圆心直径近2米,可容纳数人窥天。这棵空心樟居然在离地约1.4米的树体上长出一株子树,古树通天,母子相依,蔚为奇观。
        妈祖“黑面”源诚心
        泉州先民移居台湾,往往在泉州天后宫向妈祖求得一小袋香火,保佑海上平安并在客地安居乐业。他们分布在台湾各地,艰苦创业,都记得天上圣母(妈祖)的香火是从泉州天后宫分香的;有的还亲切地称为“温陵妈”、“黑面妈”(因泉州分香的妈祖庙创建较早,神像面部都被熏黑了)。今日台湾妈祖庙的兴隆,可以说是他们的发祥地就是泉州天后宫。
        “白目佛”越远越灵
        南安凤山寺供奉神佛之一广泽尊王,俗姓郭,名忠福。因郭忠福事母至孝,时常自己饿肚子,把饭留给母亲吃,十六岁在山上坐化成神。因其十六岁成神,其神像方脸童颜,白眼黑珠,平视远方,深为海外华侨所信仰,有“白目佛,益外境,越远求,越显灵”的说法。
        百岁神龟听经得道
        传说泉州仙公山的荷潭中有两只百岁神龟,经常到仙公山的仙洞偷听九仙讲经说法,长此以往,渐渐有了灵性,能预知凶吉。神龟后来就长住在仙公山上,再也没有回到荷潭中,直至坐化。现在到仙公山,还可以看到两座半圆形的峰峦,酷似两只神龟在听仙公讲经,模样十分逗趣。
        宗教进入泉州时间
        究竟从何时开始,各种宗教在泉州这片文化沃土落地生根,并传承至今,形成多宗教和谐共生的格局?梳理一番宗教在泉州的传播以及发展历程便可了然。
        佛教在泉州传播甚早。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九日山建造了第一座佛寺——延福寺,为福建第二座佛寺。当时,中国佛教尚处于译经阶段,而延福寺规模宏大,极盛时期有54个支院。
        唐代泉州海上交通开始兴起,经济繁荣,佛教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唐代泉州共建有佛寺45座,著名的有开元寺、东禅寺、焚天寺等。名僧有匡护、怀晖、令言、智亮等。唐、五代、宋、元等时期是泉州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
        道教在泉州传播有着悠久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方士活动,其后历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隐于清源、紫帽等名山,留下了许多史迹。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白云庙(后世改称元妙观)。唐代,因为唐朝统治者自认是道家老子的后裔,道教得以迅速发展。明清以后泉州道教逐渐走向世俗化。
        唐宋时期,泉州佛、道兴盛,寺庙宫观众多,气势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
        唐代初期,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元代是泉州伊斯兰教鼎盛时期,府治所在地曾建有清真寺七座,直至元末走向衰落。
        古基督教,中国称为景教,于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有石刻表明当时可能也曾经传入泉州。元代,基督教随元军从中亚、内蒙古等地东进南下,传入泉州,后随元朝的覆灭而湮灭。明末古基督教再度传入福建,清初被禁。近代基督教则在五口通商后传入。
        摩尼教,旧译“明教”、“明尊教”等,是伊朗古代宗教之一。摩尼教传入泉州时间在唐代。
        印度教传入泉州的确切时间未见记载。但从一些石刻遗物和族谱资料看,宋元时期印度教曾在泉州传播。
        


      5楼2013-06-26 11:05
      回复
        多元兼容 和谐共生
          泉州多元宗教的独特魅力,无需赘述,满眼都是,短短的一条涂门街,这边是关岳庙,隔壁就是清净寺。历史上“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大量商人、僧侣,造就了今天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也进而孕育了泉州宗教广远的影响力。
          □本版文字 叶舒雯
          多元兼容
          各种宗教和谐交融
          泉州知名文化人士蔡崇达在《小城之春:泉州——寻宝之城》中说到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学者一次偶然到泉州考察,走进一个石头砌成的公共厕所,刚脱下裤子无聊地看着地上的石头——右脚踩着的是一块千年的石碑,左脚踩着的是写着梵文的某个遗址,一惊,连屎尿都拉不出,大叫着跑出来。他一路狂奔到了开元寺,一抬头,看到寺内高耸的仿木石塔上雕刻的竟然是印度教的某个神灵,又发现这庙宇是用皇帝才能用的99根盘龙柱建成的——这柱子,还有许多是用印度教雕刻装饰的。这一下引来了大批学者进驻,发现了这座“藏宝之城”。
          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共存于泉州大地上的各种宗教是多么的和谐、交融。从全国性的神明如观音、关帝,到区域性的神明如妈祖,再到地方的神明如清水祖师,泉州宗教与民间信仰之丰富,可见一斑,更奇妙的是,在泉州,这些佛教、道教与民间宗教的神明乃至祖先牌位供奉在同一寺庙里而毫无不和谐之感。
          源远流长
          从走进来到走出去
          外来宗教传入泉州,并在这片兼容并包的土地上长期和谐共存了千余年,在泉州,开元寺、清净寺、元妙观……这些现存千年以上的寺庙,成为最好的见证。
          外来宗教能传进来,自然也能传播出去。随着移民的脚步,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各国。例子随手可得,泉州通淮关岳庙的香火远播东南亚,仅菲律宾就有几十座。清水祖师、郭圣王的庙宇也遍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海洋成了宗教传播的路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条宗教传播之路。在中国沿海的港口,几乎处处可以见到妈祖庙,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都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
          热心慈善
          每年捐款超千万元
          泉州市民宗局副局长黄尚模告诉记者,每年泉州宗教界慈善捐款均超过1000万元。在捐助之外,各项社会事业也能看到泉州宗教界的身影。如泉州道教的花桥慈济宫设有义诊所,施医赠药;泉州佛教举办承天寺鹦山义学、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铜佛寺收养弃婴以及抗战时期的义务掩埋队等义举,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而由承天寺住持圆拙法师创办的“泉州佛教义诊”,居士陈珍珍创办的泉州佛学苑,同样造福社会。近年来,宗教界还继续举办以“慈爱人间,五教同行”为主题的“宗教慈善周”活动,打造一批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品牌。
          多元文化造就了泉州人兼容并包的性格,而海纳百川的泉州人又创造出各色或许只有在泉州才能一饱眼福的独特宗教建筑。
          摩尼教与道教、佛教:草庵摩尼教遗址,元朝创建时为明教(即摩尼教)寺,明万历间为道士住持炼丹,后又被佛教僧人住持,改名草庵;
          印度教与佛教: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上,立有两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石柱上浮雕印度教神话故事和图案。
          印度教与道教:泉州城内县后街、模范巷交界的白耇庙是明代定居泉州的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刺惹的后裔世氏的祖庙,为印度教寺庙,主祀白狗(印度洋山神),其后殿则附祀真武帝、文昌帝君和田都元帅;
          佛教与道教:紫帽山的金栗洞,原为道教寺庙,后被佛教徒改造为佛教寺庙。
          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总免不了与神灵打交道,民间信仰更是丰富,除了妈祖,还有床头神、灶神各路神灵,初一、十五总要点一炷香,用“圣杯”与佛祖、神仙对话。宗教信仰根植在泉州人生活的许多角落,那些散落民间的各种宗教民俗,更是有趣得很。
         


        6楼2013-06-26 11:10
        回复
          http://www.qzwb.com/spec/node/node_40478.htm 泉州网专题


          8楼2013-08-21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