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齐吧 关注:3贴子:66
  • 1回复贴,共1

【评】永远的三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3年6月1日——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联、监利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永远的三峡——姚伯齐焦墨山水画展”是我国首次大型焦墨山水画的个人画展,其中篇幅高2.5米,长近70米的鸿篇巨制《三峡魂》堪称焦墨山水画的立传之作,其篇幅之大,气势之雄伟,在历代焦墨山水画中绝无仅有,令人震撼。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为画展题写:“姚伯齐焦墨山水展”
刘勃舒(原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为姚伯齐画展题词:“研究 创新”。
画展前言
品读伯齐先生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股浑朴、强烈的生命元气,尤以其焦墨作品直接、强烈。枯焦的墨色、苍劲的用笔,在疏密的点线编织中,用深刻的哲理支撑起画面有机统一的效果,令人在单纯中领略到丰富的意蕴。焦墨山水在伯齐先生的笔下是自然生命与艺术创造的综合性表现,金石般的笔墨语言,表现了万象的巍峨雄浑,书写出“天地有大美”的境界。伯齐先生用一种苍老、自由的焦墨阵线,达到了既雄浑而又润泽的效果。穿插在群山众水间的细小事物亦功力到位,未见苟且,使观者既可见气势雄姿,又可见细节内容;既见山峦刻印的肌理,又见连绵苍秀的山脉。
如果说焦墨山水展现的是山川之“骨”,泼彩山水则表现了山川之“影”,它由近观变成远望,由恢弘变成了清丽,由峥嵘变成了迷离。前者壁立千仞,震撼心魄,创造的是令人亢奋的崇高感;后者翠色可人,如梦如幻地表达悲欣交集的追思怀念。焦墨和泼彩扮演了不同角色,发挥了各自优长,都取得了形式与精神的统一。
伯齐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始终坚持研究创新走正道,最终开创出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他用真诚、执着的理想追求探索表现“天地大美”的语言,为艺术历史增添了新的元素,也给正在变革中的中国画坛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是以为序。


1楼2013-07-11 18:34回复

    艺术简介
    姚伯齐,字秦生,一字清悦,号荆南山人,1940年生于西安,成长于河南南阳,工作于祖籍湖北监利文化系统,1998年入郑州画院。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郑州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姚伯齐》、《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姚伯齐》等。
    姚伯齐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创新,在焦墨、泼彩画领域,开创出了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同时,他以独特的“树皮皴”,建构了极其鲜明的艺术语音和姚氏图式,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高朋满座,由中国国家画院、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监利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永远的三峡——姚伯齐焦墨山水展”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向姚伯齐先生致以热烈地祝贺,同时向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地欢迎!
    在数十载笔墨耕耘中,姚伯齐先生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创作道路,在传承中国笔墨语言和艺术精神的同时,又注重发展与创新,在焦墨山水和泼彩山水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焦墨山水,用笔焦而能润、重而有韵,富于变化而不失法度,线条疏密有致,富含书写性和律动感,以此来实现“素以为绚”的视觉效果。在表现山川层次与结构的同时,他往往强调画面的整体性叙事结构,以此赋予焦墨山水以恢弘大气的视觉张力。他的泼彩山水,多取远景,注重笔墨与肌理相结合,以此形成独特的形式感与表现力,画面清丽多姿、气象万千,既虚幻缥缈,又真实可触。如果说他的焦墨作品,是以山川之崇高来抒胸中意气,那么他的泼彩作品,则是以山川之优美来诉满怀柔情。
    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历经发展与变革,在新时期获得了崭新的时代面貌。在这股大潮中,无论何种变化与创新,无论是焦墨画法还是泼彩画法,其生命力的来源,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传统;其艺术活力的来源,无疑是生生不息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国国家画院以中华民族历史文脉为基石,倡导以“大美为真”的艺术精神重塑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积极推进当代美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标准”
    的建立。由此来看,姚伯齐先生在艺术上的追求,与我们的奋斗方向是一致的,是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姚伯齐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埋头耕耘、艰苦探索,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才得以被推动。
    最后,再次向姚伯齐先生致以热烈的祝贺!衷心感谢为本次展览付出努力和辛劳的各个主办、承办单位!
    谢谢大家!
    2013/6/1于中国国家画院


    2楼2013-07-11 18:35
    回复