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汉服吧 关注:8贴子:59
  • 6回复贴,共1

[转]何处是我家-寻找中国人的心灵归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寰中赤县神州境,天上琼楼玉宇宫。红楼语
十年梦醒相思泪,万里西风瀚海沙。同命鸳鸯悲命薄,天涯何处是我家。愿将热血洒明尘,且把遗言托旧人。应念李郎家国恨,留他同赏雪山春。
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写的《女帝奇英传影》·七绝两首
亘古以来,中原称赤县神州,众神之所,华夏之家。炎黄先人们执雌持下,厚德载物,以无比的民族智慧和勇气,开民智,拓洪荒,公天下,抚八方。为后人留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和光荣。曾几何,众神被子孙抛弃,家族不配其享,圣贤隐于星河,九州不复其光。失去信仰,民众就没有了灵魂,失去自信,文化就没有了根基。失去传承,民族就没有了未来。看万里河山,华夏踪迹无觅处,体亿兆斯民,不知家归何方。


1楼2013-07-04 16:36回复
    祖宗篇: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无祭祀,则失祖宗,失敬畏,坏社稷,害子孙,遗祸无穷。祖者,父系根脉,宗者,祭祀之礼。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人的祖宗祭祀,分为几个类别,从草根平民到国家施政,贯穿上下,始终如一。感恩类的祭祀,祭祀天地,祭祀太庙、宗庙。天地祭祀,是祖宗祭祀的根本和来源。天地阴阳,化育万物,是一切生命的原始父母,感恩天地,祖宗之源。太庙祭祀,是皇室家族的祖宗祭祀,家族祭祀的最高级别。各家族的宗祠祠堂,有一姓之宗祠,有郡属堂号分支的祠堂。是家的最基本定义。在民间还有祭祀土地的土地庙,也属感恩类祭祀的民间形式。追崇类的祭祀,祭祀圣贤,祭祀英雄。祭祀祖师。圣贤祭祀,黄帝陵、伏羲陵、老君庙、孔庙等。英雄祭祀,岳庙、关庙、各地城隍庙等。祖师祭祀,民间百工之祖师祭祀。所有祭祀,都是祖宗祭祀的具体化和文化延伸,体现了华夏信仰的基本思想。


    2楼2013-07-04 16:37
    回复
      在世界各大宗教产生时的几千年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家庙、祖宗祭祀。据甲骨文记载,中国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祖先祭祀仪式。三牲祭祀,因级别不同,所用家畜不同,分为太牢、少牢之别。牢字最初含义,就是在祭坛上摆置牛羊猪大牺牲的祭祀,为国君级别的祭祀。少牢,则是士大夫家族的礼仪级别。我们来看个家字,看看什么是家。“家”在上面一个“宝盖儿头”,下面一个“豕”字。汉字但凡有“宝盖儿头”的字,大多有房屋的含义,“豕”就是猪,指代用来祭祀的级别。用猪羊等祭祀的宗庙就是家。这是华夏民族家的基本含义。国家其实就是家国。是华夏的“家国一体、先家后国而天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政治理念。


      4楼2013-07-04 16:38
      回复
        扎根于每个家庭的祖宗崇拜文化造就了中华生育文化的独特人口观和顽强生命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三事,赵歧的注释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孟子认为,无后是比陷亲不义,不赡养父母更为不孝的事。在孔子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可见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是被视为了“孝”的最高体现,“孝”也就成了人们最强的生育动机。中国历史上一直维持在几千万人口,“无后”所以“为大”者,意义在此。


        5楼2013-07-04 16:38
        回复
          轻生死,名身后,俯仰无愧天地,对起祖先,对起后代,成为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每个家族历代遵行,并为完成这一基本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华夏历史上家族的迁徙都是悲壮而神圣的。衣冠南渡,魂断洛阳桥,遗民下南洋,一抔黄土,背井离乡。华夏先人,在家国危亡之秋,总是把祖宗牌位郑重交给女人和孩子,选择死亡,捍卫社稷,牺牲自我,以保存后代,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人,完成人种和文化的薪火相传,这种舍生取义的家族民族魂惊天地,泣鬼神。在华夏汉人的内心里,家族、民族繁衍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人,就没有家,没有民族,就没有未来.


          6楼2013-07-04 16:39
          回复
            二、教化观
            如果说祖宗文化的第一功能是传承,那么第二功能就是教化。敦敏教化,以成小人,修睦乡里,以成大人。是圣人圣君教化之目的。教者,孝文也。以孝为本。教字,象手执鞭扑教于之形,表示长辈对下辈的督责。化字,从二人,其中一个正立,一个倒立,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融解之意。“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便是“教”的本义教化、训诲。教化之本,教化之引申,有多层意义。有教人从善,如《孟·滕文公》“教人以善谓之忠。”,有师者教授知识,如《管·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有训练技艺,如《焦仲卿妻诗》“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有遵从之原则命令,如命令之称。如《易·管》“圣人以神道设教。”教化之首要在于孝道,所谓“百行孝为先”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可见,教化之根本在孝道培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圣人圣君之教化大义,可见于此。而孝道文化之选择,则是祖宗文化的必然结果。所以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7楼2013-07-04 16:39
            回复
              教化根于孝道,有大小至善之别。圣人之道,化育君子小人,以别文明野蛮。幼发垂髫,不谓成人,教之“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感念父母之德。二十成人,行之弱冠之礼,谓成人,小人平民,以别于禽兽。及闻圣贤之道,舍家族之私为天下之公,方谓君子。儒家曰善,孝行为本,及至大学,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华夏人之宗祠就是家族教化开始的地方。
              家族里的教化,以祠堂为中心,行基本人伦教化。五伦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所谓仁义礼智信。待亲,敬养、无违,勿陷亲于不义。视生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宗族之华夏教育,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族族长制,在民国还有一定遗存,家族从孝道、以致和睦乡里的基础教育,功不可没。宗祠之延伸,有私塾教育,家族请教授为学前儿童启蒙之所。私塾多为宗族出钱筹办,有别于学庠,严格意义上,还属宗族教育的一部分,不过,有所延伸,为公族教化,提供了对接。公族教化,圣人圣君教化的内容。称之为学庠。从中央太学到地方各类书院,都是国家公器作用的对象。教化已经脱离一家一姓之私,目的服务于民族国家的阶段。称之谓君子之教。华夏科举制实行后,多了个进士层,可以立于庙堂之上,取得为国家服务之资格。
              家族之教化,为私。社会教化,为公。华夏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以服务对象而区分公私。公族国家教化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和国家服务。选贤任能,从公族教化中筛选,但同时,还有一种家族举荐例外,如举孝廉,是家族推荐,经国家认可,可以在功名之外进入国家行政。华夏教化,公私有别,却又源流一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由家族孝道之本,参悟君子圣贤大道,进而为民族和国家服务。华夏之教化观在宗族文化里得以显现。


              8楼2013-07-04 16: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