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吧 关注:180贴子:180
  • 0回复贴,共1

宇宙•时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指时间的流逝。四方上下:指空间的延伸。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称为宇宙。
●阖天谓之宇,辟宇谓之宙。
汉·扬雄《太玄·玄》阖(he):关闭。辟:开辟。天地混沌未分叫做宇,天地开辟有了古今的区别叫做宙。
●宇,冢东西南北。
《墨子·经说上》冢:覆盖。宇覆盖东西南北。
●久,合古今旦莫。
《墨子·经说上》莫:同“暮”。时间包含古今旦暮。
●久,有穷,无穷。
《墨子·经说下》时间是有穷与无穷的统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庄子·天下》宇宙大到极点而没有外围,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
●物,量无穷,时无止。
《庄子·秋水》万物的量是没有穷尽的,时序是没有止期的。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战国·楚·屈原《远游》垠(yin):边际。物质从内外两个方面看都是无限的。
●天地无际焉。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天地是没有边际的。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捶:同“棰”,木棒。一尺长的木棒,每天砍去一半,永远也砍不尽。比喻事物在量方面的无限可分性。
●穴壁而窥,见不盈尺;我登泰山巅,洞视八极。
宋·张孝祥《吴春卿高远轩》八极:最边远的地方。从小洞看东西,仅能看尺寸之地。登上泰山顶,就能看到极连阔的范围。
●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
唐·柳宗元《非国语·三川震》倪:边。天地和阴阳都是无穷尽的。
●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
宋·王安石《道德真经集义》荒大:无边无际。畔岸:边际。道(即气)是无边无际的。
●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汉·张衡《灵宪》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
●东南西北,其极无方,夫何鸿洞,而课校修长?
唐·柳宗元《天对》鸿洞:弥漫。课校修长:衡量长短。天体广大无边,是无法衡量它的长短的。
●天,有形之大者也。
唐·刘禹锡《天论》天是有形体的事物最大的。
●物有际,有物无已。
晋·向秀、郭象《庄子注》物:具体事物。有物:整个物质世界。具体事物是有界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是无限的。物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
明·吕坤《与讲学诸友书》形:有形体的事物。物质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是有生有灭的。天地亦有始终乎?曰:既有消长,岂无始终。
●天地之间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老子》第5章犹:好象。橐龠(tuo yue):风箱。屈:尽。天地好象个风箱,空虚而又蕴藏着无穷无尽的风。
●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又)橐天地。
《管子·宙合》橐(tuò):口袋,引申为包纳。宙:时间。合:空间。万物包纳在天地之中,天地又包纳在时间、空间之中。
●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
唐·刘禹锡《天论》无形体的东西,并不是虚无。实际上还是有形体的,只是太细微,人们不易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已。
●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必因物而后见尔。
唐·刘禹锡《天论》见:同“现”。所谓无形,只是无常形而已。空间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定要依赖于物才显示它的形态。
●天长地久。
《老子》第7章天地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
●天高而明,地厚而平。
唐·韩愈《祭董相公文》天高而显其明远,地厚而显其平旷。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宋·苏辙《上枢密韩太慰书》求:寻访壮观:壮丽的景色。人能认识空间的无限性。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逆旅:客舍。万物存在于天地间,时间的流逝形成不同的时代。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老子》第52章天下万物有它的始点作为本源,既掌握住它的本源,就可以孤孤独的行路者解它的发展。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庄子·齐物论》宇宙有个开始,有个开始之前的没有开始,还有个开始之前没有开始的没有开始。即“始”是没有穷期的。
●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
《庄子·则阳》从事物的本和末看,都是无穷止的。
●亦无始,亦无终,亦无因甚有,亦无因甚无。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宇宙是无始无终的,也不存在何以有和无。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经说》动静没个开端,阴阳没个开始,不知宇宙本源,谁能认识?
●既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器。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物有消有长,当会出现有始有终,天地虽然广阔无边,也是有形有体(故也有始终)。
●不可说道有个始,他那有始之前,毕竟是个什么?
宋·朱熹《朱子语类》“道”没有开端。
●无先后者天也------在我为先者,在物为后;在今日为后者,在他日为先。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时间的先后只是相对的。
●其不见也,遂以为邃古之前,有一物初生之始;将来之日,有万物皆尽之终。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由于人为所见有限,就以为太古以前,物的形成有个开始;将来,则有毁灭的一天。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类的历史是在新旧不断更替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
●风月不居,时节如流。
汉·孔融《与曹公论盛教章书》岁月流逝永不停留,时序更替如水东流。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尚书大传》卷一下旦复旦:一天又一天。光阴一天复一天地逝去。
●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
三国·魏·曹植《箜篌引》惊风;疾风。光阴过得很快,就象疾风卷着白日向西流逝。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唐·李白《古风》逝川:流水。流光;逝去的时光。流水与时光迅速飞逝,决不等待谁。
●君看白日驶,何异弦上箭。
唐·李益《游子吟》时间象飞箭一般流逝。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元·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梭:织布时牵吲纬线的工具。趱(zān):赶。比喻时间过得快。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清代儿歌《早打点歌》比喻光阴如同穿梭和飞箭那样快速。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
《国语·越语》天道:自然规律。皇皇:同“煌煌”,显明。自然规律非常显明,日月都遵循着自己固有的规律运行。
●有物有则。
《诗经·大雅·丞民》则:法则,规律。世界万物都有其固有的法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常:规律。大自然的一切变化是有规律的,它不是因为有贤君尧才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暴君桀就消灭。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天论》辍:废止,取消。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取消了冬天,地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了面积。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荀子·天论》常道、常数:规律,法则。大自然的生生灭灭均有一定的规律。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管子·形势解》自然界不会改变其固有的法则。
●天,覆万物,制寒署,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
《管子·形势解》常:规律。万物的生长,寒暑的交替,日月的运行,星晨的排列有序,都是有规律的。
●生而可寻,所谓理也;理之所全,所谓有也。
晋·悲《崇有论》气变化成物是有规律可寻的,这就是所谓“理”;但理要以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定形体来体现,这就是所谓“有”。
●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天道:即天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宇宙间一阴一阳之交替运动变化,这就是必然规律。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天下事物都可以从理来察看。有物必有它的规律,一物有一物的规律。
●天者,理也。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整个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它不变的常规,这就是理。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有如一日之昼夜运行和一年之四季运行相同。
●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
宋*张载《语录》天地之本质是以形无体的太空为实在。
●春生冬死,秋实夏荣,云行雨施,水流风从,自然之理。
《庄子*天运》理:规律。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日朝出而幕人,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汉*王充《论衡*命禄》日出日落,并不是应谁的请求,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
●天之生物也有,物之既形也有秩。
宋·张载《正蒙·动物》事物的产生过程以及产生以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天地自然……消长有几,往有几,往来有迹,而条理亦可得而纪矣。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卦传》几、迹:法度、轨迹,均指规律。纪:通“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法:效法,根椐,遵循。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它以自己为根据。道就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道也,万物之所以成也。
《韩非子·解老》“道”是使万物之所以如此,使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道理(或规律)。
●由气化,有道之名。
宋·张载《正蒙·太和》气变化过程的规律,就叫作道。
●天得之以交,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御其气变。
《韩非子·解老》维斗:北斗。五常:金、木、水、火、土。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受到“道”这个总规律的制约。
●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
宋·陈亮《与应仲实》“道”(规律)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也。
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劲》“道”不是存在于事物的外面,而是为事物本身所固有并运行于事物之间。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宋·叶适《习学记言》存在客观事物,就存在客观事物的规律。
●道之在天下,施于日月之间。
宋·陈亮《经书发题*诗经》“道”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
●道者,天地人物之道理。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天地人物:指自然和社会。所谓“道”,就是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规律存在于有形或无形的物质之中。
●元气之上元物,无道,无理。
明·王廷相《雅述上》意为离开物质,就不存在规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传·系辞上传》形而上:一说,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一说,无形的。形而下:一说,具体事物;一说,有形的。具体事物叫做“器”,“道”是超越具体事物,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一说,规律是无形的,所以称为道,具体事物是有形有质的,所以称为器。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宋·朱熹《答黄道夫书》理,就是万物万形以前的一个总规律。
●形而上者,非元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有形而上。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所谓“形而上者”并非无形。有了形(具体事物),才有形而上的道,即有事物才有事物的规律。
●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上。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有具体事物(“器”),才有形体,有形体,才有“道”。
●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所谓形而上,并不是无,只是隐藏不露,没有形而下即具体事物那么显著罢了。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具体事物)不能截然分开。原初物质就是“道”,具体事物就是“形”或“器”。“道”和“形”(或“器”)是物质的两种状态。
●天下无象外之道。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下传》象:具体事物。道:规律。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
●治器则谓之道。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规律(“道”)存在于具体事物(“器”)之中。
●非器则道无所寓。
清·顾炎武《日知录》没有具体事物规律就不存在。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没有事物就没有规律。
●器亦道,道示器。
明·罗饮顺《困知记》具体事物和它的规律是分不开的。
●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
清·黄宗羲《先师山先生文案序》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世界上只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而事物的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所以只能说道是器的道,不能说器是道的器。
●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后行,器存而道不亡。
清·谭嗣同《报贝元征书》道:规律。体用:指本体和作用,体是根本的,用是体的表现。具体事物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具体事物的体现。有具体事物才有体现它的规律。
●道之所寓者,器也,------然道之中未尝无器,器之至者亦通乎道。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答彭教谦书》虽说道寓于器中,但事物及其规律不是截然相异的,而是同一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表里,又彼此相通。
●唯有是物,然后是道有所措也。
宋·杨万里《言》措:安置,引申为寄寓。规律存在于事物之中,有事然后才有事物的规律。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万物之理。
《韩非子·解老》所然:形成那个样子的东西,必然性。道:这里指世界的总规律。理:特殊规律。
●道得之间,理得之异。
宋·张载《语录》道是宇宙的总规律,故得之同;理是万物各自的规律,故得之异。
●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各差别。
明·王迁相《述上》事物不同,它们的规律也不同。
●若夫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若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者,此理之所以名也。
明·罗钦顺《困知录》然:必然如此的趋势。主宰:制约。使事物有一个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的必然趋势的东西,就叫做理。
●理者,无所以昭著之秩也。
清·王夫之《正蒙注·诚明》昭著:明显。理是使自然办有秩地运动变化的东西。
●气原是有理底,尽天下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物质(气)本来就有它固有的规律性(理),有气就有理,有气才有理。
●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清·戴震《孟子师说·浩然章》物质世界运动变化有序不乱,这就是理。理看不见,只能通过认识气来认识理。
●凡物之质,皆有文理,灿然昭著曰文,循而分之,端绪不乱,曰理。
清·戴震《绪言》灿然昭著:光彩鲜明。端绪:头绪。事物都有文有理,理就是事物固有的规律。
●塞宇宙一理耳。
宋·陆九渊《与吴斗南书》理是宇宙的本源,整个宇宙只有一个“理”。
●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内(心)是个理,外(物)也是个理。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宋·陆九渊《与李宰书》没有客观的理,“心”就是理。
●此一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宋·陆九渊《答朱元晦》理是充塞于宇宙之间,并不以个人之知行如何而有所增加或减损。
●人以天之理为理,而天非以人之理为理者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序卦传》天之理:客观规律。人之理:人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认识。天之理是客观的,人之理是对天之理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此即为理矣。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势:必然如此的趋势,这里指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理”)。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宋·朱熹《朱子语类》天下不存在没有规律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规律,即物质与规律不能分离。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气未成形以前之理,气是理已成形以后之气。
●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宋·朱熹《朱子语类》“极”是道理的最高标准,最后的本源,它总包天地万物的根本大理,这便是所谓太极。
●在天言,则在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宋·朱熹《朱子语类》最高准则的理,不只天地有,万物都有。
●万物皆有理。
宋·张载《正蒙*语录》一切事物都有规律。
●理只是气之理。
明·罗饮顺《困知记》气:原始物质。规律仅仅是物质的规律。
●气者,理之依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理是依赖气而存在的。
●气外无理。
清·李《中庸传注问》物质之外不存在规律。
●物无孤立之理。
宋·张载《正蒙*动物》物及其规律不可分离。
●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明·王廷相《太极辩》“理”寓于“气”之中。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规律不能孤立于物质之外。
●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规律是物质的规律,没有物质就无所谓规律。
●世儒分理气为二,而求理于气之先,遂坠佛氏障中。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障:遮盖,迷误 。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把“理”和“气”分割开来,在气之先求理,陷入了佛家的迷误。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明·王迁之《述上》统一的客观世界有一般 的规律,万事万物各有特殊规律。
●万物皆备于我矣,不独人尔,万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备:包括无遗。我:指“理”。天地万物都丰在理之中,人和物都是从理中产生出来的。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宋·朱熹《朱子语类》天地万物的理都在人的心中。
●事有条理曰理,即在事中。-----《诗》曰:“有物有则”,离事物何所为理乎?
清·李《论语传注问*子张》事物的规律就寓于事物之中。
●理见于事。
清·李《论语传注问*学而》规律要从事物中体现出来。
●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以见其形。
《韩非子·解老》执:拿,根据。见:同“现”,显露。处:揣度。规律虽是无形的,但“圣人”可以通过它显现出来的功效来把握它。
●天道发育万物者,人不得而与焉。然其情状变化,不能逃吾所感之通。
明·王廷相《慎言·作圣》与:给与或取消。通:认识,掌握。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却能认识和把握它。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贰:违背。循:顺。倍:通“背”,违背。遵循着道而行事,天就不会使人受祸;违背道,任意妄行,天就不会使人吉祥。
●缘道理以人事者,无不能成。
《韩非子·解老》缘:遵循。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循一则用力而功立。
《韩非子·用人》循天: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物无妄然,必须其理。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妄:胡乱,无秩序。理:规律。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理不在人,皆在物。
宋·张载《语录》上事物的规律不在人的头脑中,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理: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如此的趋向。
●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气之中乎。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理:规律。气:原初物质。理乎气:使气有条不紊,这里,理作动词用。所谓“理”,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必然性,气外无理。


1楼2013-07-02 16: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