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吧 关注:180贴子:180
  • 0回复贴,共1

道理·道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
《国语·越语》天道:自然规律。皇皇:同“煌煌”,显明。自然规律非常显明,日月都遵循着自己固有的规律运行。
●有物有则。
《诗经·大雅·丞民》则:法则,规律。世界万物都有其固有的法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常:规律。大自然的一切变化是有规律的,它不是因为有贤君尧才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暴君桀就消灭。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天论》辍:废止,取消。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取消了冬天,地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了面积。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荀子·天论》常道、常数:规律、法则。大自然的生生灭灭均有一定的规律。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管子·形势解》自然界不会改变其固有法则。
●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
《管子·形势解》常:规律。万物的生长,寒暑的交替,日月的运行,星晨的排列有序,都是有规律的。
●生而可寻,所谓理也;理之所体,所谓有也。
晋·裴頠《崇有论》气变化成物是有规律可寻的,这就是所谓“理”;但理要以一定形体来体现,这就是所谓“有”。
●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天道:即天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宇宙间一阴一阳之交替运动变化,这就是必然规律。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天下事物都可以从理来察看。有物必有它的规律,一物有一物的规律。
●天者,理也。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整个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它不变的常规,这就是理。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有如一日之昼夜运行和一年之四季运行相同。
●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
宋·张载《语录》天地之本质是以无形无体的太空为实在。
●春生冬死,秋实夏荣,云行雨施,水流风从,自然之理。
《庄子·天运》理:规律。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就有一定的规律性。
●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汉·王充《论衡·命禄》日出日落,并不是应谁的请求,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
●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
宋·张载《正蒙·动物》事物的产生过程以及产生以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天地自然……消长有几,往来有迹,而条理亦可得而纪矣。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序卦传》几、迹:法度、轨迹,均指规律。纪:通“记”。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按规律进行的,而且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 法:效法,根据,遵循。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它以自己为根据。道就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韩非子·解老》“道”是使万物之所以如此,使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道理(或规律)。
●由气化,有道之名。
宋·张载《正蒙·太和》气变化过程的规律,就叫做道。
●天得之以交,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气变。
《韩非子·解老》维斗:北斗。五常:金、木、水、火、土。世界上各种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受到“道”这个总规律的制约。
●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
宋·陈亮《与应仲变》“道”(规律)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也。
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道”不是存在于事物的外面,而是为事物本身所固有并运行于事物之间。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宋·叶适《习学记言》存在客观事物,就存在客观事物的规律。
●道之在天下,施于日用之间。
宋·陈亮《经书发题·诗经》“道”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
●道者,天地人物之道理。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 天地之物:指自然和社会。所谓“道”,就是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有形赤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规律存在于有形或无形的物质之中。
●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明·王廷相《雅述上》意为离开物质,就不存在规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传·系辞上传》形而上:一说,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一说,无形的。形而下:一说,具体事物;一说,有形的。具体事物叫做“器”,“道”是超越具体事物,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一说,规律是无形的,所以称为道,具体事物是有形有质的,所以称为器。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宋·朱熹《答黄道夫书》理,就是万物成形以前的一个总规律。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有形而上。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所谓“形而上者”并非无形。有了形(具体事物),才有形而上的道,即有事物才有事物的规律。
●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上。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有具体事物(“器”),才有形体,有形体,才有“道”。
●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所谓形而上,并不是无,只是隐藏不露,没有形而下即具体事物那么显著罢了。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
清·戴震《孟子宇义疏证》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具体事物)不能截然分开。原初物质就是“道”,具体事物就是“形”或“器”。“道”和“形”(或“器”)是物质的两种状态。
●天下无象外之道。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下传》象:具体事物。道:规律。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
●治器则谓之道。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规律(“道”)存在于具体事物(“器”)之中。
●非器则道无所寓。
清·顾炎武《日知录》没有具体事物规律就不存在。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没有事物就没有规律。
●器亦道,道示器。
明·罗钦顺《困知记》具体事物和它的规律是分不开的。
●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
清·黄宗羲《先师蕺山先生文案序》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世界上只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而事物的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所以只能说道是器的道,不能说器是道的器。
●道,周也;器,体也。体立而后行,器存而道不亡。
清·谭嗣同《报贝元征书》道:规律。体用:指本体和作用,体是根本的,用是体的表现。具体事物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具体事物的体现。有具体事物才有体现它的规律。
●道之所寓者,器也,……然道之中未尝无器,器之至者亦通乎道。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虽说道寓于器中,但事物及其规律不是截然相异的,而是同一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到为表里,又彼此相通。
●唯有是物,然后是道有所措也。
宋·杨万里《庸言》措:安置,引申为寄寓。规律存在于事物之中,有事物然后才有事物的规律。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韩非子·解老》所然:形成那个样子的东西,必然性。道:这里指世界的总规律。理:特殊规律。稽:汇合。道是万物所以会形成那个样子的道理,是万理的总汇。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韩非子·解老》稽:这里作统制,制约。万物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而“道”则是统制这些规律的总规律。
●道得之间,理得之异。
宋·张载《语录》道是宇宙的总规律,故得之同;理是万物各自的规律,故得之异。
●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各差别。
明·王廷相《雅述上》事物不同,它们的规律也不同。
●若夫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若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者,此理之所以名也。
明·罗钦顺《困知录》然:必然如此的趋势。主宰:制约。使事物有一个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的必然趋势的东西,就叫做“理”。
●理者,无所以昭著之秩序也。
清·王夫之《正蒙注·诚明》昭著:明显。理是使自然界有秩序地运动变化的东西。
●气原是有理底, 尽天下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物质(气)本来就有固有的规律性(理),有气就有理,有气才有理。
●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清·戴震《孟子师说·浩然章》物质世界运动变有序不乱,这就是理。理看不见,只能通过认识气来认识理。
●凡物之质,皆有文理,灿然昭著曰文,循而分之,端绪不乱,曰理。
清·戴震《绪言》灿然昭著:光彩鲜明。端绪:头绪。事物都有文有理,理就是事物固有的规律。
●塞宇宙一理耳。
宋·陆九渊《与吴斗南书》理是宇宙的本源,整个宇宙只有一个“理”。
●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内(心)是个理,外(物)也是一个理。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宋·陆九渊《与李宰书》没有客观的理,“心”就是理。
●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宋·陆九渊《答朱元晦》理是充塞于宇宙之间,并不以个人之知行如何而有所增加或减损。
●人以天之理为理,而天非以人之理为理者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序卦传》天之理:客观规律。人之理:人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认识。天之理是客观的,人之理是对天之理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此即为理矣。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势:必然如此的趋势,这里指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理”)。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宋·朱熹《朱子语类》天下不存在没有规律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规律,即物质与规律不能分离。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气未成形以前之理,气是理已成形以后之气。
●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宋·朱熹《朱子语类》“极”是道理的最高标准,最后的本源,它总包天地万物的根本大理,这便是所谓太极。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宋·朱熹《朱子语类》最高准则的理,不只天地有,万物都有。
●万物皆有理。
宋·张载《正蒙·语录》一切事物都有规律。
●理只是气之理。
明·罗钦顺《困知记》气:原始物质。规律仅仅是物质的规律。
●气者,理之依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理是依赖气而存在的。
●气外无理。
清·李塨《中庸传注问》物质之外不存在规律。
●物无孤立之理。
宋·张载《正蒙·动物》物及其规律不可分离。
●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明·王廷相《太极辨》“理”寓于“气”之中。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规律不能孤立于物质之外。


1楼2013-07-03 21:4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