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在线吧 关注:3贴子:18
  • 0回复贴,共1

一位基层党员的“蔬菜”情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炎炎夏日,走进炎陵县园艺示范场,满眼看到的并不是惜日翠绿的柑橘树,而是苍翠欲滴,瓜果飘香的蔬菜:一排排挂满枝头的辣椒,一条条修长的丝瓜;还有色泽鲜红的茄子......整个田间,好一派丰收之景。
数月以来,谭若明老支书忙得不可开交,时值蔬菜上市的旺季,他整天起早贪黑地忙,早上4-5点前就要把蔬菜运到市场批发,8点回到农场给蔬菜浇水、施肥、整枝......,下午5点组织人手采收蔬菜,他的一天可以说就是这样度过的。“这段日子,每天都要卖千多斤蔬菜,价格都在1.5-3元,预计自己的36亩菜地今年蔬菜收入不会少于20万元。”他告诉我们。
“80-90年代农场的柑橘价格平均1.5-1.8元每公斤,近年来还是这个价,生产成本却在不断增加,蔬菜却不同,同一品种价格5倍、10倍的涨。”问起他为什么要把成片的柑橘园毁掉改种蔬菜时,谭若明老支书把他内心最朴实的想法告诉了我们:这几年来,国家重视“菜篮子”,蔬菜种植销路好,利润更大,加上10多年来的探索,掌握积累了不少蔬菜育苗和种植技术;去年县农业局搞这个城镇蔬菜基地建设,带着农场职工一起种植,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目的是想带着农场职工共同致富。
   谈起种菜之路,从谭若明老支书娓娓道来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他1951年出生,198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任炎陵县园艺示范场党支部书记,刚上任就遇上柑橘产业下滑,为了农场40-50名职工,他偿试过种柰李、种新世纪梨、种板栗......从2001年起,他带着农场职工第一次搞蔬菜种植,由于缺乏资金,他就以农场名义贷款借给职工买种子、地膜、肥料。红红火火干了几年,结果还是没赚到钱,原来20多户职工种菜,最后只剩下了3户。“难道种菜真的没出路?”他没有退却,重新调整思路,2003年冬,在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改种蔬菜为良种育苗,别人卖菜他卖苗,就这一年,他育的0.6亩大棚辣椒和茄子苗净赚了1.2万元,偿到甜头,他看到了希望。10多年来,他每年都要育苗20-30万株,示范种植蔬菜15-20亩,按他的话说,他已与蔬菜有了深厚情结。
   看到他育苗都赚了不少钱,农场职工心动了,加上正遇国家“菜篮子”工程的春风,2011年冬,农场把所有衰退的300亩柑橘园进行了土地平整,再把通过平整的土地分配给有意愿种植的职工,建立了城镇蔬菜基地。2012年春,基地培育蔬菜种苗50万株,蔬菜产品产量达到450吨,收入280万元。看到职工重新拾起种植蔬菜的热情,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而这一年,他卖种苗、卖菜纯收15.9万元。
谈到今后的想法时,他说年底退休了,还会种蔬菜,目的是想把10多年来积累的蔬菜育苗与种植经验传授给大家,培养蔬菜生产“接班人”,争取把农场蔬菜做得有声有色,真正实现通过柑橘改种蔬菜带着职工走上了致富之路。(农业局:黄远太)


1楼2013-07-01 12: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