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少的吧 关注:175贴子:8,159
  • 12回复贴,共1

【人最少的吧】VAE SPACE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最少的吧】VAE SPACE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7-09 22:58回复
    在高处凝望世界流动
    失落之处仍然会笑着哭
    人间的跌荡 默默迎送
    当生命似流连在摩天轮
    幸福处随时吻到星空
    惊栗之处仍能与你互拥
    彷佛游戏之中 忘掉轻重
    追追赶赶 高高低低
    惊险的程度叫畏高者昏迷
    凭什么不怕跌低
    多侥幸跟你共同面对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7-09 22:59
    回复
      《把伤痕当酒窝》
      “我伸了一下懒腰,望着窗外阴暗的天。快要下雨了,而此时已近黄昏。
      心情不错。是的,我搬家了。
      桌前放着一本书,其中的一章,标题赫然是,把伤痕当酒窝。正当我准备看看这个标题背后的内容时,父亲叫我:出去找一个拾废品的人来,家里正有一堆没用的旧东西。
      下了楼,我走在一条极其平凡的街道上。一些高雅人士所鄙薄的低俗人等,全部在这条街上济济一堂,先是五家大排档,然后是一排小吃摊,再过去就是农贸市场。这些人有时的确粗俗,譬如他们的三轮车撞到你却不说对不起只是表情怪异的一笑;譬如你买东西跟他们讨价还价到最后他们会蛮横的说,我不卖了。后来我渐渐想通,前者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城里繁琐的礼貌用语,因此他们只能投以抱歉的微笑,但是这一笑遭遇到了城市人翘起的嘴角和傲慢的眼神,所以这个笑容顿时变味;后者更好理解,因为城市人砍下的价格已然超过了他们接受的底线。
      一个老人缓缓的从我身边滑过。牵着条狗,另一只手里搓着健身球,背部倔强的挺直,眼角流露出幽默的笑意。
      这种笑意的内涵,正由这条平凡的街道默默的注释着。
      拾破烂的终于在这里被我搜索到。这位老人,头发全白,我很少看见如此纯粹的白了;一种慈祥的感觉洋溢在他的脸上。他的身后,悠悠然跟着一个孩子,这是老人的孙子。
      天更暗了,一些雨点开始打落在我们的脸上,我们三个默然前行,再也没有说话。
      到家了。老人嘱咐孩子等着,然后随我上楼。进门时我发现老人的鞋子很脏,我不希望他将泥土带进我的新家。老人似乎明白,脱下鞋子,赤着脚进来。虽然这时早已立秋,天气转凉。
      父亲让他稍坐,便进房里整理废品。只剩我和他孤坐客厅。忽然想起晚上我要上课,便丢下老人自己到房里穿戴整齐。
      然后准备出发。我觉得我应该戴上手表。一个中学生的时间,若不珍惜,很容易从指尖溜走。
      这时老人已把东西弄好,付了钱,准备走。父亲见外面雨大,便让他稍作歇息。他没推辞,便和父亲随便聊聊。
      她的孙子的父母死了。孙子八岁,还没上学。此时,他们还没吃饭。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认为恰恰相反。富裕的家庭能营造不同的环境,所以多样;不幸的家庭总是相似,因为单一。
      他们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7-09 22:59
      回复
        溢在他的脸上。他的身后,悠悠然跟着一个孩子,这是老人的孙子。
        天更暗了,一些雨点开始打落在我们的脸上,我们三个默然前行,再也没有说话。
        到家了。老人嘱咐孩子等着,然后随我上楼。进门时我发现老人的鞋子很脏,我不希望他将泥土带进我的新家。老人似乎明白,脱下鞋子,赤着脚进来。虽然这时早已立秋,天气转凉。
        父亲让他稍坐,便进房里整理废品。只剩我和他孤坐客厅。忽然想起晚上我要上课,便丢下老人自己到房里穿戴整齐。
        然后准备出发。我觉得我应该戴上手表。一个中学生的时间,若不珍惜,很容易从指尖溜走。
        这时老人已把东西弄好,付了钱,准备走。父亲见外面雨大,便让他稍作歇息。他没推辞,便和父亲随便聊聊。
        她的孙子的父母死了。孙子八岁,还没上学。此时,他们还没吃饭。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认为恰恰相反。富裕的家庭能营造不同的环境,所以多样;不幸的家庭总是相似,因为单一。
        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在找我的手表。我很不愿意这样想,老人拿了我的手表。因为有两个证据。其一,我记得我的表就放在老人坐的椅子旁边;其二,老人的裤子口袋里露出一截银光闪闪的东西,我想那是我的表带!
        我不鄙视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7-09 23:00
        收起回复
          《和尚》
          不知你是否已将这个词汇淡忘了。早些年往往有一些剃了光头,穿了袈裟,拿了钵盂的人,穿梭于各大居民区,逐户化缘。这些人刚开始神情若仙,谈吐不凡,而且往往以老衲自居,哪怕他只有30岁。一旦化缘不成,则缘飞缘灭,凶相毕露。一年夏天去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寺庙,正当我被宏伟的千手观音像深深的震撼时,一个戴着墨镜的和尚打着手机风尘仆仆的从我面前拂过;还有一次去过一个没有名气的寺庙,院内的大墙上赫然是:普及一胎,抵制二胎,消灭三胎。
          然而假的究竟不是真的。真和尚精通佛理,看破红尘,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影响着尘世中的我们。比如在不久前的高三动员大会上老师是这么讲的:哪位同学学习的时候能坐得住,能心无杂念,成绩就能搞上去。以前我不相信这东西,因为比如植物人就很能坐得住,且心无杂念,可惜成绩没搞上去脑力先搞下去了。现在看来要修成正果就需真像和尚一样避世高蹈,隐姓埋名。中国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讲: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意是建造大厦的木材,本来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会在人聚之处长成。因为远离人群,不被刀斧砍削损伤,才能够一一长成大才。
          许多年前那部《大话西游》莫名其妙的把和尚置于了婆婆妈妈的境地,从此唐僧成了啰嗦的代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7-09 23:00
          回复
            @晨曦丶夕 你懂的我哎特你干嘛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7-09 23:01
            收起回复
              名词,且一蹶不振,永不超生。对此我的看法是,喜剧该有一个底线,就是别把无知当有趣。和尚招谁惹谁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诋毁它,给它塑造一个与他恰恰相反的形象。南宗禅其实把念经鄙弃为无事忙,能不开口,则不开口,因为“口是祸门,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静心向禅”。相传,佛陀曾于灵山大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大众皆茫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汇之间,迦叶尊者成为传灯一祖。可见多做多想,少说空话,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和尚把对人宇宙的顿悟分成三个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这是描写寻找真理的本体不得的情况。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描写似已悟道而实未了悟的阶段。最高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说在瞬间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成终古,超越思虑执著后显示出的澄明境界。如果讲我们的高一高二分别处在第一第二境的话,那么高三就是该到第三境界的时候了。当然郁闷和茫然是有的,因为现世有许多的矛盾和不公。可惜的是,从原始人出现贫富分化后,人类社会不再公平。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过来蜷缩的刺猬,用自己的刺折磨自己。因此学习和尚的看破红尘吧!即使不出家,旷达些也是好的。
              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是:世界上根本没有食神只要用心烧饭每个人都是食神。虽然逻辑上讲不通,但套用一下还是可以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和尚只要用心做事用心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是和尚。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7-09 23:02
              回复
                . 模仿
                作者:许嵩
                记得九五年那会儿流行一种叫魔具的练字工具。据传媒报道发售第一天就卖了几万套,中国人爱凑热闹可见一斑。好在中国人又有一个优点就是狂热后善于反思:立刻有专家学者指出这种魔具容易造成书写定势对字体尚未形成的儿童不利云云。其时我小学三年级,见到这种新奇东西当然要买,毫不理会专家言论。使用之后发觉效果不错。刚到初中时老师问我:“你字写得很不错!练了多久了?”然后扭过头去和同事追忆往事:唉,我儿子小时候非要买什么魔具,瞧,现在字写的跟鳖爬似的……
                我只能抱歉的说,我就是用魔具练字的。
                魔具是字体上的模仿,尚且简单,但也说明善于模仿和不善于模仿带来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模仿不易。被誉为21世纪中国画界之魁的张大千,一生画作三万余幅,很大一部分是模仿古人的作品。这种模仿,又不是乏味的模拟,他能启发你,让你反复回味,有时他把仿制品上还盖上自己的印章。这在现在一些“脸皮薄”的人看来简直是“厚颜无耻”。东施效颦,为人耻笑。可是她想到要“效颦”,可见她对什么是美,有一种认知,知道自己长的丑,愿意去模仿,使自己美丽起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追求美好的态度,应该是值得推崇的。
                单就文学而论。列许登保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7-09 23:02
                回复
                  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模仿,借鉴资料是汲取百家之长,创出独具风格的东西。余秋雨先生常常被人批评说他的散文里“第二手材料”太多,“缺少自己的东西”。对此余先生在《伪贵族心态》一文中说:
                  我写中国传统文化,所引材料岂止是“第二手”?东坡的词,李白的诗,第二万手也不止了。即便我去实地考察文物古迹,也是人家挖出来放在哪里的,还不是“第一手”。看来要第一手材料非得自己去考古了。
                  虽然幽默,但是其中的道理说得清楚。一个文人决不可能跨领域去考古,因此使用“第二手材料”在所难免。你说这是抄袭那也没办法了。古代的文人也善于模仿。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中有佳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办江水”。其后诗鬼李贺《罗浮山父与葛篇》云:“俗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杜子美云“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其后白乐天云“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水风”。李贺,白居易明显的模仿了前人,但不失为妙语。唐人崔景页(“景页”是一个字,这个字打不出来)的《黄鹤楼》,有“以孤篇而压全唐”的美誉。李白到了黄鹤楼见了此诗,明知前作很难逾越,仍要摹一首。崔景页借“白云”,“烟波”,“晴川”,“鹦鹉州”怀古思乡;李白则以咏“烟花”,“孤帆”,“远影”尽遣送别之魂。由于他模仿前人格调,又别具匠心,这首诗丝毫不比《黄鹤楼》逊色。
                  笔者乃高二学生,平日校园里眼开眼闭多的是模仿之作,不想对这些多说什么。本来我们的生活就很单调,学习,学习。没有生活阅历,那么只能从书上看。且作文这种东西本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从模仿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模仿者,而后再做被模仿者。人生也是如此,哪个人走路,说话,不是经过模仿就会的呢?人们所谓“好好学习”,这学习的主要工作就是模仿,这是基础。至于能不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所以从此不要畏惧模仿。
                  是的,模仿。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7-09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