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886贴子:6,158,023
  • 25回复贴,共1

【吐槽】傅佩荣:细说论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了几页,太敢于发表新见解了。读时心里有种腻歪感,想吐而吐不出来。反正是不舒服。
不过,耐着性子读也是可以的,起码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
只是,如果没有读过《论语》的朋友,绝对不推荐这本书。。不敢说谬误太多,起码容易造成误导。还是喜欢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下面举几条例子,算是吐槽了。
“巧言令色,鲜矣仁。”,傅先生将这“仁”只是解释为“真诚心意”。
如果有了“真诚心意”,就有“仁”了么?
“仁者爱人”,不仅有“真诚的心意”,还要有“真诚的行为”。内在情感与实际行为统一了,才可以成“仁”。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不习乎?”傅先生将“传”解释为,“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么?”
傅先生解释,因为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子教学时孔子已经过世。这里是曾子的学生记录下的,因此曾子所说的“传”,应该是他自己所教授学生的知识,自己有没有印证练习。
的确是新见解。
可是曾子所教授学生的知识,有多少是新见解呢?不是继续教授儒家的一套学说么?
将“传”继续理解为孔子所教授的知识,虽然过世多年,也经常问一问:孔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勤加练习印证呢?这样也更像是自省吾身。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傅先生将“行有余力”翻译成“认真做好这些事”。。不理解。
因为“认真做好这些事”只是“行”的解释。“余力”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傅先生将“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他的根据是五伦思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既然后面几句涉及到父母、君臣、朋友。这第一句贤贤易色,就对应是夫妇了。
可是既然已经有了妻子,这妻子的容貌已经订下了。对于一个已婚多年的男人说:你要重视你妻子的品德,而轻视她的容貌。这不是扯淡么?除非是劝解未婚男人的。但是古代未婚男人的婚姻是自己做主么?
论语中还有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似乎可以阐发这“贤贤易色”四个字。。亲近贤德的人,轻视美色。这样的人,是容易进步的。


1楼2013-07-03 12:19回复
    一直觉得《XX品论语》、《XX说论语》都是快餐文化、垃圾食品。
    为何很多人不爱读原著,喜欢听别人胡扯?


    IP属地:北京2楼2013-07-03 12:53
    收起回复
      2025-05-14 17:23:04
      广告
      还是在本学期又读了一遍四书中的论语,解得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反正不是特别喜欢这种书,论语嘛,还要原本才好


      3楼2013-07-04 09:50
      回复
        可是既然已经有了妻子,这妻子的容貌已经订下了。对于一个已婚多年的男人说:你要重视你妻子的品德,而轻视她的容貌。这不是扯淡么?除非是劝解未婚男人的。但是古代未婚男人的婚姻是自己做主么?
        看到这段话,我就笑了。


        4楼2013-07-04 10:46
        收起回复
          同推荐李零。


          5楼2013-07-04 10:54
          回复
            其实觉得读原著 也很 ..........不谈
            1 阅读难 2 怀疑
            说实话吧 最爱看掐架 因为原著难读 不如让学者掐架好得出一个近视原著的东西


            IP属地:福建6楼2013-07-04 15:43
            收起回复
              这样的著作,太浪费纸了~可以说这是因为作者本身底蕴不够么,所以会有很多想当然?~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7-04 16:08
              收起回复
                我正准备开始读《傅佩荣解读老子》……


                8楼2013-07-04 16:17
                收起回复
                  2025-05-14 17:17:04
                  广告
                  论语感觉本来就读不转
                  后来准备买这些人的论论语看一下
                  结果深深的失望了
                  特别是前段时间那个论语是讲快乐的那个人


                  IP属地:英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7-04 17:17
                  收起回复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直觉得这句话是抄书人抄错了,应该是
                    “弟子入则孝而悌,出则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IP属地:内蒙古10楼2013-07-04 20: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