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吧 关注:180贴子:180
  • 0回复贴,共1

功能·宗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理当为了适应时世的需要而著述,诗歌理当为了表现事物的需要而写作。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周易》鼓动一下使之行动起来所凭籍的是文辞。
●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
明·宋濂《文说赠王生黼 》明道:阐明义理。立教:建树政教。辅俗化民:辅导风俗和教化人民。
●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唐·李白《宋中丞自荐书》文章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学识可以推究天理和人道。
●文章以政通,而风俗从文移。
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序》文章可促使政治通达,而风俗也随文章本身而写作。
●文者,贯道之器也。
唐·李汉《集昌黎文序》贯道:贯通道理,传扬主张。器:用具。文辞是贯通、传扬道理的的工具。
●文学以载道也。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载道。
明·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文辞是用来记述和阐发一定的道理和主张的。宋·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文以饰言”
●诗主言情,文主言道。
清·费锡璜《汉说总说》诗歌以表达情感为主体,文章以表达义理为主体。
●文,虚器也;道,实指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中》虚器:空的器具,即表现形式。实指:实在意旨的所在,即思想内容。
●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实:实在即是。系:依附、委系、联缀在一起。诗文是用以反映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的。
●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归。
清·黄宗羲《诗历题辞》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很重大,小则陶冶一个人的性情,大则干系到国家的治乱。
●观乎人文以文成天下,观乎国风以风察兴亡。
唐·刘知几《史通·载文》人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 风》、《卫风》《郑风》、《齐风》等十五国风。强调了文章和诗歌的巨大的社会功能。
●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
宋·曾巩《王子直文集序》系:依附。国家的治与乱对文章的得与失影响极大。
●不有风雅颂,何由知功名?不有赋比兴,何由知废兴。
宋·邵雍《特画吟》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六义。前为诗的类型 ,后为方法。从诗经才知功名和兴废。
●文之盛衰,实关时之否泰。是故先王从诗观民风,而知国之兴废。
明·刘基《苏平仲文稿序》否泰:《周易》中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事不通”。合用指世道的兴衰和人事的通塞。民风:民俗风气。废:败。
●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
唐·孙过庭《书谱》旧章:老一套的过时的章程或述说。殊:超过。苟:马虎。新说:新主张见解。
●正人心,善风俗,莫要于诗。
清·刘开《读诗说上》端正人心,善化风俗,没有什么比诗更重要的了。
●曲之无益于风化,无关劝戒者,君子不为也。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无益于教育感化和无关规劝儆戒的词曲,正派的人是不写的。
●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
宋·叶适《题周子实所录》写文章如果不能关及教育感化的事,虽然写得精妙也没有益处。
●尤恨其儿女情长,风云气少。
南朝·梁·钟嵘《诗品》儿女情长:男女之情缠绵不断。风云:社会生活的变化。谓诗文应多反映社会生活。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宋·苏轼《答乔舍人启》体用:本指中国哲学范畴的本体与作用,这里指具有实在内容和实际作用。文章以华丽风采为次要,而以内容作用为根本。
●世界日新,文界诗界当造出一新天地。
清·高旭《愿无尽庐诗话》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而诗文应当适应时代发展,创造出一个新天地。
●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
清·黄遵宪《与丘菽园诗》小道:原儒家称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技艺为小道;后指分量不重的事物。出:使用。左右:影响。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唐·杜荀鹤《秋日山中》所发的言论关系到时世实务,所写的篇章显示了国情民风。(国风原指《诗经》的组成部分)
●吟风弄月兴何长。
宋·朱熹《抄二南寄平父因题此诗》吟风弄月:指多用风花雪月为题材,以抒发性情并状其闲适的诗作。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宋·王安石《上人书》写文章务必对世道有所补益。
●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
《宋史》挽:挽救,挽回。颓波:喻颓废衰败的文风。息:平息。邪说:妖异怪诞的著述。
●必得其所托而后传于世。
宋·曾巩《南齐书目录序》所托:有所依托。即指内容和依据。传:传扬,留传。
●言必中当世之过。
宋·苏轼《凫先生诗集序》发出的言辞必定切中当世的弊端。
●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
宋·苏轼《答俞括书》酌古:斟酌评说古代。御今:治理今世。济世:救助世道。
●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宋·刘克庄《八十吟十绝》忧时:忧虑时事。感慨:感触而慨叹。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南朝·梁·钟嵘《诗品》使品味者感到情韵无穷,使听诵者顿时触情动心,诗就达到了至善的地步了。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形容李白诗作震撼人心、激荡时世的威力。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清·陈奂《毛诗序》矫正得失,撼动天地,感染鬼神的,最切近的无过于诗了。
●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
明·徐祯卿《谈艺录》动物:打动人。


1楼2013-07-04 23: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